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周教案第1课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第2周教案第1课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分析问题:最初的商品时通过物物交换实现的,请同学们思考:是不是交换的双方生产出不同的劳动产品,且各方拥有其所有权?
结合学生的回答,得出结论:社会分工使不同的劳动者生产不同的商品,商品属于不同所有的所有者是商品的交换成为可能。
板书设计:商品的基本条件:社会分工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商品的基本属性
板书设计: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3)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作为商品,它的价值离不开使用价值;商品是用来交换的,没有任何使用价值的东西是没有人会要的;凡是商品,它的使用价值也离不开价值,所以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但是作为商品的生产者或消费者不可能同时占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知识
三、导入新课
四、讲授内容
第一单元 透视经济现象
本单元讲述了商品交换和消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个人的收入和理财等经济现象。经济是政治、文化、社会的基础。掌握相关的经济常识为学生参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做好知识和能力的铺垫,故本单元是全书的基础。
2、货币的基本职能
(1)货币的产生
课堂设问:货币是伴随着商品一同产生的吗?
分析问题:原始社会末期,物物交换;交换频繁,出现一般等价物;当金银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货币出现了。由此得出:货币的产生比商品要晚得多,它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
(2)货币的本质
课堂设问:当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货币就出现了,那么货币的本质是什么呢?
1、商品和商品的基本属性
(1)商品的含义
课堂设问:前面我们讲述了图中的商品及其买卖的方式,那么商品的含义是什么呢?
分析问题:首先,图中的商品是劳动者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其次,这些劳动产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不通过交换就不是商品。
板书设计: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课堂设问:既然劳动产品要通过交换才能是商品,那么商品的交换要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实现?换句话说商品交换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课堂设问:既然不同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各不相同,那么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为什么能交换呢?
分析问题:我们就要寻找商品的共同点,即所有商品都是劳动产品,生产它们都要耗费一定的体力和脑力,凝聚着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就是商品的价值。不能认为只要是劳动产品,就凝聚着人类的劳动,就有价值。只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能表现凝聚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才具有价值,不用于交换的产品就不具有价值。
教案首页
授课教师NO.2
授课题目
第一单元 透视经济现象
第1课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授课形式
7-3月1日
授课学时
2
教学目的
与 要 求
认知: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和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懂得影响价格的因素和价格变动的影响,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理解科学消费的原则。
情感态度观念:形成正确的金钱观,正确看待商品价格的变化;培养效率意识、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消费观,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3)货币的基本职能
课堂设问: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那么货币的基本职能有哪些?
分析问题:既然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那么货币能够衡量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大少,商品的价值通过价格表现出来。也就是说,货币能够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少的职能,这种职能叫做价值尺度。同时,当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这是流通手段的职能。
课堂设问:我们问什么要购买各种各样的商品?
分析问题:粮食可以充饥、房屋可以居住、衣服可以御寒等,这些商品是不是可以满足我们的某种需要呢?
板书设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课堂设问:根据什上面的定义,凡是商品都是具有使用价值,那么有使用价值的的物品是不是商品呢?
分析问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然产品,如处于自然状态的空气、阳光、河流等,它们都等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即具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所以不是商品;另一种是生产者自己消费的劳动产品,如自种自吃的蔬菜、大米等,也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也具有使用价值,但是它们没有进行交换,因此不是商品。得出如下结论:凡是商品都是具有使用价值,有使用价值的的物品未必都是商品。
第1课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数不尽的商品,神奇的货币,多变的价格,不同的消费选择,这些经济现象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奥秘呢?首先我们从商品讲起。
一、商品和货币
情景导入: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教材P2的四组图片
课堂设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这几组图片中有哪些商品呢?这些商品的买卖方式有什么不同呢?
师生互动:理发服务、项链、蔬菜、服装、鞋子(正在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上述五样);这些商品展示的商品买卖方式,从支付方式来说有现金交易、刷卡交易、购买大件耐用品的贷款消费;从买卖的渠道来说有直接的钱货交易,网络购物、电视购物或邮购等。
分析问题:一般等价物是大家比较乐意接受的商品,金银也是一般等价物,表明金银也是一种商品,因此,货币的本质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课堂设问:看看货币的演变图,说说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和其他商品的区别:
分析问题:任何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和同时期的其他商品相比,都是当时大家普遍乐意接受的商品,人们都愿意用自己的商品区换成这种商品,所以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在货币充当流通手段的时,人们追求的不是货币本身,而是关注货币能不能换到自己需要的产品,所以可以用纸币来代替货币。纸币是由国家法定发行的货币符号。
运用:能识别商品,正确对待货币,能分析商品价格变化的原因;用科学的消费观引领自己的消费行为;树立和增强环保意识,自觉落实环保行动。
基本内容
一、商品和货币;
二、价格和价值规律;
三、消费和消费观。
重 点
难 点
商品的基本属性;影响价格的因素;价值规律内容和表现形式;科学的消费观。
主要教学
媒 体
教材,教参,教案,教学板书
有关本内容
的新进展
关于电子货币
主要参考资料或相关网站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参考教研室审查意见
课后分析
通过讲授、讨论和思考,使学生对商品的交换、价值规律以及消费等基本的经济学常识深刻地了解和掌握,对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培养效率意识、树立合理的消费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注:“NO.”所填内容应与授课计划表(续页)中课次一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