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 死亡证明书填写

3 死亡证明书填写


有效身份证件类别及号码:中国公民要求填写18位 身份证号码。 年龄:按周岁填写,婴儿填写实际存活的月、日、 小时。 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死者出生或死亡的年、月、 日,婴儿死亡填写到时、分。 文化程度:《学历代码(文化程度代码)》( GB4658-2006)。 个人身份:死亡前个人身份,离退休后死亡者一律 填为“离退休人员”。 户籍地址:户口簿登记的地址,详细到门牌号。 常住地址:>6月,详细到门牌号。

疾病项目:

死亡原因 “所有导致或促进死亡的疾病、病态情况或损伤以 及造成任何这类损伤的事故或暴力的情况”。
不包括:仅只有症状、体征和临死方式,如心力衰
竭或呼吸衰竭。
Ⅰ直接死亡原因
Ⅱ 促进死亡原因
Ⅰ直接死亡原因 1)按照导致死亡的顺序填写c→ b → a (c) 病(根本死因) → (b)病(中介原因) → (a)病( 直接死因) →死亡。 一行只填写一个疾病,如有需要,可增行d、e,一 般最底行疾病为根本死因 2)发病到死亡时间间隔:由a-c,由短到长 3)不要只填写临死方式/情况, 例如“呼吸衰竭”、“循环衰竭”、 “全身衰竭” 等。

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
多器官功能衰竭 多脏器衰竭 全身衰竭
J96.9
R99 R99 R53
1.临死方式的填写

这些虽然是比较具体的诊断名称,但仍不是死因统计中 需要的确切死因。 报告的顺序不能停止在这些死因,应继续追溯到导致 死亡的最早的原因并填写在证明书上。 猝死 R96.0

癌性恶病质
酸碱失衡 电解质紊乱 肺性脑病 肺部感染
例4-2报告的死因,表明是至少1年以前发生的情况。
5.外部原因的填写

当报告损伤/中毒造成死亡时,必须在下面继续填写 导致损伤中毒的外部原因。 未填写或填写过于简单、不明确,均无法确保正确

编码。

应尽可能向知情人了解导致损伤中毒外部原因的详
细情况并摘要报告在证明书上。如果无法确认信息
是否属实时,可以在背面写明由“xxx提供……”。
三、《死亡医学证明书》填写要求

基础项目:死者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码、职 业及工种、死亡日期、死亡地点、联系人等。

疾病项目:死亡原因、最高诊断医院、诊断依 据、医师签名和盖章等。

调查记录:死者生前病史及症状体征、死因推 断等。
基础项目:
死者姓名:与身份证或户口簿一致 若婴儿则可同时填写母亲姓名,尚未起名者按“某 某之子”或“某某之女”记录。 性别、婚姻状况:《人的性别代码》(GB/T2261.12003)。 民族:《中国各民族名称的罗马字母拼写法和代码》 (GB/T2261.4-2003)。 国家或地区:《世界各国和地区名称代码》( GB/T2659-2000 ),填写中文简称。

调查记录:

致死疾病全称 最高诊断单位 发病诊断时间


最高诊断依据
现患慢性疾病
三、证明书填写实例及分析

1.临死方式的填写 2.死因顺序的填写 3.死因诊断的填写 4.时间间隔的填写 5.外部原因的填写
1.临死方式的填写

没有给出任何与疾病、损伤中毒有关的情况,既不是死因也 不是证明书中需报告的内容。
(三)疾病名称书写不规范:使用其英文名称或 缩写例如:ATDS, ARDS, CHD , DM AMT
等。由于英文缩写常出现一个或多个意思, 因此要求填写各行疾病一律使用中文名称。
(四)报告的信息不够全面,不够准确:
(1) 只填写了直接死因,包括:综合症状 群,临死前的临床体症,实验室检验报告名 称。例如: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内出血、 尿毒症、败血症、高热、肝昏迷、电解质紊 乱、感染中毒性休克等等。 医生应该追根,询问引起以上直接死因 的进一步原因。
《死亡医学证明书》撰写规则
市疾控中心慢病科 2014年8月
一、《死亡医学证明书》的用途

居民死亡登记所签发的《死亡医学证明书》是 从事人口统计、生命统计等有关工作的基本信
息来源。

居民死亡法定记录,有关部门据此注销户口,
办理殡葬火化等手续。

诉讼或司法的法律证据。 群众性、社会性凭证及公证必备的文件。
Ⅱ 促进死亡原因 对第一部分内容的补充,用于填写与致死疾病无关 但对死亡有影响的情况,应根据具体情况填写。有 明确诊断的慢性疾病均须报告。如:精神病、糖尿 病、高血压、肿瘤等。 按照严重程度依次填写。
死亡原因部分的填写要求
1.必须由熟悉死者情况的医生填写
2. 第Ⅰ部分按顺序填写直接死因
3. 第Ⅱ部分按程度填写其他死因 4. 时间间隔应尽量填写
I61.9
3.死因诊断的填写

在一个顺序中报告的两种或多种诊断及并发症,如
果能够合并成一个更特异的诊断名称,则应把诊断
合并后再填写。 【例3-2】 Ⅰ(a) 尿毒症 N19 (b) 糖尿病 E14.9 (c) 胰岛素依赖 E10.9 【纠正】 Ⅰ(a)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伴有尿毒症
E10.2
4.时间间隔的填写
C80
E87.4 E87.8 G93.1 J98.4
1.临死方式的填写

【例1-1】
I (a) 过敏性紫癜性猝死
根本死因:过敏性紫癜 D69.0

【例1-2】
I (a)
(b)
呼吸衰竭
大肠癌
根本死因: 大肠癌 C18.9
2.死因顺序的填写

填写顺序存在颠倒、混乱、无序的情况,无法应用
规则去正确选择根本死因。 首先应结合医学知识和死者情况形成合理的死因链, 然后把直接导致死亡的原因填写在第Ⅰ部分a行,把 引起a行的原因填写在b行, 依此类推,直至死因链内
2.死因顺序的填写
【例2-2】 Ⅰ(a) 心力衰竭 (b) 冠心病和风湿性心脏病


本例存在两个问题: 本例在一行填写了两个死因,使报告中可能存在的顺序 超过一个,造成确定根本死因时的困难。
【纠正1】 Ⅰ(a) 心力衰竭 (b) 冠心病
【纠正2】 Ⅰ(a) 心力衰竭 (b) 风湿性心脏病
3.死因诊断的填写
(2)填写死因不明、老衰、猝死、来院已死
或其他的症状、体征和不明的医学情况。 这些都不是导致死亡的根本原因,医生 应尽量找出并填写那些明确的、特异性的疾 病诊断名称;如果死者为高龄人群(75岁以上 ),没有任何疾病,临死时没有典型的临床症 状或体征,可以填写死因不明。
5.每行只能填写一种死因
6.临死前的表现不需填写 7. 不明确情况及症状体征一般不需填写 8. 优先填写更严重、更特异的疾病诊断 9.损伤中毒需报告临床表现和外部原因
死者生前疾病的最高诊断单位:指第Ⅰ部分报告的 主要疾病最高级确诊的单位。 最高诊断依据:按实际确诊的各项依据划记;如实 行诊断分级,取最高级别的诊断依据,B超、X光、 心电图等特殊检查均放到“临床+理化”一栏; 医师签名、单位盖章: 填报日期:指出具证明书的日期;-般应是死者死 亡当日或随后几日内,如间隔过长应予以说明。
5.外部原因的填写 【例5-3】 Ⅰ(a) 脑溢血 (b) 自杀 I61
【纠正】 Ⅰ(a) 创伤性脑溢血 (b) 跳楼自杀 X80.9
四、常见死亡原因错误填写
(一)死亡原因未填写:
临床医生一定要填
写有关死亡诊断(包括原因不明),不能空 项,即(a)(b)(c)至少要填一项。否则必须由 相关人员重新访视核实,核实的内容应填写 在证明书背面。
(二)死亡原因逻辑顺序错误


颠倒顺序 顺序混乱甚至根本没有顺序 同一行填写了多个疾病诊断
对此,医生填写时应注意尽可能地将导致病人死亡的一系列 疾病按演变顺序填在第I部分,其他促进死亡的疾病按照其 严重程度依次填入第II部分,且每行尽量只填写一个疾病。
例:某女患者,患卵巢恶性肿瘤2年,后行切除,半 年前发热、胸痛、诊断有肺转移性癌,1周前死于 终末期肺炎。此人10年前还诊断有糖尿病。 正确填法: I (a)周末期肺炎 1周 (b)肺转移性癌 半年 (C)卵巢恶性肿瘤 2年 II 糖尿病10年 错误填法:I (a)卵巢癌 2年 (b)肺转移性癌 半年 (C)终末期肺炎1周,糖尿病10年
《死亡证》保存:第一联由出具单位随病案
保存或按档案管理永久保存;第二联由死者 户籍所在地公安部门永久保存;第三联由死 者家属保存;第四联是民政部门收集保存。
三、《死亡医学证明书》填写


填写范围:中国境内正常死亡的中国公民、港澳台居民和
外国人,包括未登记户籍的新生儿死亡。
填写人:
医疗卫生机构、来院途中死亡者:负责救治的执业医师填 写。 家中、养老服务机构、其他场所正常死亡者:本辖区社区 卫生服务机构或者乡镇(街道)卫生院负责调查的执业(助 理)医师。 医疗机构不能确定是否属于正常死亡者:公安司法部门判 定,正常死亡者由负责救治或调查执业医师填写,非正常死 亡者由公安司法部门按程序办理。

填写的诊断名称应尽量规范并有依据,尽量来自标准
诊断名称、国家统编教材或比较权威的辞典、出版
物等。

应尽量避免缩写式诊断。 填写的诊断名称应尽量具有特异性,即在诊断中尽量 体现疾病的主要特征,包括疾病的病因、分型、部 位、程度、主要并发症等。
3.死因诊断的填写

在一个顺序中涉及报告同一类疾病的两种诊断时,应 优先报告更特异的诊断名称。 【例3-1】 Ⅰ(a) 脑出血 (b) 脑血管意外 I64 【纠正】 Ⅰ(a) 脑出血
二、信息登记与报告
1.责任单位:负责接诊及死亡调查的医疗卫生机构(包括急救 中心和急救站)。 2.填写责任人:负责救治的执业医师或者负责死亡调查的执业 (助理)医师。 3.签发单位: (1)医疗机构:在医疗机构或者来院途中(含出诊医生到 现场已经死亡的)死亡的。 (2)本辖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乡镇(街道)卫生院:家 中、养老服务机构、其他场所等正常死亡的。 (3)公安司法部门:未经救治的非正常死亡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