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氮的氧化物教案

氮的氧化物教案

《离子反应》说课稿马鞍山松源培正中学汪兰英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第二课时。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设计说明五个方面进行说课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渗透整个高中无机化学,它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在高考中几乎年年考。

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都可能涉及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所以说《离子反应》是高中化学重要内容之一。

2、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离子反应的概念。

2、学会简单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3、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探究、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参与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3、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①认识复分解反应实质是离子之间的反应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①探究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二、学情分析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电解质和电离方程式。

初中学过复分解反应,已经并做过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具备了学习本节课所需要的知识。

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对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反应的特点和规律还了解很少,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三、教法学法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1、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习兴趣。

2、实验促学法: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并掌握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3、探究、归纳法: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讨论、实验、归纳,最终掌握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在学法设计上采用实验探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相结合,使学生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设计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交流的习惯。

四、教学设计整节课我围绕“问题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实验)”逐步展开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科学史话(播放视频:哑泉之谜)哑泉水为何能使人致哑,安乐泉水又是什么灵丹妙药?(同学们想知道吗?欲知详情,请听下回分解)吸引学生的眼球。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学习主题。

由于初中阶段,学生对于水溶液中的反应主要局限于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

学生能够从形式上认识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的反应。

学生认为“反应物互换成分,交换随即结合”是复分解反应的“真实过程”。

初三学生认识反应的方式是宏观的、机械的。

正是这样的认识方式导致了初中阶段无法解释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为什么必须是生成物中存在沉淀、气体或水。

环节二:精心设疑,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学生实验探究1】①向盛有2mlNa2SO4溶液的试管里加2ml稀KCl溶液。

②向盛有2mlNa2SO4溶液的试管里加2mlBaCl2溶液。

学生完成上述两个对比实验并汇报实验现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我演示硫酸钠溶液与氯化钡溶液混合反应的动画。

观察分别有什么现象?①无现象②白色沉淀学生讨论一号没有现象的原因:两种物质不反应。

【追问】为什么不反应?【引出】初中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继续提问】什么是复分解反应?分析第一个实验Na2SO4+2KCl=2NaCl+K2SO4,按照复分解反应的概念来判断化学反应发生的依据——“生成新物质”,K2SO4和NaCl是不同于反应物的两种新物质,为什么反应却不能进行呢?【设问】为什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者水?【设计意图】促使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及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能够“看”到用“互换成分”的认识方式所“看”不到的反应场景,也就建立了离子反应的概念。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复习有关电解质的知识。

并通过复习电解质溶于水后能电离成离子,介绍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板书】二、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1、离子反应【学生思考、分析】再次分析第一个实验无明显现象的原因:KCl、Na2SO4在水溶液中发生了电离,真实的存在形式是K+、Cl-、Na+、SO42-,如果生成K2SO4和NaCl,其真实的存在形式仍然为上述四种离子,因此,离子间并没有结合成新的微粒,反应并没有发生。

当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时,离子结合成新的微粒了,说明反应发生了。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认识复分解反应实质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进一步让同学分析第二个实验,提出问题:【学生思考与交流】白色沉淀是什么?是通过什么离子结合而成的?混合后的溶液中,哪些离子个数减少?哪些离子个数没有变化?(看动画)【结论】在反应的过程中有些离子并没有参加反应,实验②的实际:Ba2++SO42-===BaSO4 ↓,由此引入了离子反应的实质。

【板书】二、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1、离子反应2、离子反应的实质【实验探究2】你认为Ba(OH)2和HCl的反应是怎样发生的?用图示表达你的思维过程【学生思考】画出可能的思维历程示意图【实验探究3】请设计实验证明Ba2+和Cl-确实没有结合学生猜想做实验:向Ba(OH)2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测定溶液导电性变化的实验,实验结果通过图形显示。

当两者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导电率约为原溶液的1/3,说明Ba2+和Cl-确实没有结合。

【请预测】向0.2mol/LBa(OH)2中滴加0.2mol/LH2SO4,向0.4mol/LKCl中滴加0.2mol/LNa2SO4,溶液的导电率将如何变化?【提问】你对复分解反应有哪些新的认识?为什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设计意图】解释了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从而也认识了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设问】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什么?【实验2-3】现象生成物特征①向2mL硫酸铜溶液中加入2mL氢氧化钠溶液蓝色沉淀沉淀②向2mL NaOH溶液中滴加1-2滴酚酞,再慢慢滴加1mol/L稀盐酸先变红后退色水③2mlNa2CO3+2mlHCl 有气泡冒出气体【讨论后的结论】3、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沉淀或水或气体【提问】如何分析水溶液中的反应?思维程序是怎样的?学生总结:判断物质能否在水中电离分析溶液中存在的离子的种类和数量找出能够发生反应的离子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应用元素守恒、电荷守恒等规律检验离子反应书写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培养了学生总结问题的能力【过渡】如何正确的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4、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书写步骤:以NaCl与AgNO3反应为例(看动画视频、学生自主讨论写出其实质的反应,最终总结书写步骤)①写:写出化学方程式:(基础)②拆:把易溶于水又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难溶或难电离的物质以及气体等仍用化学式表示。

(关键)③删:删去方程式两边形式相同的离子。

(途径)④查:整理方程式并检查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相等。

(保证)进一步思考:哪些物质要写成离子形式?附:可以拆成离子形式的物质:a、强酸:HCl、H2SO4、HNO3等b、强碱:NaOH、KOH、Ba(OH)2;c、可溶性盐:注意复习溶解性表。

仍用化学式表示的物质:a、难溶的物质:Cu(OH)2、BaSO4、AgCl等b、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

c、气体:H2S、CO2、SO2等d、单质:H2、I2、Na等e、氧化物:Na2O、Fe2O3等注意:微溶物的处理.【设计意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环节三:当堂检测、反思总结、深化认识。

小游戏——比比谁的“反应”快派到卡片的同学扮演卡片上的离子,没有卡片的同学扮演水分子,全班同学组成一种“溶液”。

手中离子能与“云朵”中的离子或物质发生反应的,请迅速举起卡片,比比谁的反应速度快。

卡片上的离子:云朵中的离子或物质:K+、H+、Ba2+、H+、Ba2+、Na+、CO32-、FeNa+、Ca2+、Cu2+、Mg2+、CO32-、NO3-、Cl-、SO42-、OH-、【设计意图】通过小游戏来巩固今天的新内容,学生印象深刻,效果明显。

【前后呼应】猜猜安乐泉可能含有哪些离子?【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结】学生自主总结本节所学主要内容(内容见后面的本节板书),以巩固重点难点知识,深化认识。

环节四:课后作业、巩固技能。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巩固知识、灵活应用的能力;五、设计说明离子反应是必修阶段极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其核心功能在于帮助学生形成从微观视觉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及反应。

然而实际教学大多以离子反应概念、离子反应的书写等具体性知识和技能的落实为教学目标。

学生会书写具体的离子反应,但面对问题时,缺乏从微观角度分析问题的意识,更缺乏分析的思路和方法。

本节课运用教材提供的各种素材来挖掘教学内容的价值与功能,采用问题引导探究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掌握新知,并注重重点知识产生的过程性,通过拓展与应用引导学生自我反思与总结,逐步形成化学学科的微粒观思想,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