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0.绿教案教学设计带教学反思

10.绿教案教学设计带教学反思

1. 认识“挤、叉” 2 个生字, 会写“瓶、挤”等 4 个字, 会写“墨水瓶、墨绿”等11 个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体会诗人的情感, 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着节拍飘动。

4. 结合“阅读链接” , 比较艾青笔下的“绿”与宗璞笔下的“绿”的不同。

一、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1. (出示春天绿色的图片)你知道图片中的景色属于哪个季节吗?你有什么感受?
2. 绿不仅是春天的象征, 更是希望的象征。

现代诗人艾青也非常喜欢“绿” , 他笔下的“绿”是什么样子的呢?这节课, 我们就跟随他去欣赏那绿意盎然的美丽画卷吧。

(板书课题)
3.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 检查预习。

1. 作者简介。

艾青(1910 —1996), 浙江金华人, 著名诗人。

他的诗作努力反映民族和人民的苦难和命运, 反映现实的生活和斗争, 突
出表现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和讴歌, 风格朴素雄浑。

他是继

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

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向太阳》等。

2. 指名分小节读课文, 随时正音。

3. 指导书写“瓶”字:左右结构,注意右边“瓦”字的写法
共四笔, 第二笔是竖提。

三、再读诗歌, 理解内容。

1. 配乐范读, 学生思考: 诗人看到了哪些绿?
2. 学生交流。

出示: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
3. 第二小节中省略号的作用是什么?(说明还有很多绿,启发读者思考,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你还知道哪些绿?(草绿、苹果绿、橄榄绿⋯⋯)
4. 难怪作者说: “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 到处是绿的
⋯⋯”
(出示第一小节)指名读, 齐读。

5. 这各种各样的绿, 绿得发黑, 绿得出奇。

你知道“出奇”是什么意思吗?(特别)
(出示第二小节)指名读, 齐读。

6. 在作者眼中, 什么是绿的?(风、雨、水、阳光)在你的眼中什么是绿的?(山是绿的,田野是绿的,树是绿的⋯⋯)仿照第三小节写一写你眼中的绿。

7. 这么多的绿集中在一起, 会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读读诗歌第四、五小节。

找出诗中表示动作的词语, 你体会到什么?(“挤”“重叠”“交叉”“指挥”“飘动”。

所有的绿色都源于诗人心中,所以一切的绿色都会随着诗人愉快的心情,按着节拍飘动。

)读诗想象: 所有的绿交叉在一起, 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的画面。

8. 朗读全诗。

指名读, 齐读。

9. 读了这首诗, 你能想象到怎样的画面?(春风又绿江南岸,万物复苏的生动画面。


10. 朗读诗歌, 你有什么体会?(绿是生命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


四、拓展延伸。

1. 艾青笔下的“绿”给我们留下很多想象的空间, 宗璞笔下的“绿”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2. 学生读《西湖漫笔》中的段落, 体会并说说感受。

雨中去访灵隐, 一下车, 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

道旁古木参天苍翠
欲滴, 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

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 有的绿得发黑, 深极了, 浓极了; 有的绿得发蓝, 浅极了, 亮极了。

峰下蜿蜒的小径, 布满青苔, 直绿到了石头缝里。

3. 学生交流。

4. 总结: 这段选文主要写的是西湖六月时的绿色。

作者描绘了各种各样的绿。

有苍松古木的浓绿, 有小径青苔的嫩绿。

有的绿, 深得发黑; 有的绿, 绿得发蓝。

连小径、石头缝里的青苔都被勾勒出来, 可见作者观察非常仔细。

五、布置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背诵诗歌。

2. 春天的大自然充满了生机, 充满了绿色, 与家长一起到大自然中去感受“绿”。

绿
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
风雨水阳光
挤重叠交叉指挥飘动
1. 在学习诗歌之前, 先介绍作者艾青, 让学生对本诗作者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拉近学生与作者之间的距离, 也为理解诗歌做铺垫。

2. 朗读诗歌。

读, 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是有效学习的第一步, 配乐朗读能够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

《绿》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 优美的音乐与优美的文字巧妙结合,增加了诗歌的意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