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区分
(一)异常心理的分类
1、心理困难:轻微的社会适应不良和人格偏差
2、心理障碍:神经症和心身障碍
3、心理疾病:精神分裂或狂躁等(非咨询范畴)
(二)心理问题四分法
1、心理问题:近期发生、内容尚未泛化、反应强度不太剧烈的心理紊乱状态,心境和情绪产生一定波动,但思维保持严密的逻辑性,人格也十分完整。
(即一般心理问题)
2、心理障碍:有较大的情绪波动,出现各种违反逻辑性思维的错误。
初始反应强烈,如在暴怒情况下,出现强烈的非理智行为。
心理行为异常持续的时间较长(1个月以上),心理负担难以克服,有时可伴有躯体化症状或人格上的问题,如心理生理障碍、退缩和攻击等。
3、心理疾病边缘状态:患者往往带有不很典型的异常精神现象,如注意力涣散、好幻想、意志力减弱、自我评价偏离常态、社会交往和人格方面的改变等。
4、心理疾病:表现最为严重,常见的有精神分裂症和心境障碍等。
患者主客观世界不一致,知情意不统一、协调性被破坏,自知力不完整,出现幻觉和妄想,行为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交,人格明显改变,拒绝就医服药。
由心理问题到心理疾病是一个逐渐加重的病理层次。
一般而言,前两类需要进行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后两类则适宜以药物治疗为主。
早期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可避免向心理疾病的演化。
另外有一些心理疾病由于其症状不是很典型往往易被忽视,易被普通人群认为是一般的问题或个性原因而导致误诊。
(三)判定异常心理的方法
1、社会适应方法:(主要是通过日常观察,但是不够准确)
(1)一般常态心理,偶有不适,但会消失(2)一般病态心理,较为吃力,努力可好
(3)较重病态心理,严重适应失调,无法正常生活
2、医学方法:以有无器质性病变作为判断标准
3、统计学方法:极端值为变态
4、心理测验方法:标准化测验量表
5、内省经验方法:当事人的主观体验(即自知力)
6、价值观方法:心理行为与价值观是否一致
(四)病与非病的三原则
心理活动的正常与异常之间的差别是相对的,由于心理异常表现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很难找出一个统一公认的判别标准,但基本原则如下
1、主、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因为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所以任何正常心理活动和行为,必须就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性。
一个人如果看到或听到了客观世界中不存在的东西,这个人的精神活动就不正常了,他产生了幻觉。
一个人的思维内容脱离现实、或思维逻辑背离客观事物的规定便形成妄想。
这些都是我们观察和评价人的精神与行为的关键,我们称它为统一性标准。
人的精神或行为只要与外界环境失去同一,必然不能被人理解。
2、心理活动的内在一致性原则
人类的精神活动虽被分为知、情、意等部分,但它自身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具有内在的协调一致性,这种协调一致性能够保证高度准确和有效的反映客观世界。
(比如遇到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会产生愉快的情绪,手舞足蹈,欢快地向别人述说自己内心的体验)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人格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一般是不易改变的。
如果在没有明显外部原因的情况下,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出现问题,我们就要怀疑其心理活动是否出现异常。
所以,人格的相对稳定性是区分心理活动正常与异常的标准之一。
(五)心理不健康的分类
1、一般心理问题
(1)由于现实生活、工作压力等因素产生的内心冲突,并因此体验到不良情绪
(2)不良情绪不间断持续一个月,或不良情绪间断地持续两个月仍不能自行化解
(3)行为不失常态,对社会功能无严重影响(4)行为无泛化
2、严重心理问题
(1)心理冲突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或现实意义,内心冲突为常形反应强度强烈
(2)病程大于2个月,但持续时间不足一年(3)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4)反应已泛化
3、神经症性的心理问题(神经症诊断评定标准)
(1)病程:
不到三个月为短程,评1分;三个月到一年为中程,评2分;一年以上为长程,评3分。
(2)精神痛苦程度:
轻度病人可自行设法摆脱,评1分;
中度病人自己摆脱不了,须靠别人的帮助或处境的改变才能摆脱,评2分;
重度病人几乎完全无法摆脱,评3分。
(3)社会功能:
轻微妨碍无明显变化,评1分;中度,效率显著下降,评2分;重度受损,完全无法工作、交往,评3分。
(4)总分
<3分,不够诊断为神经症;>6分,确诊为神经症;4~5分,为可疑神经症。
神经症和可疑神经症的评定,至少要考虑近三个月的情况,太短不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