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房间隔缺损-课件

房间隔缺损-课件


卵圆孔型房间隔缺损
➢卵圆孔型房缺又称中央孔型房缺,为继 发孔房间隔缺损最常见类型,约占2/3 以上。
➢位于房间隔中部的卵圆窝附近、冠状窦 的后上方,多为单发椭圆形缺损,为第 一隔发育不良、继发孔扩大、第二隔遮 盖不全所致。缺损四周往往有较完整的 房间隔组织。
上腔型房间隔缺损
➢ 高位缺损,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相接处、卵圆 孔上方。
血流动力学改变(2)
➢正常肺循环阻力低,可容纳大量血液,故早期即使有 肺动脉血流量的明显增加,肺动脉压力仍可基本上维 持在正常水平。
➢长期肺循环血流量增多,将逐渐使肺循环压力升高, 初期属于动力性,随肺血管出现器质性变化,逐渐形 成阻力性肺动脉高压。
➢右室和右房在容量负荷增加的基础上,加上肺动脉压 升高,右侧心腔压力逐渐升高,左右心房的压力逐渐 接近,房水平左向右分流量将减少,或出现以左向右 分流为主的双向分流。当右心房压力超过左心房,则 出现右向左分流,形成以右向左为主的双向分流,患 者将出现发绀,成为艾森曼格综合征。
➢ 冠状窦型房间隔缺损常合并永久性左位上腔静脉。 ➢ 某些复杂先心的组成部分:三尖瓣闭锁、室间隔
完整的肺动脉闭锁、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鲁 登巴赫综合征、三房心合并房间隔缺损等。
血流动力学改变(1)
➢ 单纯房间隔缺损时,其分流束的方向与大小主要 取决以下两个因素:缺损面积大小、左右房之间 的压差。
➢较上腔型少见,位置较低,位于卵圆窝 后下方下腔静脉开口部位,呈椭圆形, 心房后壁构成缺损后缘,下缘缺如,与 下腔静脉入口无明显分界,右下肺静脉 常异位连接于下腔静脉或右房。
冠状窦型房间隔缺损
➢又称无顶冠状静脉窦,极少见,其发病 率不到房间隔缺损总数的1%,是冠状静 脉窦的顶部缺如所致,导致冠状静脉窦 与左房相通。
房间隔缺损分型
➢原发孔型 ➢继发孔型
✓卵圆孔型 ✓上腔型 ✓下腔型 ➢冠状窦型 ➢混合型
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
➢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位于冠状窦附近房 间隔下后侧与室间隔相连部位。约占房 间隔缺损的15%-25%。男女发病率相 近。
➢是胚胎期原发隔下缘与房室管心内膜垫 未能融合所致。它在本质上是属于心内 膜垫缺损的一种形式,常伴有房室瓣的 异常或室间隔缺损。
➢ 原发隔和继发隔非常接近,相互遮盖对方的缺孔。胎 儿时期右房压力较高,可推开菲薄且柔软的原发隔使 血液经卵圆孔与继发孔流入左房。原发隔起着卵圆孔 瓣膜的作用,故又称为卵圆孔瓣,它使右房的血液进 入左房,而左房的血液不能返流入右房。而出生后肺 循环开始,右心系统压力减低,左房压力高于右房而 使原发隔紧贴继发隔,久之二者粘连封闭卵圆孔,形 成永久性房间隔。
房缺形成的原因
➢ 卵圆孔瓣出现许多穿孔 ➢ 原发隔在形成继发孔时过度吸收,形成短的卵
圆孔瓣,不能完全遮盖卵圆孔 ➢ 继发隔发育不全,形成异常大的卵圆孔,正常
发育的原发隔形成卵圆孔瓣末能完全关闭卵圆 孔 ➢ 原发隔过度吸收,同时继发隔又形成大的卵圆 孔,导致更大的房间隔缺损 ➢ 胚胎期原发隔下缘与房室管心内膜垫未能融合 ➢ 静脉窦发育异常
➢常合并左位上腔静脉以及其他复杂的先 天性畸形。
房 间 隔 缺 损 分 型
合并畸形
➢ I型房缺常合并室间隔缺损、主动脉瓣狭窄和房室 瓣异常,其中最为常见的是二尖瓣裂。
➢ 上腔型房缺常合并右上肺静脉畸形引流,右上肺 静脉与上腔静脉及右房相通。
➢ 下腔型房缺时常合并右下肺静脉畸形引流,右下肺 静脉与下腔静脉及右房相通。
➢ 正常生理状态下,左心房压力多高于右心房,加 上右心房容易扩张,右心室壁薄,顺应性好, ASD一般出现左向右分流,窦性心律时,分流以 舒张期为主,心房纤颤时则以收缩期为主。
➢ 长期房水平的左向右分流,部分左心房血液经 ASD进入右心房,反复通过肺循环,使左房、右 房及右室容量负荷增加,主要引起右房和右室扩 张,心壁逐渐增厚。同时,血液进入左室和主动 脉相对减少,运动时可影响心排出量。
➢ 缺损直径一般为1~2cm,上界因靠上腔静脉入 口而缺如,常与上腔静脉相通,使上腔静脉血分 流至左、右心房。
➢ 其缺损前下缘是房间隔,后缘为心房壁,上缘为 骑跨于房间隔的上腔静脉开口,多呈月牙形。
➢ 该型缺损使由静脉窦区发育不良所致,故常合并 右肺静脉异位引流入上腔静脉或右心房。
下腔型房间隔缺损
➢ 在原发隔下缘与中间隔之间,暂存一孔,即原发孔 (第一房间孔)。以后原发隔继续向下生长使原发孔 逐渐变小,并与房室管内膜垫融合,最终封闭原发孔, 将原始心房分隔成两部分,即左房与右房。在封闭之 前,原发隔的顶部逐渐吸收而出现一孔,此即继发孔 (第二房间孔)。借此孔左、右房仍相通。
➢ 约在胚胎第7周,在原发隔的右侧,由心房的顶壁又 发生一隔膜,此即继发隔(第二房间隔)。此隔向下 生长,但不完整,呈新月状,其下缘围成一孔,称为 卵圆孔。
临床表现(2)
➢ 心尖搏动增强。心脏听诊可在胸骨左缘第2-3 肋间闻及2-3级收缩期杂音,呈喷射性,比较 柔和,不伴有震颤。此杂音系由于相对性肺动 脉瓣狭窄所致。非房水平分流引起的杂音。
临床表现(1)
➢ 常见症状:活动后心悸、气短、疲乏, 偶有端坐呼 吸等。有的可出现胸痛,多类似于心绞痛,一般随 ASD关闭而完全消失。
➢ 往往视ASD大小、部位、持续时间、年龄和并发 症情况而定,ASD越大,出现临床表பைடு நூலகம்通常越早、 越明显。
➢ 2/3以上的儿童患者没有明显症状,缺损较大者, 发育可受到一定影响。症状通常在青年期之后出现, 年龄超过40岁,几乎所有ASD患者均有症状患者 易患感冒或肺部感染,严重肺动脉高压和右向左分 流,可出现发绀、咳血、周围水肿、腹胀等。
房间隔缺损
流行病学
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为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 一,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0%~15 %。在成人先天性心脏病例中约占1 /3以上。男女比例约1:2~3。
胚胎学
➢ 胚胎发育时期约第4周末,在原始心房的顶壁正中线 发生镰状隔膜即原发隔(第一房间隔)。
➢ 原发隔自上而下呈矢状位向房室管生长。同时房室管 的背侧壁和腹侧壁分别形成前、后心内膜垫,随后二 者合拢成为中间隔。由中间隔将房室管分隔成左、右 房室口,由口边缘的内膜垫发生二尖瓣及三尖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