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11
病史采集— 4.个人史
(2)喂养史:母乳喂养/人工喂养/混合喂养, 配制方法,喂哺次数及量,断奶时间,添加辅 食时间、品种及数量,进食及大、小便情况。 年长儿还应注意了解有无挑食、偏食及吃零食 的习惯。
12
病史采集— 4.个人史
(3)生长发育史:常用的指标有:体重和身高 以及增长情况,前囟关闭及乳牙萌出的时间 等;发育过程中何时能抬头、会笑、站立和 走路等;学龄儿童:在校学习成绩和行为表 现等。
4
儿科问诊的特殊性—可靠?
无法表达或表达不确切—婴幼儿;
隐瞒病情—恐惧心理; 夸大病情—希望引起医生重视 间接提供—可靠性受观察能力、密 切程度影响;
供史者多—不同感受、不同时段。
5
病史采集—— 1. 一般内容
姓名、性别、年龄(采用实际年龄:新生儿 天数,婴儿:月数,1岁以上:几岁几个月) 种族、父母或抚养人的姓名、职业、年龄、 文化程度、家庭住址及(或)其他联系方式(如 电话)病史叙述者与病儿的关系以及病史的可靠 程度。
史,根据不同的年龄和不同的疾病在
询问时各有侧重详略。
10
病史采集— 4.个人史
(1)出生史:母孕期的情况;第几胎第几产, 出生体重;分娩时是否足月、早产或过期产; 生产方式,出生时有无窒息或产伤,Apgar评 分情况等。新生儿和小婴儿疑有中枢神经系统 发育不全或智能发育迟缓等患儿,更应详细了 解围生期的有关情况。
39
体格检查— 11.神经系统
(3)脑膜刺激征:如颈部有无抵抗、Kernig征和
Brudzinski征是否阳性,检查方法同成人,由于
小儿不配合,要反复检查才能正确判定。生后头
几个月Kernig征和Brudzinski征可阳性。因此,
在解释检查结果的意义时一定要根据病情、结合
年龄特点全面考虑。
40
(三)体格检查记录方法
②有鉴别意义的症状包括阴性症状;
8
病史采集— 3.现病史
③病后小儿一般情况,如精神状态、吃奶或食欲 情况、大小便、睡眠等以及其他系统的症状;
④已经做过的检查和结果;
⑤已经进行治疗的病人要询问用药的情况,如药 物名称、剂量、给药方法、时间、治疗的效果 及有无不良反应等。
9
病史采集— 4.个人史
包括出生史、喂养史、生长发育
1~4岁 5~12岁 >12岁
左乳线外1~2cm
左乳线外1cm 左乳线上或乳线内 0.5~1cm 左乳线内0.5~1cm
沿右胸骨旁线
右胸骨旁线与右胸骨线 之间 接近右胸骨线 右胸骨线
33
体格检查— 8.腹部
视诊:肠型或肠蠕动波,新生儿应注意脐部有无 分泌物、出血、炎症,脐疝大小。
触诊:争取小儿的合作;检查者的手应温暖、动作 轻柔。检查有无压痛时主要观察小儿表情反应。 正常婴幼儿肝脏:肋缘下1~2cm处;6~7岁后不应在 肋下触及。小婴儿偶可触及脾脏边缘。
21
体格检查—(二)检查方法
2.一般测量 包括体温、呼吸、脉搏、血压、身长、 体重、头围、胸围等。 (1)体温:①腋下测温法。②口腔测温法,用于神 志清楚而且配合的6岁以上小儿。③肛门内测温法 ,1岁以内小儿、不合作儿童及昏迷、休克患儿可 采用此方法。④耳内测温法:准确、快速。
22
体格检查—(二)检查方法
(2)面部:特殊面容、眼距,鼻梁、双耳位置和形状等。
(3)眼、耳、鼻:眼睑、眼球、结膜、角膜、瞳孔、对光
反射等。双外耳道分泌物、红肿及牵拉痛;耳镜检查鼓膜
情况。鼻形、鼻翼扇动、鼻腔分泌物及通气情况。
27
体格检查——(二)检查方法
5.头部 (4)口腔:口唇色泽、口腔内颊黏膜、牙龈、硬 腭等,腮腺开口处有无红肿及分泌物,牙齿数目 及龋齿数,舌质、舌苔颜色。咽部检查放在体格 检查最后进行,观察双侧扁桃体及咽部。
8~14岁
18~20
70~90
1∶4
24
体格检查—(二)检查方法
2.一般测量——(3)血压
不同年龄——不同宽度袖带(应为上臂长度的1/2—2/3)。 严重贫血、水肿及明显低温,可影响观察结果。
新生儿:心电监护仪或简易潮红法。 小儿血压正常值公式:收缩压(mmHg)=80+(年龄×2);
舒张压为收缩压的2/3。
34
体格检查— 8.腹部
叩诊:可采用直接叩诊或间接叩诊法,其检查内容
与成人相同。
听诊: 有时可闻及肠鸣音亢进,如有血管杂音时
应注意杂音的性质、强弱及部位。
35
体格检查— 9.脊柱和四肢
有无畸形、躯干与四肢的比例和佝偻病体征,如“O”形或
“X”形腿、手镯、脚镯样变、脊柱侧弯等。
手、足指(趾)有无杵状指、多指(趾)畸形等。
36
体格检查—10. 会阴、肛门和外生殖器
观察有无畸形(如先天性无肛、尿道下裂、两性
畸形)、肛裂;
女孩:有无阴道分泌物、畸形; 男孩:有无隐睾、包皮过长、过紧、鞘膜积液和 腹股沟疝等。
37
体格检查— 11.神经系统
根据病种、病情、年龄等选择必要的检查。
(1)一般检查:观察小儿的神志、精神状态、面 部表情、反应灵敏度、动作语言能力、有无异常 行为等。
家庭成员及亲戚的健康状况、家庭经济情况、 居住环境、父母对患儿的关爱程度和对患儿所 患疾病的认识等。
15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儿童计划免疫程序(卫生部)
出生 — BCG/乙肝疫苗 1个月— 乙肝疫苗
2个月— 脊髓灰质炎糖丸
3个月— 脊髓灰质炎糖丸/百白破混合制剂 4个月— 脊髓灰质炎糖丸 /百白破混合制剂
17
病史采集— 7.传染病接触史
疑为传染性疾病者,应详细了解可疑的接触史, 包括患儿与疑诊或确诊传染病者的关系、该患者 的治疗经过和转归、患儿与该患者的接触方式和 时间等。了解父母对传染病的认识和基本知识也 有助于诊断。
18
体格检查—(一)注意事项
1.和患儿建立良好的关系; 2.增加患儿的安全感;可坐或躺在家长的怀里检 查,检查者顺应患儿的体位; 3.检查的顺序灵活掌握。安静时先行心、肺听诊 或腹部触诊等易受哭闹影响的项目;对患儿有 刺激的部位最后查,如口腔、咽部、有疼痛的 部位等;
5个月— 百白破混合制剂
6个月— 乙肝疫苗 8个月— 麻疹减毒活疫苗 1.5~2岁— 百白破混合制剂复种 4岁— 脊髓灰质炎糖丸复种 7岁— 百白破复种/麻疹疫苗复种 12岁— 乙肝疫苗复种
16
儿童预防接种(计划外)
乙型脑炎疫苗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
风疹疫苗 流感疫苗 腮腺炎疫苗 甲型肝炎疫苗
2.一般测量 (2)呼吸、脉搏:应在小儿安静时进行。要同时 观察呼吸的节律和深浅。年长儿选择较浅的动 脉如桡动脉来检查脉搏,婴幼儿亦可检查股动 脉或通过心脏听诊来对比检测。要注意脉搏的 速率、节律、强弱及紧张度。
23
体格检查
各年龄小儿呼吸、脉搏(次数/分)
年龄 新生儿 <1岁 1~3岁 4~7岁 呼吸 40~45 30~40 25~30 20~25 脉搏 120~140 110~130 100~120 80~100 呼吸∶脉搏 1∶3 1∶3~1∶4 1∶3~1∶4 1∶4
6
病史采集——2.主诉
用病史提供者的语言概括主要症
状或体征及其时间。
例如:“间歇腹痛3天”、“持续 发烧5天”。
7
病史采集—— 3.现病史
为病历的主要部分。详细描述,包括主要症 状、病情发展和诊治经过。特别注意: ①主要症状要仔细询问症状的特征:如咳嗽 的询问包括:持续性 /间断性、剧烈/轻咳、单声 / 连续性、有无鸡鸣样吼声、有无伴随症状及诱 因等;
儿科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1
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儿科病史采集、记录和体格检查在内容、程序、 方法以及分析判断等方面具有自身的特点。 要运用系统医学知识、临床基本技能及正确的 临床系统思维规范地采集病史和进行体格检查 并正规书写病历。 病历记录则是最重要的医疗证据。
2
儿科病史采集和记录要点
病史采集要准确。
态度和蔼亲切,语言通俗易懂;注
重与家长的沟通。
尊重家长和孩子的隐私并为其保密
切不可先入为主,不能用暗示的言
语或语气来诱导家长。
3
成人与儿科问诊内容
成人
儿童
一般项目 主诉 现病史 既往史 系统回顾 婚姻史 月经史 家族史
一般项目
主诉
现病史 既往史 个人史 (出生史、喂养史、 生长发育史、预防接种史) 家族史
28
体格检查——(二)检查方法
6.颈部
颈部是否软,有无斜颈、短颈或颈蹼等畸形, 颈椎活动情况;
甲状腺有无肿大,气管位置; 颈静脉充盈及搏动情况,有无颈肌张力增高或 弛缓等。
29
体格检查——(二)检查方法
7.胸部
(1)胸廓:注意有无鸡胸、漏斗胸、肋骨串珠、
肋膈沟、肋缘外翻等佝偻病的体征;胸廓两侧
38
体格检查— 11.神经系统
(2)神经反射:新生儿期特有的反射如吸吮反射、 拥抱反射、握持发射是否存在。有些神经反射有其 年龄特点,如新生儿和小婴儿期提睾反射、腹壁反 射较弱或不能引出,但跟腱反射亢进,并可出现踝 阵挛; 2岁以下的小儿Babinski征可呈阳性,但一 侧阳性,另一侧阴性则有临床意义。
是否对称,心前区有无隆起,有无桶状胸,肋
间隙饱满、凹陷、增宽或变窄等。
30
体格检查——7.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