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萧红小说艺术特征

萧红小说艺术特征

学科代码:050101 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论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以《呼兰河传》为例系别:文学与新闻传媒系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班级:2010级1班学号:102001010062学生姓名:田甫指导教师:朱伟华(教授)完成时间: 2013年 10月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题为《论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以《呼兰河传》为例》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注释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

与本研究成果相关的所有人所做出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生签名:田甫年月日授权声明本人完全了解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规定,即: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毕业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毕业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可以将毕业论文《论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以《呼兰河传》为例》为例》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论文。

学生签名:田甫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目录引言 (1)一、多样化的叙述视角 (1)(一)人称的交替使用 (1)(二)童年记忆与儿童视角 (2)(三)女性自身视角 (3)二、独特的的语言和多样的修辞 (3)(一)语言的陌生化 (3)(二)语言富有浓厚的美感和情感色彩 (4)(三)修辞使用多样化 (4)三、打破传统的写作结构 (5)(一)重视情感淡化情节 (5)(二)小说和散文没有明显的界限 (6)(三)诗情和画意融合在一起 (6)参考文献 (8)致谢 (9)论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以《呼兰河传》为例摘要:《呼兰河传》是萧红最具有成就性的代表小说之一,本文第一部分从人称、儿童视角、女性自身视角分析叙述视角,第二部分从语言的陌生化、情感色彩、修辞方面了解文本语言的艺术,第三部分通过情感、情节、小说和散文的界限、诗情、画意感受作者打破传统的写作结构。

通过叙述视角、语言、结构三方面的分析,了解作品表达的的思想情感及作者寂寞的、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关键词:萧红;《呼兰河传》;叙述视角;语言;结构The theory of Xiao Hong the artisticfeaturesof the novel- in the Hulan River ", for exampleAbstract:the Hulan River \"is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novels with achievements in X iao Hong, this article from the aspects of narrative perspective, the structure of the language, deconstruction and analysis. The first part is \"introduction\"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 and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Hulan River \", the second pa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aid, Children's perspective, their own narrative perspective, the third part from the aspects of language defamiliarization, emotional colors, rhetoric understand text language of art, the fourth part through the emotion, the plot, the boundaries between fiction and prose, poetry, painting, feelings of the author to break the traditional structure of writing. Through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narrative Angle of view, language, structure analysis, understand the works to express the thought emotion and author of loneliness, the legendary life.Key words: X iao Hong, The H ulan River "; Narrative perspective; Language; structure引言萧红原名张乃莹,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寂寞的童年使萧红的性格孤独、敏感、矜持而又倔强。

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到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尤其受鲁迅、茅盾作品的影响。

因反抗包办婚姻。

1930年离家出走。

抗日战争爆发后,曾在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并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写有《旷野的呼唤》、《回忆鲁迅先生》、《马伯乐》、《生死场》、《呼兰河传》等作品。

她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家乡,以其敏锐纤细的艺术感受力,朴实细腻的笔调,写出当时东北乡村小镇的闭塞与荒凉。

其中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

《呼兰河传》以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故土回忆为引线,描绘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北疆呼兰小城的风土画。

作品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幕幕悲剧性的生活图景:令人窒息的东二道街的大泥坑;小城的精神"盛举"一一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报庙会;小团圆媳妇的惨死;有二伯的不幸遭遇;冯歪嘴子一家的艰辛生活……在她短暂的一生中,《呼兰河传》是她仅留下来为数不多的作品之一,在小说中采用的叙述视角、语言以及结构都给这部作品增添了几抹绚丽的色彩。

一、多样化的叙述视角《呼兰河传》所采用的叙述视角是多样的、独特的,这种多样性和独特性就在于整部小说不仅仅使用了一种叙述视角,而是多样的。

接下来将从人称的交替使用、童年记忆与儿童视角、女性自身视角这三个角度并结合文本的相关内容展开论述。

(一)人称的交替使用在文本中,我们可以发现:“《呼兰河传》是用第一人称写完的,但实际上写了近三分之一,到第三章才开始出现第一人称。

①[P85]而前面的两章对呼兰河的的叙述描写,用的都是第三人称,这样便形成了人称的交替使用,然而,在其它的章节中,还出现了人称交替使用,如在第五章叙述小团圆媳妇的悲惨遭遇时,共用十一节进行讲述,其中前三节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第四节变为第三人称叙述,第五节又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第六节变为第三人称,后四节再次使用第一人称。

在这里,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是交替使用,不断转换的,然而这种人称的交替使用,不仅不使读者觉得混乱,反之让读者觉得更加清晰,更能产生对小团圆媳妇的同情之心,进而对其悲惨遭遇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其实,《呼兰河传》中这种叙述视角的转换,正是萧红不同于其他女性作家之处,在她的小说中第一人称的“我”并不是特别地突出,而是更多地采用比较旁观的叙述角度,这就是她的小说更多地显现出社会整体的风貌,让读者从更多的角度去了解到社会风貌。

(二)童年记忆与儿童视角对于每个人来说,我们对自己的童年记忆都是难以忘却的。

然而、就文学创作而言,必须有“外界的刺激或影响”,童年记忆才能从脑海深处展现出来,并以回忆的方式与作家的现实生活连接在一起,作者才能进入现实创作。

如作者以回忆的方式写出了作者记忆中的家乡,回忆了生活在他身边的各色的人。

如:二伯、团圆媳妇、冯歪嘴子、王大姑娘等等。

这些人本来都是底层的劳动人民,平凡、普通。

每天过着的是像动物一样生生死死。

没有目标和未来的生活,我觉得作者写《呼兰河传》重在揭示封建思想和封建专制制度对人们的精神毒害。

最终致使普通的老百姓变的愚昧和无知,也致使中国的农村变得闭塞和滞后。

而在《呼兰河传》的“尾声”中作者总结说:“以上我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②[P455]这就足以证明萧红浓浓的思乡情结。

作者从儿童视角导入创作,不但让人感到耳目一新,也使小说呈现出非常别致的境界,这个境界是诗化了的,充满了细节化和片断化的记忆。

《呼兰河传》的细节化回忆多表现在儿童“我”对大自然的迷恋上,如在后花园这一章节中,多出可见细节化的场景:“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

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

”②[P326]在儿童视角的小说中,对于“我”,“童年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过去存在,而是在现实的映照下获得了重生,蒙上了别样的意味”。

当萧红从童年回忆进入记忆中的故乡时,实际上是试图通过对童年与故乡的重新进入而对自己的生命体验进行重构,重新审视自己所生活的世界。

而留给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个不谙世事的无忧无虑的小孩子的快乐还是把这些快乐投射在小孩子及已经逝去的童年记忆呢?我相信每个读者都会有不同的答案。

(三)女性自身视角小说留给读者记忆最深刻的一般都是人物形象,人物形象会通过环境等的描写来进行塑造,而作家描写人物形象又是想要表达什么呢?《呼兰河传》中的两位女性,以非同寻常方式登场,而又均以死亡的方式离开。

时代与环境赋予她们对待自身命运的双重性和矛盾性,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东北呼兰河畔,生活的艰辛,刻板的生活以及愚昧的民众给小团圆媳妇和王大姐挖掘了悲苦命运的坟墓。

小团圆媳妇初入胡家门,确确实实有自己强烈与命运抗争的种种“不规矩行为”。

没有哪家的团圆媳妇能够第一天到婆婆家,吃饭就吃三碗,但是胡家的小团圆媳妇就敢。

小团圆媳妇的哭声是书中女性抗争的一个重要标志。

“天天有哭声,哭声很大,一边哭,一边叫”是对小团圆媳妇反抗的最真实写照。

到了冬天,这种哭声渐渐没有了。

哭声,是抗争的开始;哭声的终止,也是妥协的开始。

生命的悲剧从小团圆媳妇的抗争开始,也以她的妥协最终走向最终灭亡。

王大姐的抗争,相对于小团圆媳妇来说,似乎安静了很多。

她静悄悄避开众人的目光,固执的跟了一个穷汉。

从表面上看,王大姐是在抗争,大胆的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

其实不然,她的反抗,似乎掩盖了内在的另一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