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报告08信管(1)班 Xc08540118 朱旭东一、引言自从中国加入WTO以来,商业银行不断发展,银行信贷业务的种类不断增加,信贷管理工作的难度也在增加,只有运用先进的管理工具和手段,采用统一的信息化技术,才能对贷款实行全过程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达到对信贷资产质量实施有力监测,降低信贷资产风险的目的。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入,各商业银行迫切需要实施一个适合前台、后台操作的信贷业务处理平台,建立全行信贷管理信息系统。

实施信贷系统信息化管理是应对市场竞争,控制经营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银行信贷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的核心盈利业务,其重要性不言喻,并且必将是银行电子化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

目前针对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银行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这一现状,商业银行对自己信贷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针对信贷资产的信息化管理的研究将对商业银行的发展起到很积极的作用。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一)、信贷管理系统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1.保证客户和业务资料的完整性、充分保障银行权益以往银行的客户和业务的档案资料都是保存在各个经办网点甚至由经办业务人员以纸制材料的形式保存,由于种种原因,信贷档案中部分资料丢失、客户情况交接不清的情况时有发生,增加了贷后管理的难度,一些重要文件的丢失更有可能直接导致银行权益受损。

而信贷管理系统可以通过扫描、影像微缩和OCR 等先进技术,借助高速,实现档案集中保管,同时做成影像文件存储在信贷管理系统中,经批准有关人员可以通过系统随时查阅,能有效保证客户和业务资料的完整性,减少银行可能存在的重要档案文件丢失带来的法律风险,充分保障银行权益,同时减少手工档案整理、调阅时间,提高工作效率[1]。

2.实现对业务的实时监测和风险预警,杜绝越权违规行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国内商业银行的管理手段大多还是通过各种政策、制度安排,依靠人员的执行自觉性实行软约束,违规越权的行为只能通过事后的检查和稽核发现。

运用完善的信贷管理系统,银行可以实现对机构、人员的授权控制功能,使越权业务无法办理;通过系统设置各种监测内容、预警信息和控制参数,银行可以实现对业务办理和客户管理情况的实时监测、预警,对机构办理业务各阶段的质量情况进行自动监测,使总行和分行管理部门的各项信贷政策措施的执行落实到位。

3.提高风险的分析和预警能力,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在没有信息系统技术手段支持的情况下,传统的统计手段是依靠从下到上层层上报汇总,各部门统计分离、工作效率低、数据不准确、灵活性差、时间不连续等问题长期得不到很好的解决,无法对银行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应用信贷管理系统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统计方式,解决上述问题。

一是通过系统可以保证全行信贷业务统计口径的一致性和数据的完整性;二是基层人员只需录入原始信息,数据的汇总由系统自动进行,可以大大提高统计工作效率。

三是利用软件对业务数据进行纵深挖掘分析,使各级经营管理者可以随时全面了解信用业务的存量及变化情况,准确预测并提出未来信贷业务拓展组合的、变化和调整的方向;预测资产质量趋势,及时采取监控处置措施,使资产质量保持良好状态[3]。

4.充分利用系统数据,实现风险量化管理。

风险量化管理的基础是利用技术手段,以电子化的形式积累足够多的、连续的、有效的数据。

只有通过信贷管理系统的建设和运用,才能达到这一要求,为开展风险量化分析奠定基础。

(二)、当前信贷管理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信贷系统的管理功能待加强国内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系统的建设目标之一就是通过系统运用,实现相关制度的硬约束,控制操作风险。

但目前不少银行信贷管理系统主要还是作为一种信息登记系统,没有把银行各项信用业务都整合在同一系统中,系统的管理功能和2风险控制功能亟待加强。

这也导致各行在制定业务操作与管理制度时没有充分考虑在系统中实现电子化手段约束的要求,有的存在一些非确定性描述和主观判断推测,难以在系统中实现,这是系统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

2.数据的准确性有待加强信贷管理系统的许多信息都要从银行相关账务业务系统获取。

由于目前国内银行业务系统的电子化建设起步较早。

业务系统在建设过程中往往没有考虑管理系统的数据需要以及如何保证这些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导致管理系统很难从业务系统获取准确的数据。

所以系统的信息整合与共享是关键问题。

(三)、加强信贷管理系统建设的建议与对策1.将信贷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成真正的“管理信息系统”。

(一)整合各类信贷业务的操作与管理、控制,改变目前各家银行信贷表现系统只反映公司信用业务的情况,使系统能全面反映银行信贷业务的全貌。

(二)强化信贷管理系统管理和风险控制功能,完善其原有的信息登记功能,在制定业务操作与管理制度时充分考虑在系统中实现化约束手段的要求,提高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

(三)提高系统数据的深度挖掘能力,客观、综合地反映业务状况,揭示业务趋势,为管理决策提供更好的服务。

还要按照新巴塞尔协议要求,为开发内部评级提供足够和准确的数据,使银行风险评价、管理方法与国际接轨。

1.增强行内各相关系统之间的协调,提高数据准确性。

信贷管理系统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收集与信用风险相关的客户和业务等各方面详细信息,因此在系统的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分析与信贷管理系统相关的其他业务系统的数据情况,尽快统一各系统间的数据定义和标准,明确数据分布、传输和校验方法,并及时对相关业务系统进行改进。

同时要加强对录入信息准确性的强制要求,适时进行检查纠正,保证系统信息与实际一致。

2.合理借用外部力量,提高系统开发质量。

建设信贷管理系统是一项技术性非常强、非常复杂的工程,目前在国内外有不少公司长期从事银行信贷管理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在人员、技术、经验方面和国内商业银行对比存在明显优势。

各商业银行可借助外部厂商的力量,弥补自身专业人员和开发经验不足的缺陷,少走弯路,提高系统开发质量。

但因国内各银行间、国内外银行间业务发展与管理模式存在差异,所以在借用外部开发力量时,关键要做好客户化工作,避免出现水土不服,确保系统实用性[13]。

3.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增强系统功能。

随着信息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应用,除了银行本身在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外,其他机构特别是政府部门也在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并将逐渐实现全国联网。

在条件成熟时,通过和这些外部机构的数据共享,能极大地提高银行本身管理系统的信息获取能力及其准确及时性。

如与人民银行的信贷登记咨询系统联网,实现自动提取本行客户在其它银行的信用业务情况及贷款卡年检情况功能,做到信息共享。

三、总结基于以上文献的整理分析,虽然很多银行对于信贷管理系统的重要性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但仍存在诸多的局限性。

比如各个银行间的同一客户信用记录不能共享,银行的信贷人员权限大小不一,但依旧能看到客户的信用记录,作为隐私,客户并不希望可以被信贷人员随意查看自己的信用记录,而是由系统自动来识别会更好。

现如今国内各大银行的信贷管理系统都是照搬国外的设计,众所周知国内外银行的体制不同,对政策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反应并不是非常的一致。

但是因技术原因,真正符合中国银行业国情的信贷管理系统依旧还没有被各大银行接受,国内急需有符合国内行情的一款信贷业务管理软件。

所以对于这一方面的探索将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研究。

4四、参考文献[1]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信贷管理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信贷管理系统 CM2006 操作手册.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2] 刘晓潮.商业银行信贷及国际结算实验.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3] 江其务、周好文.银行信贷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 黄承明.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系统的利率管理.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5] 王菊.跨区域经营模式下信管系统建设——城市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系统的升级改造.东方企业文化.2010.[6] 赵敬忠.基于专家系统的银行信贷管理系统的应用.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7] 黄承明.中小型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系统功能架构剖析.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8] 黄承明.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系统的数据库设计要点.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9] 祝光波.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09.[10] MEI Denghua; MIN Huaqing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ommercial Bank Credit Management System.计算机工程.2006.[11] Zhou Jingping ;Assoc Prof.Design of Credit Management Sgstem Based on Business Intelligence.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2] 张明.银行信贷管理系统的设计.长沙大学学报.2004.[13] 赵永禄.银行信贷管理系统简介.金融电子化.1999.[14] 全飞、刘超.立足现状前瞻未来——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施.南方金融.2000.[15] 李光宇.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华东师范大学.2011.[16] 付岩.银行信贷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吉林大学.2008.[17] 刘姝威.信贷管理系列讲座第四讲计算机信贷管理系统.经济导刊.1997.[18] 宗欣露.基于.NET的信用联社信贷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软件导刊.2009.[19] 蒋秀英、张建成.SQL Server 2000数据库与应用.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出版.2009.[20] 廖开际.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北京出版社.2008.[21] 王少锋.面向对象技术UML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22] 杨选辉.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23] 邵兵家.客户关系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24] 祝锡永、赖玉霞.信息系统开发平台(Delphi 2009版).2009.[25] 孙滨丽.管理信息系统基础.清华大学.2008.[26] 王珊、萨师煊.数据库系统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7] 张增强刘成.DELPHI 7 数据库开发完全手册.清华大学出版社.[28] 李强.DELPHI 7 程序设计实例导学.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9] 张春林、马成勇、刘均.Delphi 7数据库系统设计与开发.清华大学出版社.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