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后期词的内容情感及风格特征
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李清照作为著名的女作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卓然自成一家。
她多才多艺,在各方面均有建树,不过最能体现她创作成就的,当属她的词。
在她的词中,倾诉真挚情,熔炼家常语,善用白描法,讲求韵律美,使她的词自成一家。
下面就从这四个方面来谈谈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一、倾诉真挚情
李清照的词,无论前期的,还是后期的,都包涵着她真挚的感情。
或者是表现真挚的夫妻之爱,或者是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或者是南渡之后,面对国破家亡所产生的一腔爱国主义情怀。
如她后期的作品《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是李清照后期词中的杰出作品。
全词概括且集中地反映了南渡以后她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境界逼真,情绪迫切,写尽了她凄惶的天涯沦落之悲。
充分体现了她后期的那种忧愤深沉的词格。
北宋灭亡,黎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李清照身逢乱世,又加丈夫新丧,应该说,《声声慢》中“凄凄惨惨戚戚”的情怀,是国难家灾当头,一个百无聊赖的孀妇的痛苦心声,是心底真情的流露。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李清照的悲戚哀愁的心境是有普遍性的,这是国破家亡的时代悲哀。
上片头三句,“寻寻觅觅(情),冷冷清清(景),凄凄惨惨戚戚(情)”,写出其凄凉悲伤忧愁的情怀;次二句,“乍暖还寒时候(景),最难将息(情)”,流露出痛苦哀伤之情;再次三句,“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情)晚来风急(景)”,写其凄寒难挨之情;末三句,“雁过也(景),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情)”,表现益加痛苦悲伤之情。
下片头三句,“满地黄花堆积(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情)”,表现其凄怅落寞之情;次三句,“守着窗儿(景),独自怎生得黑(情)”,表现其孤寂之情;再次三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景)”,蕴其愁闷忧愤之情;“这次第(全景),怎一个愁字了得(情),总述愁情之浓深。
综观全词,层层面面无不染上愁之色彩,多层次言愁。
缘情布景,情随境迁,情也各有微妙之不同,但归结一个“愁”字。
情景婉绝,浑然一体。
再如她的《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和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是李清照后期代表作品之一。
这一时期的作品,感情极其沉痛,内容不仅仅是个人的不幸,而带有社会和时代的因素。
这首词描写了作者晚年生活的一个细节。
当时南宋政权南渡后建立了小朝廷,依旧过着犬马声色、歌舞生平的生活,抗金复土大计全抛脑后。
作者心中却时时充盈着家事、国事的忧伤。
词中描写了
面对元宵佳节灯红酒绿、车水马龙的繁闹景象,她不愿与来邀的朋友外出游玩,而独自坐在帘儿底下回首往事,听人笑语时的凄怆心境。
这首词写得深沉、含蓄、凄婉动人。
既表达了时代环境的今非昔比,又抒发了作者遭受离乱、饱经忧患后的悲愤情感。
透过今昔的变化,表达了深切的故国之思和流亡之痛。
词中表现的个人深愁惨痛,正是那些背井离乡的人们的共同感受。
二、善用白描法
李清照的词,很擅长运用白描的手法,这是她用来抒发真挚感情的重要方法之一。
如她的《念奴娇》:
萧条庭院,有斜风细雨,重门须闭。
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头滋味。
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
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
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末。
这是一首闺怨词,是词人早期作品。
调中塑造了一个刻意伤春而又伤别的女主人公形象。
因为当时赵明诚不在家,适逢清明,李清照感慨所作。
全诗以白描手法勾画出词人与丈夫离别后深闺寂寞之情,以及寂寞的闺中人从伤春的你落情绪到盼望游春的心理转变过程。
李攀龙《草堂余隽》云:“上是心事,难以言传;下是新梦,可以意会。
”对我们理解本词之意蕴有启迪作用。
上片开头几句描绘斜见细雨的萧条景象,以景抒情。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两句属生活细节。
作诗饮酒只为遣愁,为下文蓄势。
歇拍两句点明主旨,原来是丈夫不在身边,信中又“万千心事难寄”。
下片开头说春寒料峭,无心凭阑,终日垂帘,烦闷心绪难以消遣。
末尾几句陡转,因天气转晴,忽然又产生游春之意。
结构上开合动宕,深得吞吐腾挪之妙。
又如她的《浣溪沙》: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这首词为作者早年所作,以白描手法写了熏香、花钿、斗草、秋草等典型的少女时代的事物,借以抒发作者爱春惜春的心情。
又如她的《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
作者以白描的手法,不事渲染地记叙了一次非常愉快的郊游,写得清新活泼,极富有生活情趣。
李清照运用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的语言,创造了耐人寻味的优美意境,正是“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
她匠心独运,特别善于创造这种平淡而绝妙的境界,这应该是李清照词作的重要特色。
此小令似乎信手拈来,毫无雕啄,只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一幅日暮酒醒归舟图,清秀淡雅,静中有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令人神思飞扬。
你看:溶溶的落“日”,苍茫的“暮”色,逶迤的“溪”水,婷婷的“藕花”,翼然的“溪亭”,芳草萋萋的干“滩”,群栖待宿的“鸥鹭”,幽雅恬淡。
女主人公沉醉其中,茫然“不知归路”,“兴尽晚回”,短楫轻舟,“误入藕花深处”,以至“惊起一滩鸥鹭”……这是一幅
多么生机盎然而又绝妙无比的图画,一位活泼开朗、豪爽潇洒的少女飘然从画面深处走来。
她——便是年轻的李清照。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这正是白描手法运用的妙处!
三、熔炼家常语
李清照的词在语言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把一些家常语熔炼在她的词中,不着痕迹。
她善于运用通俗的语言铺成极其工巧、细腻的画面,婉约深细,而又意境高远,犹如巧匠运斤,毫无痕迹,让读者只见其外表的朴素,而见不到朴素下锤炼的工夫。
总之,无论是李清照前期的词还是后期的词,在抒情艺术上都表现了很高的成就,深刻的思想内容通过完美的艺术技巧表现出来,形成了一种属于她自己的风格——易安体。
为词苑增添了活力,同时也为后代作出了榜样,在词的创作实践上独树一帜。
李清照的词在语言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善于运用通俗的语言铺成极其精巧、细腻的画面,婉约清新、豪放深沉,而又意境高远。
此外,她也精通音律,所以她的词声调和谐,音韵流传。
易安的词已形成鲜明的个性风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