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陕西红色旅游的现状与可持续发展摘要:红色旅游是弘扬革命精神、颂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新型旅游形式,对于加强全民思想政治教育、促进革命老区和红色旅游区经济快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在分析陕西红色旅游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发展红色旅游的战略定位,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通过实施“1312工程”,即培育1个红色旅游之都,陕北,关中和陕南3大红色旅游板块,以及12条精品路线,将红色旅游打造为继兵马俑之后的陕西新的王牌旅游产品。
关键词:陕西红色旅游一,红色旅游的含义2004年以来,红色旅游在全国蓬勃兴起,稳步发展,充满激情,蕴含生机,富有活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实践证明:红色旅游是政治工程、文化工程、富民工程和民心工程,因此,深化红色旅游的发展,拓展红色旅游的内容是时代提出的新的课题。
红色旅游,是指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为外在形式,以其所具有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达到学习革命精神,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为目的的旅游活动。
二,发展红色旅游的意义红色旅游是反映中华民族革命英烈们为保护民族、振兴中华而戮力同心、同仇敌忾的团结奋斗精神,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与民俗文化、共产党人的光辉业绩与革命精神,生动地融入了国人的思想意识形态。
发展红色旅游“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政治工程”,“是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化工程”,“是促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的经济工程”,“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重要举措,是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一个好形式,是一件利党利国利民的实事好事”。
陕西具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如何利用好国家倡导发展红色旅游的良好机遇,打造陕西红色旅游精品,对于陕西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从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强省的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红色旅游是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它实现了三个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在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推进了精神文明的建设,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红色文化”的需求;它实现了传统教育与现代休闲方式的有机结合,寓教于游,寓教于乐,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它宣传的是政治内容,运用的是市场手段,满足的是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能够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形式。
(二)红色旅游是培育“红色”下一代的重要课堂。
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是我党一项重要的任务。
旅游是青少年普遍喜欢参与的时尚型、文化性的高层次生活消费活动,具有很强的学习、教育功能。
通过开展“红色旅游”活动,可以将革命历史知识、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以旅游的方式传输给广大青少年,潜移默化,行之有效。
(三)红色旅游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各项工作的指针。
发展红色旅游,实行红色、绿色、古色旅游资源互融,区域旅游线路互连,城乡旅游市场互动,海内外客源互流,实现地区间经济效益再分配,符合科学发展,能够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与国外的协调。
(四)红色旅游是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引擎。
革命老区曾为革命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但目前经济社会大多还比较落后。
发展红色旅游,就是依托自身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培育革命老区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是一项重大的扶贫工程。
发展红色旅游,有助于革命老区打破封闭格局,加快开发开放;扶贫扶智结合,提高人口素质;改善生态环境,再造秀美山川。
(五)红色旅游是展示我省新形象的重要窗口。
红色文化是中华名族的骄傲,也是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
发展红色旅游,是弘扬红色文化、彰现革命精神、展示崭新风貌、提升整体形象的重要窗口。
发展红色旅游,即可让人们了解陕西丰富的红色文化,又能向世人展示陕西崭新的时代风貌。
(六)发展红色旅游,加快红色旅游景区建设,完善红色旅游产品,打造红色旅游品牌,是我省旅游业的最大亮点和新的增长点,并籍此带动绿色、古色旅游开发,促进旅游整体发展。
三,陕西红色旅游开发的现状陕西具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
党中央在陕北前后十三年,历经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后和解放战争,时间最长、历史时期最完整,发展红色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据调查陕西全省具有影响的红色旅游资源共有486处,其中延安360处,榆林37处,西安30处,宝鸡5处,咸阳9处,渭南18处,铜川4处,汉中12处,安康7处,商洛4处。
按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估》国家评标准,陕西省具有五级(国际级)旅游资源4处(宝塔山,枣园旧址,杨家岭旧址,延安革命纪念馆),四级(国家级)资源11处,三级(省部级)198处。
在全国重点培育的12个红色旅游区中,涉及陕西省的有两个:“陕甘宁红色旅游区”、“川陕渝红色旅游区”;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中,陕西省有1条(西安——洛川——延安——子长——绥德——榆林线);100个红色旅游景点经区中,陕西省有5个(西安红色旅游系列景区点,汉中川陕革命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地系列景区点,咸阳旬邑马栏革命旧址和铜川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旧址)。
陕西省委、省政府对发展红色旅游十分重视,明确指出“发展红色旅游资源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加快开发利用的速度,提高景点的知名度使其真正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文化产业的亮点、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西部经济强省建设的支柱”。
2006年陕西省完成了《陕西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编制。
五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已列入全国旅游重点建设规划,已启动2个项目,其中,西安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建设项目投资2510万元;汉中川陕革命纪念馆建设项目投资2270万元。
同时,反映大批青年奔赴延安和抗日前线历史时期的泾阳安吴青训班旧址得到全面开发建设,体现红军于革命群众鱼水情深的旬阳红军向纪念园等项目也已开发建设。
2005年陕西省红色旅游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接待人数达1520万人次,收入62亿元,同比增长20.6%和24%,高于全省旅游业增长速度。
2006年在国家旅游局领导下,陕西省围绕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这一主题,与京、赣、湘等省市密切合作,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四,红色旅游存在的问题陕西拥有得天独厚的“红色旅游”资源,红色旅游的发展也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是陕西红色旅游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一)红色旅游活动形式较单一、死板,吸引力不足。
红色旅游景区的旅游开发以橱窗、实物展示等静态的呈现方式居多,这种形式既不生动又不活泼,对于旅游者而言缺乏吸引力,难以引起旅游者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共鸣及互动,旅游者参与程度极为有限。
尽管从内容上看,这些红色旅游旨在让游客感受红色文化及革命历史,是高尚而积极的。
但是由于形式单一、死板,最终不可能吸引大量游客,影响红色旅游的效果。
且红色旅游虽然承载着宣扬中华民族革命历史的丰富内涵,但它毕竟是一种旅游形式,因此,除了突出其“红色”的特点外,还应注重它作为一种旅游形式的一般特征,即娱乐性和消遣性,而只有充分利用更多有效而多样化的形式加强游客在红色旅游中的参与性,提高红色旅游本身的趣味性,才能促进红色旅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二)基础设施配套严重不足,未形成红色旅游网络体系。
陕西红色旅游资源大部分分布在黄土沟壑和秦巴山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受地理条件、财力水平制约,基础建设落后,旅游设施缺位较多,严重匮乏的交通体系一直都是制约陕西省红色旅游发展的瓶颈。
西安旅游中心城市功能未充分发挥,对周边红色旅游辐射面较窄。
延安红色旅游资源也未能进行有效的整合,游客大多仅参观延安城区的内的景点,对周边红色旅游景点光顾很少。
(三)红色旅游景区开发层次不高,重复建设严重。
陕西省除延安、西安的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较好外,其他多数革命旧址、遗址、展馆等遗产资源都处在开发或者未开发的阶段。
很多的红色旅游景区开发层次肤浅,未能将红色旅游的内涵和精髓深度发掘,脱离了红色景区的传统历史文化,而过于凸显其政治色彩,旅游活动面狭窄、活动内容浅表。
因此,很难让游客融入其中。
有一部分红色旅游景区因为地理位置、知名度和开发程度等原因,一直存在低层次重复建设的问题,严重浪费了资源。
目前的红色旅游景区开发的项目中缺乏“精品项目”和“亮点项目”,难以“留住”游客。
此外,有一些红色旅游景区的“红色”特点不明显,旅游景区内或周边被一些大型现代化建筑物环绕,破坏了“红色”景观,使旅游景区整体风格不协调。
(四)红色旅游发展不平衡,出现了“北热南冷”的局面。
延安市是陕西省旅游增长最快的城市,2004年全年共接待389.8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5.3亿元人民币。
2005年接待境内游客509.42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0.32亿元,同比增长了28.3%和53.3%。
关中地区多年来旅游多以文物旅游产品开发为主,许多高等级的红色旅游资源成了陪衬。
2004年西安事变纪念馆、西安“八办”两馆的游客量不足5万人,年收入10万元左右,渭华起义纪念馆接待游客2万人左右,实现旅游收入不足2.5万元。
陕南是川陕和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旅游亟待开发。
(五)游客类型相对单一,消费水平不高。
目前国内红色旅游景区娱乐、疗养等功能不突出,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大,且游客群单一,大多是以红色旅游景区为爱国主义教育阵地,所以青少年是游客中的主要组成成分。
而且多数是团队旅游,停留时间短,消费不高,因而收入也不高。
此外,红色旅游区周边的集群景观或配套的系列性旅游项目缺乏,也影响了游客在景区停留的时间,大多只停留短短两三天,影响了景区的收益。
五,陕西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红色旅游既具有传统旅游产品的特点,又具有新产品的特质,是有形和无形相结合的特色产品。
陕西红色旅游应以社会效益为前提,以红色旅游精品为引力,以便利交通为基础,坚持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相结合,实现红色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一)统一规划布局,分级组织实施。
为准确把握战略方向,调动各有关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加快发展的合力,达到最佳整体效果,并争取时间,加快发展速度,各有关市、县、区和有关部门都要依据本纲要的原则,尽快研究制订便于操作的方案并组织实施。
已经确定、正在实施的项目,要一鼓作气,早日建成;已经看准、具备条件的项目,要尽快上马,付诸实施。
鉴于旅游业对相关产业的关联性和依赖性强,各地在制订实施方案时,都要注意与相关产业规划的相关部门紧急衔接。
(二)改善交通条件,增强旅游运力。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无障碍红色旅游网络。
陕西应配合国家红色旅游景区建设规划,围绕陕西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的建设,大力搞好交通建设。
“十一五”期间,陕西计划改造、改建以红色旅游线路为主的干线公路2000公里,新建红色旅游景区周边县乡道路500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