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2_寨卡病毒和寨卡病毒病-李德新

02_寨卡病毒和寨卡病毒病-李德新

二、应在发病后尽早采集病人血清,蚊标本应 注意低温保存 三、可采用C6/36、BHK21等细胞,阳性率较低
四、成功分离病毒的报道多采用乳鼠脑内接种 方法
寨卡病毒病的治疗预防
没有特异性治疗药物 主要是对症处理 没有可用疫苗
寨卡病毒病的预防控制
一、加强出入境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疫
二、加强监测;和登革热和基孔肯 雅热的鉴别诊断,早期发现病人 三、媒介控制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细胞减少症 三、出生缺陷 新生儿小头畸形
黄病毒生物学特性概述
寨卡病毒为有包膜单股正链RNA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 黄病毒科成员共同特征: 1、病毒呈球状,直径约为40~70nm,核衣壳20面体对称,外层脂质包膜 2、病毒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进入细胞 3、病毒在细胞质内复制 4、基因组RNA具有mRNA,复制模板RNA和遗传物质RNA三种作用
伊蚊

丛林循环 灵长类 城市循环
寨卡病毒感染和细胞因子
寨卡病毒感染和细胞因子
寨卡病毒和其他黄病毒交叉反应
多重 Zika
Dengue
寨卡病毒病的诊断
一、核酸检测 荧光定量RT-PCR、传统PCR+测序 二、抗体检测 IgM抗体检测、中和抗体检测 三、病毒分离 四、抗原检测
寨卡病毒分离
一、用急性期病人血清、蚊等标本进行病毒分 离
寨卡病毒和寨卡病毒病
李德新 中国CDC病毒病所
寨卡病毒历史
1947年首先从乌干达Zika森林的猴血清 中分离到寨卡病毒 1948年在同一地区的非洲伊蚊中分离到 寨卡病毒 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发现人感染 寨卡病毒 1954年从西非“黄疸”暴发中的病人分 离到寨卡病毒
寨卡病毒病疫情
近年寨卡病毒病疫情
临床症状 寨卡病毒病 登革热 基孔肯雅热
发热
斑丘疹 肌痛/关节痛
+++
+++ ++
++++
++ +++
+++
++ ++++
结膜炎
四肢水肿 眼眶后痛
+++
++ ++
++
+
+
淋巴结肿大
肝肿大 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
-
++
+++
++
+++ +++
出血
-
+
-
寨卡病毒病并发症
一、神经系统 格林巴利综合征、脑膜脑炎 二、免疫系统
小结
一、属于黄病毒科的寨卡病毒在全球流行, 我国目前尚没有发现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二、寨卡病毒通过伊蚊传播 二、寨卡病毒引起较轻的急性自限性疾病, 无疫苗和针对病毒的特异性药物 三、寨卡病毒感染可能与小头畸形、GBS有关 四、寨卡病毒病的诊断目前主要依靠PCR 五、预防控制;检疫、监测、媒介控制
谢谢!
5、病毒蛋白由一个单一的多蛋白前体,经宿主蛋白酶和病毒蛋白酶切而成
6、病毒RNA复制完全在细胞质内进行,合成全长负链RNA,形成中间体 7、子代病毒在内质网出芽,通过宿主细胞分泌通路,转运至包膜,成熟释放
黄病毒基因组结构与病毒蛋白
黄病毒的 系统发生
Zika病毒分为亚洲型和非洲型
寨卡病毒的宿主和媒介
2007年,密克罗尼西亚的雅浦群岛(Yap)首次 发现Zika病毒病暴发疫情,病毒由东南亚输入, 是首次发现在亚非大陆以外传播 2013年,法属波利尼西亚报告暴发疫情
2015年5月,巴西发现首例确诊寨卡病毒病病例, 巴西政府估计有44~150万人感染寨卡病毒 目前,非洲、美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均有 Zika病毒病疫情暴发。
寨卡病毒、登革病毒和基孔肯雅病毒共流行
新喀里多尼亚
寨卡病毒病临床表现
潜伏期尚不明确。约1/5的感染者出现临床症
状 典型病例的临床表现为急性发热、斑丘疹、关 节痛或结膜炎。其他常见的症状包括肌痛、眶后 痛和头痛等 临床表现一般较轻,症状持续数天到1周,症 状严重需要住院者少见,病死率极低
.
临床表现的比较
寨卡病毒宿主;尚不完全明确
非人灵长类可感染寨卡病毒
寨卡病毒媒介;伊蚊
一、在不同的伊蚊中分离到寨卡病毒 二、埃及伊蚊是重要的传播媒介 三、白纹伊蚊可作为传播媒介
传播途径
一、蚊媒是主要传播途径,埃及伊蚊为最重要的媒介, 在白纹伊蚊、非洲伊蚊和黄头伊蚊等蚊中发现寨卡病毒 二、通过宫内感染、产程感染 三、输血、性传播罕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