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附中朝阳学校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练习初一年级语文试卷2018年11月(考试试卷: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出题人:董艺审核人:初一语文组基础综合一、基础与运用(共10分)中国人欣赏山水的态度,从山水画和山水诗中可见一斑。
多数山水画,在层峦叠嶂之间,细看总有曲径通幽,所谓“已通樵径行还碍,似有人声听却无”。
在涧水之上,或有小桥可通山径,虽人jì()罕至,但隐约可达茅屋一椽,想象当是隐者的居处。
即使怪石嶙峋,仍有草木点缀其间,有清风流水应和.成趣。
雪景则温柔如堆絮,故宫博物院收藏后人临摹王维的《雪石图》、燕肃的《寒岩积雪图》,都使人觉得幽静之至,却又深藏着生机。
五代人所绘《雪渔图》中,掩藏着中国古代文人的情趣与奥mì()。
画中的渔父,在水滨竹林间,冒雪瑟缩,画家却把他的衣服衬以彩笔着色,立刻使人感到寒中有暖。
这渔父,不是无家可归,而是中国古人借艺术所表达的善意与爱惜,使人无论读诗看画,在孤高自许之中仍能感到无限的温和与安慰。
说明尽管文人雅士向往隐逸生涯,却并不是真的厌恨人间。
正如王维隐居于“终南别业”时,虽然“终年无客常闭关,终日无心常自闲”,但是仍然邀约好友“不妨饮酒复垂钓,君但能来相往还”。
这样的隐入山中,是十分感性的。
1.结合文段,选出字音、字形都正确的一项()(2分)A.人际罕至应和(hé)奥密B.人迹罕至应和(hé)奥秘C.人迹罕至应和(hè)奥秘D.人际罕至应和(hè)奥密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与文段中“着色”的“着”读音相同的一项是()(2分)A.着.火B.着.凉C.顺着.D.着.落3. 访齐白石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山水画大师,到了晚年,向他求诗问画的人络绎不绝。
一日,他收到一幅作品和一张字条,里面写着“”和一个落款。
他立刻明白,这又是晚辈来请教了。
下列四个选项,最有可能是字条内容的是()(2分)A.敝人大作,敬请见教B.本人拙作,敬请赐教C.敝人拙作,敬请赐教D.本人大作,敬请见教4. 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①沿着一条弯曲小道迤逦而行,不知不觉就走进了画中。
②山青青,水碧碧,雨蒙蒙。
③烟雨之中,谁能数清楚山有几多重?④青山绿水,别有洞天。
⑤远方,烟雾弥漫,山峰若隐若现,朦朦胧胧,仿佛是一幅晕染的山水画一般。
⑥近处,青绿的溪水在我们的脚下喁喁私语。
⑦眼观之,耳听之,我们觉得仿佛要飘飘然飞起来了。
A.第②句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描绘了小道两边山青水碧、烟雨蒙蒙的美景。
B.第③句用了反问的修辞方法,突出了烟雨朦胧、层峦叠嶂的特点。
C.第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山水画具有朦胧的美感。
D.第⑥句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地写出了溪水潺潺流动的特点。
5. 画家黄永玉曾将毛泽东的一首《七绝·蛙咏》画出,并将诗作抄在画上(下图所示)。
如果朗读这首诗,你觉得语气有着怎样的变化?()(2分)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
A.从低落到昂扬B.从陶醉到昂扬C.从喜悦到陶醉D.从陶醉到喜悦1.C2.D(着落读音为“zhuó luò”)3.C4.C(“山水画”是喻体)5.B古诗默写二、古诗文理解与默写(7分)6.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7.我寄愁心与明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8.不知何处吹芦管,。
(《夜上受降城闻笛》)9.《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一句是,。
6.学而不思则罔7.随君直到夜郎西8.一夜征人尽望乡9.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古诗阅读10.下面四句是对曹操《观沧海》的赏析,其中有一句在内容上有错误,请你把它找出来并改正。
①开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了观海的地点。
②“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动态的海水和静态的山岛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威严和惊人力量。
③“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既是实写,又融入了诗人的想象,展现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体现了诗人宏伟的政治抱负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④最后两句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思想内容没有联系。
第句有错误改正:10.③“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改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名著三、名著阅读(15分)(一)《论语》阅读,完成11—12题。
(共8分)11.在《论语》中,多处提到“君子”。
下面对“君子”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学问有道德的人,即便不被别人理解,也不恼怒。
这显示了君子修养高,有风范。
B.“君子不重,则不威。
”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
君子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正襟危坐,不苟言笑,保持尊严。
C.“君子不器。
”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这是主张君子应该具备多种才能技艺。
D.“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团结不勾结,小人勾结不团结。
君子应该胸怀广阔,公正待人,不结党营私。
1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2)题。
古人说:“与善人交,如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交,如人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久闻之后,香可以变成寻常,臭也可以变成寻常,习而安之,就不觉其为香为臭。
一个人应该谨慎择友,择他所在的圈子,道理就在此。
人是善于模仿的,模仿品的好坏,全看模型的好坏。
有如素丝,染于青则青,染于黄则黄。
“告诉我谁是你的朋友,我就知道你是怎样的一种人。
”这句西谚确是经验之谈。
(节选自朱光潜《谈交友》)(1)关于修身交友,在《<论语>十二章》中,也有相关阐述。
请你从以下三则中选择与材料观点最相近的一则,并阐述理由。
(3分)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答:(2)如果可以,你想和以下人物中的哪一个做朋友,结合本学期所学,说说你选TA的原因。
(3分)①朱自清②老舍③李白④杜甫⑤史铁生⑥泰戈尔⑦冰心⑧鲁迅⑨海伦·凯勒答:(二)《西游记》阅读,完成13—14题。
(共7分)在本学期关于名著《西游记》的阅读活动中。
初一年级学生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前50回的阅读。
小说从第14回起,讲述唐僧师徒一路降妖伏魔,最终取得真经的故事。
请结合以下14-50第19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经第20回黄风岭唐僧有难半山中八戒争先第21回护法设庄留大圣须弥灵吉定风魔第22回八戒大战流沙河木叉奉法收悟净第23回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第24回万寿山大仙留故友五庄观行者窃人参第25回镇元仙赶捉取经僧孙行者大闹五庄观第26回孙悟空三岛求方观世音甘泉活树第27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第28回花果山群妖聚义黑松林三藏逢魔第29回脱难江流来国土承恩八戒转山林第30回邪魔侵正法意马忆心猿第31回猪八戒义激猴王孙行者智降妖怪第32回平顶山功曹传信莲花洞木母逢灾第38回婴儿问母知邪正金木参玄见假真第39回一粒丹砂天上得三年故主世间生第40回婴儿戏化禅心乱猿马刀归木母空第42回心猿遭火败木母被魔擒第42回大圣殷勤拜南海观音慈善缚红孩第43回黑河妖孽擒僧去西洋龙子捉鼍回第44回法身元运逢车力心正妖邪度脊关第45回三清观大圣留名车迟国猴王显法第46回外道弄强欺正法心猿显圣灭诸邪第47回圣僧夜阻通天水金木垂慈救小童第48回魔弄寒风飘大雪僧思拜佛履层冰第49回三藏有灾沉水宅观音救难现鱼篮第50回情乱性从因爱欲神昏心动遇魔头13.任务一:细节理解。
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在西天取经路上遭遇妖魔是常有的事。
假如在一次降妖过程中,孙悟空发了下图所示的朋友圈,请你根据《西游记》中的相关情节,完成(1)-(3)题。
(共4分)(1)孙悟空此条朋友圈中所提到的(甲)是。
(1分)(2)此条朋友圈提到的(乙)是(从以下三个选项中选择一个)。
(1分)A.八戒B.山神C.沙僧(3)唐僧被救出后,看到了悟空的的这条朋友圈,请你以唐僧的口吻在下面回复一句。
(2分)答:14任务二:精读探究。
如果对孙悟空救乌鸡国国王的情节加以精读,应该重点阅读哪几回呢?(写章回数字即可)(3分)答:11.B(“任何时候都应该”说法过于绝对)12.(1)③说的是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我有就去改正它。
而材料说的也是“与善人交”和“与恶人交”分别能给自己带来什么,进而说应该谨慎择友。
(2)答案示例:⑧鲁迅。
《朝花夕拾》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
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文集以记事为主,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气息,往往又夹以议论,做到了抒情、叙事和议论融为一体,优美和谐,朴实感人。
作品富有诗情画意,又不时穿插着幽默和讽喻;形象生动,格调明朗,有强烈的感染力。
13.(1)老妇人(2)B(3)为师错怪你了,你是忠心为师傅的,哪怕被误解你也要斩妖除魔保护为师,取经路上必须有你,功劳你最大!14.36-40文言文四、文言文阅读(10分)(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故人曰:“诺,期返而食。
”起曰:“待公而食。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
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
②[俟]等待。
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15.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4分)(1)尊君在不.(2)相委.而去(3)至.暮不来(4)其为信若.此16.翻译句子。
(4分)(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2)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17.在(甲)文中,友人失信,陈太丘“舍去”,而(乙)文中,故人不来,吴起“不食待之”。
针对陈太丘和吴起对待友人的态度,你更赞同谁的做法呢,说说理由。
(2分)答:15.(1)通“否”,不的意思。
(2)丢下,舍弃。
(3)等到,到了。
(4)像16.(1)过了中午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便舍弃友人而离开了。
(2)想要使军士们信服,必须讲求诚信。
17.就守信来说,按照中国传统思维来说,乙显然备受推崇。
因为他首先遵守的是与友人约定的这件事,而非具体时间,他的守信一定程度上更加被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