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坑院简要介绍:地坑院(当地人也称“天井院”、“地阴坑”、“地窑”)作为中国
传统民居中生土建筑的独特类型,具有显著的地域特点和较高的研究价值。
以往对地坑院的研究多为介绍性或局限在少数几个实例,如陕县庙上村等。
而地坑院实际分布区主要集中的豫西陕县塬上地区,现存数量约为4 200余座。
地坑院现存状态:生”与“灭”是地坑院所处的两种状态:所谓“生”,即地坑院的
生命力,作为一种地域性乡土居住方式,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符合绿色建筑的营造观念;“灭”即是对地坑院民居现存状态的担忧,这种具有对当地环境适应性的民居建筑正处在被废弃、填埋的境地。
地坑院日渐衰落的原因:①经济发展的影响。
传统窑居村落的价值在于其建造方式
中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当地的材料和技术,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豫西地区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逐步受到商品经济的影响。
产业结构的变化为农民提供了多种致富途径,砖石、钢筋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的广泛使用,地上建新房成为村民的首选。
②村落中心的改变。
以往村落中的祠堂、庙宇曾是村民精神寄托之处,而现今大多数已仅存残断的墙垣和坍塌的梁架,甚至遗迹全无,只有通过老人们的讲述来想象昔日的景象。
随着村落的扩建,村委的办公室、广播站、图书室,以及村落的小学校等公共建筑大多采用地上建筑的形式,成为窑居村落的新中心。
③人地矛盾的压力。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口增长迎来高峰期。
人均耕地和宅基地日趋紧张,而地坑院窑居在宅基地中占有相当大比例。
地坑院地域特色:
1、选址布局通过地坑院实地调研,我们了解到豫西村落选址从古至今发生过很大变化。
在古代主要集中在黄土高原沟壑里面或塬上边缘处,现状村落选址主要在平坦的塬上地区。
这是因为聚落选址须考虑水源、田地、交通和植被等资源利用的便利性。
2、聚落形态:塬上地区现存的窑居聚落,大都历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变迁。
这些聚落共同的特征就是同属地缘型聚落,即中心不明确或多中心格局。
表现在聚落形态上有以下几种类型:①直线型村落形式。
在平坦的塬上,有许多冲积出来的小的浅的沟壑,这些地方具有平原和沟壑两种地貌的特征,可利用的资源最多。
窑居聚落顺应这种沟势,因地制宜地发展。
例如张村乡东沟村(图7),它依靠山坡形成沿沟壑陡壁毗连布局。
②弯曲型村群形式。
这种村落形式多是沿断崖布置村落,因为沟壑弯曲,窑洞群也随着弯曲而形成弯曲的布局类型。
有时在沟壑转折处会出现各式各样的布局形式。
③随着社会的发展,聚落形态相应发生变迁,原来住在沟壑里面的居民开始向塬上搬迁,逐渐形成有特色的地坑院聚落。
村落形态也表现出不同特点:有沿道路成排布局、沿塬上浅沟两边自由布局和散点布局三种形态。
郑东军. 《地坑院的生与灭——豫西陕县塬上地坑院民居现状调研与思考》。
华中建筑
豫西特色乡土建筑分析:
豫西乡村最有特色的乡土建筑当属窑洞,以窑洞为主的居住类型非常丰富,如地坑院、靠崖窑、锢窑、眼睫毛窑洞。
窑洞是豫西乡土建筑中的典型,是豫西百姓结合智慧与地域特色结合的产物。
窑洞特点分析
1、冬暖夏凉
2、就地取材
3、能形成非常自我的小天地,环境优美。
窑洞形成原因:1、在主观条件上,这里是中国北方黄土文化最深远浓厚的地区,农业
是唯一的经济类型。
垄断性的农耕意识不断培养着当地民众对黄土地的信任和依靠。
自古以来的穴居模式和防护意识,是窑洞类型建筑长期保存的心理基底。
2、在客观方面,平坦的塬面植被覆盖率不高,高大乔木很少,木材资源非常匮乏,缺少主
要建筑材料。
并且这里气候干旱,十年九旱,水位较低,平塬三面都是沟壑,排水通畅,因此提供了向下挖的可能。
地坑院的空间性:从地面上看,低矮的拦马墙和院中露头的核桃树以及袅袅炊烟提示
着这有一座院落。
它完全沉入地下,与城市中的高楼大厦相反,以一种低调的姿态迎接人们的到来。
从一个向下的坡道进入地坑院,再从院落走向各个窑洞,整个空间收放有序,流动自然。
地面上的明阔到坡道的闭塞,再到走出坡道后的豁然开朗,空间的明暗、虚实、收放对比强烈,自然风格与乡土气息完美结合,好像大自然的延续。
生态性:地坑院具有冬暖夏凉、隔音隔热、抗压防震、节地节能、经久耐用、循环再生
的特点。
多少年来,这里的人们与这片环境以及当地民居都处于一个和谐的生长机制中,与环境的协调融合最大化,
使得这种民居深深根植于它所生长的自然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