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案1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案1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本节课从“憋气”游戏开始导入新课,说明人的生活不仅需要营养,人的生活也离不开空气,自然地引出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需要呼吸系统来完成。

人体的呼吸系统的结构和组成,借助于模型从鼻腔到肺,这样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同样借助于模型重点讲解肺泡有利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初步形成“器官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这一部分的教学从呼吸现象入手,指导学生体验深呼吸时自己胸廓的变化,然后提出问题,进而借助模型边演示边解释呼吸运动的过程,最后师生一起总结呼吸运动时引起的一系列的变化。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秒表,人体呼吸系统模型,肺泡的模型,皮尺,去掉针头的注射器(12只),制作课件;学生课前预习,以小组为单位制作肋骨和胸骨运动模型(硬纸条、皮筋、图钉),膈肌和肺泡容积变化模型(圆形饮料瓶,Y形玻璃管,橡皮塞,小的红色气球,橡皮膜)
2
1
然后请同学上台,拿着人体呼吸系统模型指出呼吸系统的组成器官。

指导:出示肺泡模型
①数目多( 成人约有3亿个肺泡)
②丰富(肺泡的外面缠绕着丰富的毛细
血管和弹性纤维)
③薄(肺泡壁与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
有一层上皮细胞组成)
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器官,小肠有哪些特点有利于吸收?与肺泡的特点有哪些相似之处?
注意强调:肺泡外缠绕的弹性纤维是肺泡与外界气体交换必不可少的条件,为讲述呼吸运动时气体进出肺泡的原理打下基础。

教师总结:
肺泡是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小肠是营养吸收的主要器官,它们的特点都可特点:
(2)面积大
(环形皱襞与
小肠绒毛,
200平方米,
大大增加了
吸收面积)
(3)丰富(小
肠绒毛里有
丰富的毛细
血管)
(4)薄(小肠
绒毛的壁,
只有一层上
皮细胞组
成)
讲,有
利于找
到所有
“物质
交换”
器官的
共同特
点,为
学习
“毛细
血管”
的特点
奠定基
础,并
初步形
成“器
官的形
态结构
与功能
相适
应”的
生物学
2.自主体验
我们在呼吸的过程中,胸廓会发生什么变化?请同学们将手按在自己的胸骨或肋骨上,深深的吸一口气,在缓缓地呼气,仔细体验吸气和呼气时胸骨、肋骨、胸廓有没有变化?如何变化的?
体验的感觉对不对呢?让我们来测量
一下。

请两位同学上台测量吸气和呼气时的胸围差,记录测量数据,进一步得出结论。

总结并过渡:
通过我们的体验与测量可知:吸气时肋骨、胸骨上升,胸腔扩大;呼气时肋骨、骨、胸骨下降,
胸腔缩小。

亲自测量,进一
步得出结论。

学生回答:
来自于骨骼肌
的收缩和舒张
[来
源:Www.zk5u.c
om]
中.考.资.源.网
基础。

通过学
生亲自
体验亲
自测量
亲眼观
察亲笔
记录
先感性
体验,
再科学
测量,
层层设
疑,环
环相
扣,引
导学生
的思维
胸骨下降,胸腔缩小。

七年级上册《动物的运动》中我们学过,骨骼不能自己产生运动,骨骼运动的动力来自什么?
3.溯根追源
同理,呼吸运动的动力也来自于骨骼肌的舒缩,产生呼吸运动的骨骼肌是肋间肌和膈肌,它们的舒缩产生的动力是如何引起胸骨、肋骨变化的呢?
学生实验活动(一)
各小组用自制的“肋间肌舒缩引起肋骨与胸骨的运动的模型”进行实验活动。

⑴当肋间肌舒张时,A状态,测量“脊柱”到“胸骨”的距离,并记录。

⑵用手固定住“脊柱”,当肋间肌收缩时,[来源:中.考.资.
源.网WWW.ZK5U.C
OM]
小组讨论后回
答:
肋间肌收缩
肋骨、胸骨上

胸腔容积变
大。

肋间肌舒张则
相反。

步步深
入。

使用教
材中的
演示实
验和自
制的模
型等直
观教
具,把
抽象
“肋间
肌、膈
肌的舒
缩与骨
B状态,观察“肋骨”和“胸骨”的运动方向,测量“脊柱”到“胸骨”的距离,并记录。

讨论:
肋间肌收缩与舒张时肋骨和胸骨的运动方向,分析这种运动引起的胸腔容积的变化。

学生实验活动(二)
各小组用自制的“膈肌舒缩引起胸腔容积改变的模型”进行实验活动。

一只手拿着模型,另一只手向下拉模型的橡皮膜(表示膈肌收缩),然后逐渐松开橡皮膜(表示膈肌舒张),观察气球(表示肺)的变化。

讨论:
膈肌收缩和舒张时引起的肺容积的小组讨论后回

膈肌收缩
肺容积变大
膈肌舒张则相
反。

骼的运
动关
系”的
知识具
体化、
形象
化,巧
妙的化
解难
点。

[来
源:Ww
w.zk5u.
com]
(2)曲线BC段变化中,胸廓容积是怎样变化的?
(3)图中B点表示的意义是什么?此时肺内气压与大气压有什么关系?
(4)请说明在AB段、BC段中,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情
况:AB段,呼吸肌_______;BC段,呼吸肌_____。

C类
我是小法官
一对夫妇被指控用水溺死了女婴,但是这对夫妇坚决否认,宣称女婴生下来就是死的。

于是法医立即解剖了死婴,取出肺将其放在水中,法官在看到肺沉入水底后,当庭宣判这对夫妇无罪释放。

那么法官做出这样的判决的依据是什么?法庭内旁听的观众很不理解这个判决。

我们在座的小生物学家们能否向这些观众说明一下“沉肺断案”的理由?
教师点拨:婴儿在出生前不用肺呼吸,所以,肺内是没有空气的。

出生后,肺学生讨论
资.源.

“我是
小法
官”的
题目,
增加了
生物的
趣味
性,同
时渗透
生活中
内才进入空气。

的问题
可以用
专业的
知识来
解决,
学好生
物很重
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最成功之处在于:对呼吸运动的学习,从通过视频资料了解呼
吸运动;到手按在胸骨肋骨处感知呼吸运动;再到测定胸围差的实验验证呼吸运动;最后到演示实验解释呼吸运动,从感性认识到逐层深入,让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创新之处:测量呼吸时的胸围差和用注射器体验容积与气压的关系是课本上没有的,用时不多,但测量呼吸时的胸围差可以让学生体验呼吸时胸骨,肋骨的变化,用注射器体验容积与气压的关系以其直观形象有效的化解抽象,突破了难点。

建议:
对于“肋骨和胸骨运动模型,膈肌和肺泡容积变化模型”如果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制作模型,享受实践的快乐,可以增强学习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