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速公路规划管理

高速公路规划管理

第三章高速公路规划管理第一节我国公路规划法规与管理体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和交通部发布的《公路网规划编制办法》都对我国公路规划的意义、目的、任务、方法及管理体制作了比较明确的规定。

虽然没有专门就高速公路做出具体规定,但高速公路的规划也必须在以上法律、法规的框架内进行。

高速公路由于自身的特点,在规划时也要符合《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法》、《水土保持法》、《环境保护法》、《文物保护法》等有关法律及相应政策规定。

一、公路网规划的意义规划是为达到既定目标,在一定的资源约束条件下,较好地把握相关事物未来发展态势,由此做出若干可行方案并进行优化选择。

公路网规划是公路建设科学管理大系统中决策系统的重要环节,是国土规划、综合运输网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公路建设的前期工作。

公路网规划属于长远发展布局规划,是制订公路建设中长期规划、编制五年建设计划,选择建设项目的主要依据;是确保公路建设合理布局,有秩序地协调发展,防止建设决策、建设布局随意性、盲目性的重要手段。

高速公路规划就是在所论规划区域中在规划时间内对高速公路网络做出合理布局。

它是区域交通运输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域国土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

高速公路网络是区域公路干线网系统的主骨架,做好高速公路规划是做好区域干线公路网规划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公路运输与其它运输方式形成有机,配合、协调发展格局的有效保障,通过合理科学的规划使高速公路建设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同时使管理工作趋于程序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二、高速公路规划的任务高速公路规划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系统地剖析、评价现有公路交通状况,在充分揭示公路建设发展内在矛盾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公路交通客货流分布特点,科学预测交通量发展态势,提出高速公路发展的总目标和总格局,由此合理确定路线主要控制点和分期实施的建设序列,并提出确保实现规划目标的政策与措施。

三、高速公路规划的基本原则1.先行于社会经济发展原则高速公路是重要的基础设施,在规划伊始,就要对规划区域的土地利用性质、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布局规划等进行全面了解和预测,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未来总体目标要求提出高速公路规划先行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由此定出高速公路规划的总体格局,2.系统协调与长远发展原则由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和管道运输所构成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

高速公路规划,必须以系统工程的观点,将区域内外的公路运输与其它运输方式视为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并认真对待高速公路与一般公路间的关系。

通过全面的综合分析,从整体上、系统上进行宏观控制和规划。

同时,高速公路的规划建设又是一项耗资巨大、影响深远的工程,因此在规划过程中应有“高瞻远瞩、合理布局、科学安排”的思想,这就能做到防止建设决策、建设布局的随意性、重复性及盲目性。

3.工程经济性原则高速公路建设要占用大量土地、耗费多种筑路材料。

制订规划时,应注意在满足发展目标、技术要求的同时,认真研究如何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珍惜土地资源、节约建设费用,使规划方案既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又有良好的工程经济性。

4.环境保护原则高速公路建设往往要占用大量耕地,沿线经过经济、社会相对发达地区和文物保护地区,无论是施工过程的环境保护,还是运营当中汽车废气、噪声及路面污水排放导流等,都应未雨绸缪,在规划过程中做出相应考虑。

四、高速公路规划的主要内容1.公路网现状分析与评价对高速公路规划涉及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特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综合交通运输格局做出宏观系统分析,特别是对现状公路网的等级、交通现状、建设与管理状况,应详细调查和剖析,并做出评价。

其目的在于发现公路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并为高速公路网络规划提供重要依据。

从道路的地位和作用看,区域公路网发展建设的作用有两方面:一是保证有效连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二是满足交通需求,提高运输效益。

区域内高速公路主骨架形成后,对区域经济发展所起的巨大促进作用应特别做出评价。

2.社会经济发展趋势预测通过对规划区域自然资源及生产力布局、城镇及人口分布、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充分调查与综合分析,运用多种方法对社会经济发展总趋势和新特点做出科学预测,指出在规划期内公路运输将面临的新形势和客、货流状况,并明确因此而可能产生的新变化和新特点。

3.公路交通量预测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分析和预测基础上,研究综合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依据历史资料采用多种方法建立不同的数学模型,对规划区内的综合运输量、旅客运量和流向、大宗货物流量和流向及公路运输工具等一一做出预测,其中尤以公路运输为重点。

根据未来公路客、货流量和流向分布特点,结合公路交通量的构成情况,对规划期公路交通量按不同线路进行分配,获得未来公路网上流量的预测。

4.高速公路布局优化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生产力布局、城镇分布及公路网现状特点,依据一定原理,对高速公路路线走向、重要控制点选择做出多种布局方案,通过比较,从中选优。

5.高速公路规划分期实施在高速公路布局优化的基础上,根据规划期内建设资金、路网交通流量分布及路线地位、功能、作用等条件,对布局规划优化方案中的各条路线、路段做出建设序列安排。

6.实施高速公路规划的对策与措施针对高速公路规划实施过程中面临的资金、技术、材料及其它等重要问题,需在其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工作中进行详细的研究和论证。

同时,对高速公路规划实施的管理体制,应提出基本对策与措施。

7.高速公路规划的综合评价高速公路规划的综合评价主要包括技术评价、经济评价、社会发展影响评价、国防安全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等。

通过高速公路规划实施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正面或负面)的全面分析,对高速公路规划方案,做出综合性的评价。

8.跟踪调整高速公路规划实施周期长。

在这期间,由于经济发展速度、生产力布局、投资结构或国家有关政策发生变化,导致运输结构和公路交通需求与预期情况不符,致使路网结构、规模及路线等级对运输需求的适用性发生变化,此时,应区别情况,对所作规划进行全网、区域、局部或个别路线、路段的调整,以便充分利用有限资源,使运输供给最大可能地满足运输需求的变化。

五、高速公路规划的主要依据1.国家政策法规高速公路规划与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办事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基本准绳。

在高速公路规划过程中,必须以区域实际情况为基础,以国家政策与法律为依据,使规划真正起到指导建设安排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交通部发布的《公路网规划编制办法》以及各地方的规划法规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都是高速公路规划的重要依据。

2.社会经济发展与综合交通运输规划交通需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派生需求。

高速公路规划建设既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又受到其发展水平的制约,因此,制订高速公路规划要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国土规划、综合交通运输规划为依据,既满足要求又量力而行(当没有对应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时,则其发展趋势的预测工作显得格外重要)。

3.公路建设工作的有关技术标准和规定高速公路规划是区域公路网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其编制程序应遵循《公路规划编制办法》的基本要求,在具体工作的过程中还应依据和参考《公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办法》、《公路建设项目交通量预测试行办法》、《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等行业技术规范。

六、高速公路规划的管理体制公路网规划分别按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县行政区划,由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

国道规划由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并商国道沿线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编制,报国务院批准。

省道规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并商省道沿线下一级人民政府编制,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淮,并报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备案。

计划单列市的公路网规划纳入所属省、自治区的公路网规划中。

编制不同层次公路网规划时,下一层次公路网应服从上一层次公路网布局,跨行政区划的公路网,需在上一级交通主管部门指导协调下进行,避免公路网规划出现断头路。

各级交通部门应设置规划机构,以确保规划质量和规划工作不间断地深入开展。

没有专门规划机构的,可委托持有设计证书的公路规划设计单位承担。

各级公路网规划编就后,由各级交通部门主持初审,征求各方意见,公路网中连接两个行政区划的公路需征求相邻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部门的意见,并由上一级交通部门协调一致,经补充修改后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批,并报上一级交通主管部门备案。

国道主干线系统和国家干线公路网规划编就后,由交通部组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各方面专家进行审查,经修改报国务院审批后组织实施。

批准后的公路网规划即成为公路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未经原审批部门批准不得任意修改;执行中如遇特殊原因确需修改时、必须经过科学论证,由原规划编制单位提出修改报告,由原规划审批机关审查批准。

公路网规划由三部分文件组成,即公路网规划报告、图表、主要附件。

规划报告外形尺寸按A4(210mmX297mm)装帧,图表与规划报告合并装订。

上报文件要求铅印,封皮为白色软皮,审批后的规划文件封皮为湖蓝色。

编制公路网规划所需经费一律由各级交通部门的建设前期工作基金开支。

第二节高速公路规划的理论与方法一、公路规划的理论制定科学的公路网规划及实施方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公路网运输能力、满足公路交通需求和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并且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作为公路网规划工作的基石,公路网规划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亦即公路交通系统的网络规划技术,目前在国内外已做了不少研究。

国外学者各自根据本国的经济发展和交通状况,提出了不同的方法。

如在公路网合理发展规模方面,前苏联学者研究建立了地区发展水平、运输量和公路网合理长度之间的相关关系,提出了公路网合理长度的计算公式,另外还采用多元回归和相关分析法,建立了地方道路网密度的线性函数式;东欧学者根据国土和经济发展状况,提出了()bmn a L =公式,式中L 为公路长度,m 为人均可利用土地面积,n 为人均国民生产值,a 、b 为待定参数;西欧一些学者也提出了上述模型,但是由于国情不同,式中的待定参数有较大的差别;另外一些学者提出了)ln(mn b a L +=模式,式中各符号意义与上述的指数模型相同;日本学者提出了国土系数理论,认为道路密度与人口平方根成正比,国道网线路长度与该地区的交通需求成正比,与建设及养护费用成反比,并提出了各种模型的地区参数,为国道网规划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

在公路网布局方面,前苏联科学家提出了运输费用最小的支线连接法,以后又提出星形组合法、渐近优解法。

近年来,又有图论法等,其特点均是以经济效益最佳为原则,选取运输周转量、行程时间及营运费用作为目标函数来选定干道方向、支线偏角及最佳分向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