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桥县申报省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方案根据河北省《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和《省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方案》的有关要求,为深入推进吴桥县新型城镇化试点建设,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此工作方案。
一、试点工作基础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将吴桥县桑园镇列为省级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桑园镇作为吴桥县政府驻地,是我县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规划发展定位为世界著名杂技之乡、以发展加工业为主的生态型旅游城市。
辖区内包括“四街九村”,4A级旅游景区“吴桥杂技大世界”和县经济开发区坐落于此,京沪铁路、京沪高速、104国道、京杭运河贯穿全境,交通地理位置优越。
辖区面积45.42平方公里,县城建成区面积11平方公里,人口9.6万人(包括户籍人口、外来常住人口和暂住人口),因其是县城所在地,市政基础设施及文体、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备,建设有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生态环境十分宜人。
2014年县城城区GDP和财政收入占全县的比例分别达到45%、62%,县城经济对县域经济的“龙头”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目前,吴桥县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县城、省级文明县城,2014年11月通过省级人居环境奖验收,12月通过省级卫生县城专家评审论证。
二、发展思路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引领,以“杂技之乡、绿色吴桥”为科学定位,坚持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经营“三城统筹”,以产业为基础、规划为龙头、重点建设项目为突破、精细化管理为保障,推动人口向镇区、产业向园区、居住向社区、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努力实现产业就业、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文化体系的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中心城区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显著改善,城镇居民生活品质和文明水平显著提高,为建设“绿色、生态、舒缓、宜居”新吴桥提供重要支撑,全力打造富有文化内涵生态宜居舒缓型的杂技文化旅游名城。
三、具体目标用现代城市的理念和标准来规划建设,拉大城市框架,强化产业支撑,打造优质的镇区、城区环境。
推动产业集聚区、县城新城区和旧城区形成相互依托、功能互补的发展格局。
2015年,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2平方公里,县城人口规模达到11万人;2017年,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3平方公里,县城人口规模达到12万人。
用3至5年时间,使县城规模等级、容貌环境、承载功能、居住条件、管理水平五个方面迈上新台阶。
镇区水、电、气、暖、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善,部分有条件的村庄集中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四、实施路径(一)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1、改革人口落户制度。
按照“自愿、分类、有序”的原则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以合法稳定职业或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为前置落户条件,全面放开落户限制。
健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完善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探索推行社区公共地址管理使用办法,解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
2、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基本公共服务。
健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子女就学、技能培训、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能力。
2017年,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覆盖率达到93%。
扩大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规模,加大农民工创业政策扶持力度,把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3、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
构建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明确成本承担主体和支出责任。
政府承担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就业、培训等方面的公共成本。
落实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制度,企业依法为农民工缴纳各类社会保险费,多方引入社会资金分担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
(二)加强新农村建设对辖区内村庄进行定级定位,以两委换届为契机,划分中心村、基层村、特色村、搬迁村,针对不同类别村庄分别提出规划建设要求。
规划建设中心村,引导农村人口相对集中居住,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统建共享,打造一批新民居示范村和农村新型社区。
规划保留中心村社区基层村和特色村,重点推进乡村道路、医疗卫生、厕所改建、饮水工程、垃圾处理、污水处理、村庄绿化、危房改造等项目建设,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着力改善农民基本生活条件。
(三)强化产业就业支撑1、增强产业支撑作用。
辖区内县经济开发区优化升级,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综合运输、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就业容量大、吸纳能力强的生活性服务业,培育一批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和区域品牌。
2017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0%;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3%。
每年新增城镇就业1万人以上,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000人以上,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2、优化产业布局。
完善产业布局规划,进一步强化外向型产业定位,积极主动为京津搞好服务,承接资金、人才、产业、技术等方面的转移,提高产业的智能化、低碳化水平。
促进产城互动发展,合理配置产业用地,2015至2016年每年至少落实150亩县域产业集群用地和30亩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用地指标和用地审核。
搞好各类产业园区规划,统筹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发展成为功能性新区。
3、营造创业就业环境。
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运用财政支持、创业投资引导、政策性金融服务、小额贷款担保等手段,激励高校毕业生和各类人才创业,为中小企业特别是创业型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以创业带动就业。
结合产业升级开发更多就业岗位,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提高城镇就业吸纳能力,使更多人通过城镇就业有序实现市民化。
(四)提高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1、建立“多规合一”制度。
2015年,以城乡总体规划为总领,完成覆盖县城全部规划建设用地范围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和备案;完成道路交通、园林绿化、各类市政基础设施及管线综合规划、公共服务设施综合布局及商业网点布局、防灾减灾等专项规划的编制修改和审批;制定专项规划相关技术导则。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规合一”,逐步形成城乡统一、配套齐全、科学实用的空间规划体系。
按照“东进、西优、南拓”的思路,谋划实施宁武路绕城、104国道改建、冀鲁连接线拓宽改造、嵩山道南延等重大路网建设项目,拉大发展框架。
2、城镇承载能力明显提升。
坚持功能配套和结构优化,推进城市配套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结合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加强供水、供电、供气、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功能,提高承载能力。
2015年,人均道路面积达到23平方米;建成标准化水厂及配套管网,完善公共供水设施,全面实行阶梯水价制度,用水普及率达到100%;不断扩大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清洁能源使用范围,燃气普及率达到100%;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污水管网建设任务,实现污水处理厂达到一级排放标准,污水处理率达到95%;保障生活垃圾填埋场稳定达到二级标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实现县城集中供热面积120万平方米,住宅供热计量收费比例达到25%;旧城区合流制管网分流改造率达到60%;实现县城20公里范围内的农村客运线路公交化运行率和县内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分别达到30%。
2016年,人均道路面积达到24平方米;污水处理率达到98%;实现县城集中供热面积150万平方米,住宅供热计量收费比例达到30%;旧城区合流制管网分流改造率达到75%;实现县城20公里范围内的农村客运线路公交化运行率和县内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分别达到40%。
2017年,主要基础设施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人均道路面积达到25平方米;污水处理率达到100%;旧城区合流制管网分流改造率达到90%;实现县城20公里范围内的农村客运线路公交化运行率和县内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分别达到50%;公共厕所全部实现水冲式改造。
3、提升城镇公共服务水平。
整合城乡教育资源,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
健全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强县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完善重大疾病防控等专业公共服务网络,不断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
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与分配管理,建立住房保障准入退出机制,规范房地产市场和住房公积金监管,引导合理、梯度住房消费。
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城乡社会保险体系和救助体系,稳步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统一、服务均等。
2015年,基本形成规模适度、运营良好、可持续发展的养老服务体系,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0张。
2017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建成景观大道、特色街区、高标准公园、商贸综合体、城市广场和一批便民市场、健身娱乐、公交车站、报栏书亭、水冲公厕等便民设施;建成图书馆、体育场馆、规划展馆、文化活动中心、医院、学校、商贸中心等设施。
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5张。
加大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和维护经费投入,保障社区居委会工作和服务用房,提高综合服务水平。
建立多元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推行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制度,鼓励社会组织和社会资本参与提供服务。
4、严格建筑质量管理。
全面建立市政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项目库,落实质量管理制度,创建优质工程。
构建以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为核心的质量管理体系,加大对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市场主体质量行为的管理。
强化招投标监管,合理控制施工工期,实行优质优价。
强化建设工程综合验收制度,强化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加强工程质量通病的防治,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监管效能。
建立完善建筑方案设计专家论证机制,保证设计方案能够不折不扣落实。
对老旧建筑进行摸底排查,采取相应加固措施,按照轻重缓急纳入棚户区改造计划。
5、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2015年,建立城市综合管理体制,环境容貌、工程质量、公共服务、设施维护等各项工作达到国家和省相关标准,交通秩序达到部级平安畅通县标准;完成数字规划系统建设;建成数字化城管平台,实现与省、市数字化平台的互联互通,形成全面覆盖、相互衔接、责任清晰、管理规范的城市管理体系;出台和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规章制度。
2016年,将城市管理事件和部件纳入数字化城管平台系统,实行网格化管理,加强监管考核,结案率达90%以上。
2017年,完成规划展馆建设并投入使用。
实行建管并重,下移管理重心,坚持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理顺城管执法体制,推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
量化管理目标,细化管理标准,实现城市管理工作标准化、人性化、精细化。
科学划分城乡社区网格,创新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
(五)推进新型城镇建设1、优化城镇空间结构。
划定城市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红线、蓝线、紫线、黄线、绿线,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开发边界、开发强度和保护性空间,设定容积率、绿化率等规范性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