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评价发展历史
五、二十余年来所取成绩(P41)
1.对国外教育评价理论和实践研究工作有了 较为全面的了解 2.基本建立了我国教育评价理论和方法体系 3.形成了我国教育评价的实践模式 4.初步形成了我国教育评价制度的基本框架
六、我国教育评价发展趋势(P42)
1.评价范围逐步扩大 2.评价结果由与物质奖惩挂钩逐步转向与物 质奖惩不挂钩 3.越来越重视发挥为教育决策服务的功能 4.教育评价工作制度化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5.注重定性和定量评价的结合 6.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将得到广泛运用
(三)全面研究和试点工作阶段(1986年~1989年) 探索评价规律,建立评价理论和方法体系,为评价 工作全面展开铺路(P39—P40,一二三点) 1.1985年11月,原国家教委发布《关于开展高等教 育评价研究和试点工作的通知》,部署高等教育 的评价和试点工作,此后,高等教育的评价研究 和试点工作开始全面展开。 2.1986年,成立了督导室以及各级教育督导室。 3.1988年创办第一本教育评价专业杂志《高教评估 信息》(94年定名《中国高等教育评估》) ※为教育评价工作正规化开展奠定理论和方法基础
第三节 我国教育评价发展历程
李建强
一、古典教育评价萌生期(606年以前)
萌芽于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士测评活动 1.《学记》的两段五级考查:“比年入学,中年 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 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视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2.西周的选士制度:世界上最早的评价选拔人才 的制度,包括乡里选士、诸侯贡士和学校选士 3.两汉的察举制度: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员按科目 规定举荐人才;皇帝亲自策试,据对策和射策 水平授官。世界上最早的笔试 4.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各地方政府设立中 正官,向中央政府举荐人才。分别分为三等九 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 下上、下中、下下
(四)正规化开展阶段(1990年至今) 1.1990年,原国家教委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教育 评估暂行规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关 于教育评价的规章性文件,标志着我国教育评价 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走向了规范化。(P40一二三 点) 2.1994年1月,国家成立了全国高等教育评估研究会。 同年教育部启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 3.1996年创办第二本教育评价专业性杂志《教育评 价》 4. 2002年,国务院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全国开始开展教育评价的试点和改 革。 5. 2002年12月,教育部颁布《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 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规定了中小学评 价与考试制度的原则。
三、我国教育测量的研究和实践(1905年——1949年)
1.1918年,俞子夷根据桑代克《书法量表》的编制程 序,编制了《小学国文毛笔书法量表》,开创我国 教育测量编制的先河。 2.1920年,廖世承和陈鹤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授 测验,是我国高校设置测验课程的开始。 3.1924年之后,一批有关测量的著作相继问世。20世 纪40年代前,我国相关专著达二十多部。 ※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相结合,并呈现多种体制的多 元化格局 ※教育测验活动蓬勃发展,翻译引进国外测验量表,修 改并自编量表,建立学术组织,开设测量课程,出 版测量方面的专著;建立了教育督导制度。四、评价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恢复和兴起阶段(1977年~1983年) 1.恢复了高考制度 (P38一二三点) (二)真正起步阶段(1984年~1985年) 1.系统引进学习国外教育评价理论和方法,评价实践 活动有组织展开(P39一二点) 2.积极邀请国外教育评价专家来华讲学,渴望迅速掌 握评价理论和技术 1984年,我国正式加入IEA,并且教育部确定河北、 山西、北京和天津等省市参加IEA组织实施的第二 次自然科学(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球科学 等)教育成就评价研究活动 3. 1985年6月,教育部召开了《高等工程教育评价 问题专题讨论会》,这是第一次全国性的教育评 价研讨会,它标志着我国教育评价研究和实践真 正开始起步了。
二、科举时期(606年—1905年)
包括隋唐以来至清末我国古代教育评价的发展历 程。 1.考核标准包括身(仪表)——体貌丰伟、言 (言论)——言词辨正、书(书法)——楷法 遒美、判(文字逻辑)——文理优长 2.宋、元、明、清各朝基本沿袭了科举制。而到 明中,程序严格的八股文成了经义考试的主要 形式,使考试成了僵死的东西,科举制由此走 向衰败。 3.以科举考试为主要手段,以封建礼教为基本标 准,对个人学识德能进行测评判断,从而为选 拔人才进入仕途或升学深造提供依据的活动。 ※注重教育结果,而不注重教育过程和其他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