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


总结:
在社会工作专业的历史发展中,一 个中心主题就是社会工作知识的发 展. 专业化使社会工作把助人的实践活 动建立在了坚实的知识和理论基础 之上.
第三节 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
一, 我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与实践 先秦: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德政 汉以后唐:制度性救助:常平仓,义仓 宋元时期:广惠仓 清: 社会救助机构-养济院; 民间救助机构-北京的普济堂; 育婴堂;饭场
这两本书是社会工作理论 发展转折点的标志
书的重点是整合理论,而不是发展某个理 论,在整合中导出了几个很有用的概念. Bartlett提出: 社会功能主义 social functioning 评估中的专业判断 professional judgment in asscssment 介入行动 interveation action
二,20世纪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 20世纪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 社会救助制度: 社会救助制度 国民党时期保留了清代的社会救助机 构和设施,1911-1928间战乱时期,社 会救助系统基本维持清代的水平.
1928-1932年国民党政府公布:
《各地方救济院规则》 1928年 《管理各地方私立慈善机关的规则》 1928 《监督慈善团体法》 1929年 《监督慈善团体事实规则》 1930 《各地方慈善团体立案办法》 1932 《寺庙兴办公益事业实施办法》 1932 《救济事业贬褒条例》 1932年
Meger提出: 个体化过程 process of individualazation 介入点 intervention point 行动计划 plan of action 并看到诊断过程是评估和介入的工具.
(4)Allen Pincus和 Anne Minahan的教材
带出新的取向,这种取向是:社会工作被看 作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计划. 主要视角:影响个人或系统发展的条件. 主要视角 介入计划: 介入计划:是建立在对问题的评估基础上; 评估个体问题,分析诊断社会情景,建立目标 和阶段,决定任务和挑战,努力建构影响变化 的条件.还提出:发展专业的新的方式:思考 实践,提出新的概念化实践.
(2)
(2)拓展的概念:
这两个概念进一步在"社会系统理论"中运用, 也是所有社会工作的重要的支持性知识. 关系的概念的拓展,"关系"不仅对案主的工 作是重要的概念,而且在小组工作和社区组织 文化中被记录下来的许多其他关系来说,也是 重要的. 互动技巧——被讨论,这个概念与"关系"很 密切.
( 3 ) 1970 年 代 , 两 本 整 合 观 点 ( an integrative point )著作: Carol Meger <Social Work Practice> (《社会工作实践》); Harriett Bartlett:<The Common Base of Social Work Practice> (《社会工作实践的基础》). 这两本书反思了5个概念的发展.
对这一时期发展的总结:
1920年以前的这一时期标志着社会工作 实践正发展有系统的助人方法; 19世纪中叶的用"友善访问员"和"试 误法",社会工作者不再使用; 社会工作开始认识到:解决人的问题应 该建立基于对问题原因的理解上,特别 是对外部的社会因素的理解上.
1921—1930年: "评估"和"
1.1920年之前 年之前 科学的慈善事业的发展时期 2.1921年-1930年 年 年 评估" 干预" "评估"和"干预"概念发展时期 3.1931年-1945年 年 年 人在情境中" 助人" "人在情境中"和"助人"概念发展时期 4.1945年-1960年 年 年 社会工作"关系"概念的发展时期 社会工作"关系" 5.1961年-1975年 年 年 通用的实践与多样化的实践模式的发展时期 6.1976年到现在 年到现在 社会工作实践的核心概念的巩固
1920年之前 年之前 科学的慈善事业的发展时期
1917年Mary Richmond发表 《Social Diagnosis》中译《社会诊断》 指出社会工作应该把重点放在对案主问题和情 景的某种理解上; Social Diagnosis具有两种含义: 其一,社会工作实践当时受到医学的影响; 其二,这部著作反映出社会学对社会工作的影 响较心理学重要,她注重广泛地研究构成案主 问题的社会情景.
20世纪20年代可以称为"Freudian时代" Freudian的心理分析成为在诊断上的工 具,也是早期社会工作评估的术语; 在审视人类问题的原因上,寻找的重点 从社会情景转向个人的人格结构,即寻找 造成人类问题的成因; 这一转向更与Freudian的框架理论相吻 合.
"介入"的概念
"介入"被看作是一种治疗,目的是帮助 适应不良的案主通过运用资源,以重新 适应社会现实; "介入"的目的是帮助案主能更好的了 解自我和发展自己拥有的解决问题的能 力. Virginia Robinson 认为:治疗发生在社 会工作者和案主间有意义的互动中.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
第一节欧美影响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事件 (课堂简单提示学生自己阅读教材, 并书写该章节逻辑框架的阅读作业) 第二节社会工作发展的几个时期与主题 (课堂讲授) 第三节 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 (课堂讲授与讨论)
第二节 社会工作发展的几个时期与主题 本节主要参考书: Louise c. Johnson: 《Social Work Practice: A Generalist Approach》, 1988. pp18-28 该书是本专业第6学期《社会工作专业经 典导读》课程的英文教材.
关系:
这是指案主和社会工作者之间在情绪上 和态度上的动态的相互作用. 在案主和工作者两方间发展出的有成效 的信任和理解,被认为是一个十分重要 的媒介,通过它,案主就能更好地调整 自己,适应环境.
过程:
这是指循环往复的专业活动,它从社会 工作者遇到案主的第一刻起就已开始, 直到专业关系终结的那一刻为止,令人 满意或没有令人满意地实现了宣称的干 预目标. 这些专业活动通常包括同案主订立关系 ,收集用于评估的资料,同有关机构签 订契约和进行评估.
评估:
指不断地了解处于特定情境中的 案主的过程.此处的"了解"是 同 案主一起制订介入计划的基础.
介入:
这是指社会工作者的行动,其目的是按 照案主和社会工作者之间达成一致意见 的改变方向,产生出需要的改变; 这一"改变"或者是发生在案主身上, 或者是发生在案主所处的情境上,也可 能是发生在案主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上.
四,转型时期的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教育 1988年北京大学开始设立社会工作专业,1989年 招收了第一批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 1993年10月在工青妇部门设立社会工作专业, 1994年12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成立, 1999年全国有20多所院校设立社会工作专业 2006年全国有170余所院校设立本科层次的社 会工作专业教育,还有20多所大专层次 的教育学校.
Felix Biestek : 《The Case Work Relation 》 "社会工作关系"概念得到较好的发展. "社会工作关系"概念被看作是社会工 作者和案主间态度上和情绪上的动态的 相互作用,目的是帮助案主更好地适应 环境.
社会工作关系概念的发展时期
Helen Perlman : 《Relationship The Heart Of Helping》 社会工作关系的特点是有目的的,接纳 的,支柱的和培养性的,它被认为是培 养案主信任社会工作者的核心特质.
尽管有不同的焦点,所有这些派别都讲 到案主与工作者之间的关系这一核心概念 ,强调评估和干预的策略.所以,可以说 社会工作理论的基本框架已经演化出来.
1976—现在: 社会工作实践的核心概念的巩固
五个重要的概念: 人在情景中 关系 过程 评估 介入
人在情景中
这是社会工作实践的焦点. 社会工作者关注的不是个人也不 是单独的情境,而是两者间的相 互作用,因为这种相互作用既影 响案主又影响情境.
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助人模式
1949年以后,接受国民党政府举办的各类 社会救助机构,也建立了一批新的 社会救助机构. 1953年 全国工友救助机构920个,福利生 产也开始发展. 1958年 全国有福利生产性单位6065个, 临时性生产单位1395个;
1963年全国城市社会福利单位1660个: * 社会福利院489个 * 养老院237个 收养各类人员124321人 * 儿童福利机构732个 * 精神病人福利院202个 * 城乡敬老院32215个,收养老人263254人. 特点:政府负责的,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模式(政 府负责,并提供资源)
通用的(整合的) 通用的(整合的)实践与多样化的实 践模式的发展时期:1961—1975 践模式的发展时期:
理论发展特点: 理论发展特点 这是一个 理论发展十分丰富的时期,面 对新的问题和新的案主,小组,在新的 方式应用旧的方法,发展新的服务具有 了可能性.
1960年,诊断学派取向有了新的称谓: 心理取向;功能学派取向进一步发展. 诊断学派与功能学派发展出治疗理论有 了自己的较为坚实的知识基础, 社会工 作专业开始去提炼它的实践概念.评估 和干预与诊断和治疗相反,重点更多地 放在了案主参与了解其问题上
(5)发展整合的方法和一般实践 (generalist practice integrated methods),有些案主不适合个案,小组, 社区的任何一个方法,需要 在三个层面 以不同的手法介入到一个个案中去.整 合的手法是为回应复杂的问题而出现的.
(6) 新的取向 家庭作为一个单位被注意,此一时期,新的 贡献在于出现短期的个案; 危机介入; 任务为中心的社会工作; 认知行为派; 家庭治疗; 焦点治疗干预家庭系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