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社科文阅读题解题方法和技巧

[高考]社科文阅读题解题方法和技巧

2018/6/8 12
解题方法与技巧
(7)混淆因果。两种情况:一是因果倒置,二 是强拉因果,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 有因果关系。
(8)偷换概念。选项句对概念的理解与原文 中的概念不统一,或在类别上,或在范围上,或 在程度上。注意:与原文相比增加或减少或替代 了的词语,甚至要考虑“的”“了”等虚词,看 看是否改变了原文意思。
2018/6/8
4
选文特点
2、文章内容单一,结构相似。
科技类说明文,一般是围绕一个概念展开, 对这个概念从几个方面加以阐释。弄清:
①文章的概念 ②分析概念(导因、困难、用途、功能)
2018/6/8
5
选文特点
3、文章思路明晰(说明“概念)
科技文:通过对一个新概念、新发现、新发明 在纵向上的分析,进行几个方面的说明,如发现过 程、目的、所遇困难、其它相关原因等,重在因果 推理、现象介绍、功能说明等。
(1)分清文章出现的概念(主概念与次概 念及其关系)。 (2)注意文中的关联词,注意表程度表范 围的副词。
2018/6/8 6
解题方法与技巧
第一步:划读原文找“概念” 1、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 2、重要问题及概念前后的修饰语、限制语 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语。 3、关联词 4、中心句、要点句及联结句。 5、特殊句(判断句或有判断意义的句子; 双重否定句;疑问句等)
考题分析一
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 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 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道家的精神趣旨是“想得开”;用两个字来说,叫做 “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 为补充。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对于人来说, 都是不可缺少的。佛教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 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 乐世界。 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 地度过一生,道家则告诉人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至于人死后怎样,两家都 不怎么在意。佛教是从印度引入的学问,主要是讲人死哲学。佛教为人设计了 “终极关怀”之所,标示出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诉人如何干干净净地辞别尘世。 人死哲学与人生哲学似乎相反,惟其如此,才构成互补关系:倘若悟不透死,焉 能悟透生?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学问,连生死大关都能勘破,还不算是心态和合 吗?儒道互补,讲出“张弛和合学”;儒释道互补,进一步讲出“生死和合学”: 三教共同培育和合心态。
(5)推测有误。实际上就是在时间上、逻辑上 的混淆范围,即有意把原文中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经。 此时应对照原文,注意表时间、表结果概念的关键 词。 (6)无中生有。原文中并无此意,而凭空捏造 出某种意思。注意:A、选项句意思往往和文章的 整体意思相近,但就是无法在原文找到依据。B、 选项句的几个词在原文中都有,但却在原文中的不 同位置。C、选项句往往说得很有道理,但不是文 中观点。
2018/6/8 2
考试题型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 的含义 理解文中基本概念
设题类型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2018/6/8
3
选文特点
1、选文时代感强
(1)常关注最新的考古发现,最新出现的社会 现象,文化现象,世界政治形势等。 (2)内容基本是人类关于生物、电子通讯、天 文学等方面研究的新发现和发明创造,是人类当代 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成果。
2018/6/8 9
解题方法与技巧
3、找错因 社科类与科技类常见的干扰项有八种情况: (1)张冠李戴。把甲的观点、发明、创造 说成乙的观点。此时,应特别注意选项句的 主语与宾语。 (2)误划类别。把本属于同一类的拆开, 说成两类或几类;或把本不属于同一类的合 并一类。此时注意选项的修饰语位置。
2018/6/8 10
2018/6/8 7
解题
1、题目要求是什么:正确还是不正确的项。 找正确项,须用排除法;找错误项,运用重点突 破法; 2、提示方面:题干中有些词语经常出现,分为三 类:A、“解释”“理解”——表明命题者在考查学 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因应注意“内容方面”和 “程度差异”;B、“推测”“分析”——考查对文 章延伸意义的理解,错因常在“程度差异”与“逻 辑错误”;C、“原因”“证据”——考查对文章逻 辑关系的理解,错因与B类同。
2018/6/8 13
考题分析儒释道互补与心态和合
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 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我别出心裁 想把合和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在我看来,“和合”一词中的 “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 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倘若只是单一要素, 根本就谈不上“合”了。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 必就一定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 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 是指冲突的化解。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和”,有别于“同”, 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 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也是 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 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三教分别满足中国 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 2018/6/8 14
高考总复习之现代文阅读部分
2018/6/8
1
考纲再现
必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本,主要包括社会科学、自 然科学等议论和说明类文章。 1.理解 B ⑴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⑵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⑶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⑷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018/6/8 8
解题方法与技巧
第三步:对读题目,找区位,找差别,找 错因,找答案。 1、找区位,审题干。即阅读每一选项,并 从原文中找到相对应的区位。 2、找差别,包括内查语意与外查关系。 外查关系。查找时,要注意上下文之 内查语意。对照原文,精读相应文字, 查找区位的相关叙述与选项有没有意思上 间的关系,主要包括:话题关系 ——与前 的差别,尤其是一些细微的差别,如程度、 后文是否属于同一话题;逻辑关系 ——在 逻辑上与前后文是否一致。 范围、角度、先后顺序等。
解题方法与技巧
(3)指代错误。选项句对原文中的“指代 内容”解释有误,或是类别上,或是程度上。 此时注意选项句指示代词,如:这、这些; 此、与此相反等。 (4)混淆范围。部分与整体;或然与必然; 可能与肯定;偶尔与往往;轻度与严重。此时 特别注意表程度、范围的关键词。
2018/6/8
11
解题方法与技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