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教育技术学考试重点

现代教育技术学考试重点

现代教育技术学考试重点现代教育技术学考试重点第一章教育技术概论1、AECT1994定义: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P12、教育技术有设计领域、开发领域、利用领域、管理领域、评价领域五个研究领域。

P23、信息素养:有能力自各种不同的信息来源,获取、评估及使用信息.P64、我国桑新民教授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六个方面确立培养信息素养的内在结构和目标体系:第一层次:驾驭信息的能力。

(1)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

(2)熟练、批判性的评价信息的能力。

(3)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

(4)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行使用信息的能力。

第二层次:运用信息技术的高效学习与交流能力。

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

第三层次:信息时代公民的人格教养。

培养和提高信息时代公民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

具有了以上三个层次的能力,每个人就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具有信息素养是学习如何学习的基本条件。

可见信息素养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信息素养教育包括伦理道德、技术、人文三个要素,是一种综合性教育。

它不仅是一定阶段的培养目标,而且是每个信息社会成员终生追求的目标和基本生存能力。

P75、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①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②构建必要的信息环境和培训条件;③教师不断提高自我反思能力和元认知水平;④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P86、我国教育技术具有以下发展趋势:①教育信息化的高度实现;②大量计算机技术进一步渗透教育教学领域;③全面的教育技术观将被接受;④多种模式的教育教学应用;⑤绩效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P1第二章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1、学习理论分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三个流派。

P15--23(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①华生的“刺激—反应”论;②桑代克的试误论;③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论;④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论。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托尔曼的认知学习论(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①从新旧知识经验的互动建构看,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或认知结构来理解外来信息和建构新的知识②从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建构看,学习者的知识是主动建构生成的。

③从个体自身的互动建构看,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意义的建构”或“不同意义的创生”。

④从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建构看,应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是学生主体意义建构的合作者、帮助者、促进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是教育生态圈中的“管理员”。

2、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具有9种基本智能:①语言智能②逻辑—数学智能③视觉—空间智能④音乐—节奏智能⑤身体—运动智能⑥人际交往智能⑦自我认识智能⑧自然观察者智能⑨存在智能。

P243、“旧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

P37第三章听觉媒体的运用1、人耳的听觉特性(P44)听觉是人们对声音的主观反映,主要表现在响度、音调和音色三个方面。

⑴响度——人耳对声音强弱程度的主观感觉。

⑵音调——人耳对声音调子高低的主观感觉。

⑶音色——人在主观感觉区别同样响度和音调的两个不同个性。

⑷可听声范围——最佳的听力范围20~20000HZ2、对不同的应用场合应选用不同指向性的传声器(P47)。

如:采用方向性较强的心形或超心形单指向传声器:在歌舞厅、音乐厅、剧院等场所,是为了避免拾取观众的喧哗声和其他反射杂音。

但有时为了拾取观众区的“气氛”(如掌声、叫好声等),以取得更逼真的现场效果,常在舞台与观众之间的高处,安装一个全指向性的传声器。

3、传声器的应用技巧(P47)传声器在使用中应注意:①阻抗相互匹配。

②选用高质量和尽量短的连接线。

③注意工作距离和近区效应。

④合理设置声源与话筒之间的角度。

⑤合理设置话筒位置和高度。

话筒在使用中应防止敲击或跌倒。

不宜用吹气或敲击的方法试验话筒,否则很易损坏话筒。

传声器在室外使用时,应该使用防风罩,避免录进风的“噗噗”声。

防风罩还能防止灰尘玷污传声器。

4、封闭式音箱(p49)封闭式音箱是应用最广的一种音箱。

封闭式音箱除扬声器口外,全部密封,箱体内放置吸音材料,将后辐射声波全部吸收,只有前辐射声波,因而可消除声短路效应及干涉现象,增强低频辐射功率。

5、声音激励器(p64)声音激励器的主要作用是为了弥补声音信号从采样(录取)到重放的过程中累积的失真,其中主要是中频和高频的丰富的谐波成分。

这些失真会使人们听重放的声音总是缺少现场感、穿透力、细腻感、明晰感……通过声音激励器的处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

声音激励器的一些应用:①录音;②剧院、歌舞厅、公共扩声系统(体育馆、场);③录制和重放音色丰富、力度强烈的流行歌曲;④家庭。

6、AV系统(P66):(一)通用卡拉OK系统结构图如下:(声音从影碟机出来,经过哪些设备,到达哪里)(二)带杜比比环绕声的影院AV系统 p66是立体声道的系统,有左前音箱、右前音箱、左后音箱、右前音箱、中置音箱、超低音箱等6个音箱。

7、在多媒体应用系统中使用的声音是数字音频。

这种声音是由模拟声音经抽样(即每隔一个时间间隔在模拟声音波形上取一个幅度值)、量化和编码(即把声音数据写成计算机的数据格式)后得到的,即把模拟的声音信号通过采样技术转变为数字音频信号(即由许多二进制数“0”和“1”组成的数字音频文件)进行记录,因此,在理论上它是没有损耗的。

(P67)8、影响数字声音质量的主要因素有三个:采样频率、数字量的位数(简称量化位数)、声道数。

(P67)9、目前最常用的三种采样频率分别为:电话效果(11kHZ)、FM电台效果(22kHZ)和CD效果(44.1kHZ)。

(P67)10、声卡的主要功能有:(P69)①采集、编辑、还原数字声音文件。

②控制音量,对各种音源进行混合。

③对数字音频进行压缩和解压。

④接受语音输入和识别,实现人机对话。

⑤提供MIDI(乐器数字接口)功能,使计算机可以控制多台具有MIDI接口的电子乐器,并将MIDI格式文件输出到相应的电子乐器中。

⑥进行多媒体制作及演示。

当计算机装备了声卡后,就可以进行数字音频的采集和处理了。

11、(1)数字音频的常用格式有:WAV、MP3、Real Media、Windows Media、MIDI、VQF、AIFF、(ASF、ASX、WAX)等。

(P69)(2)图像文件格式:TGA、BMP、GIF、TIFF、JPEG、PCX、PCD、PNG等。

P105 12、人类感知声源位置的最基本理论是双工理论(也叫双耳效应),这种理论基于两种因素:两耳间声音的到达时间差和两耳间声音的强度差。

(P71) 13、目前常用的语音频编辑软件主要有Sound Forge、Wavelab 、CoolEdit、Glodwave 等。

(P72)14、常用的光盘刻录方式有:轨道刻录(TAO方式)、整盘刻录(DAO方式)、飞速刻录(OTF方式)、区段刻录(SAO方式)、封装刻录(PW方式)。

(P78)第四章视觉媒体的运用1、镜头焦距的长短对成像的影响:(P85)①影响被摄物体在成像画面中所占的比例。

在拍摄距离不变的条件下,使用的镜头焦距越长,被摄物体成的像越大,影像放大倍率也越大,反之越小。

②影响成像视场角的大小。

在拍摄距离不变的条件下,镜头焦距越长,视场角越小;镜头焦距越短,视场角越大。

③影响景深的大小:在其他拍摄条件不变的条件下,镜头的焦距越长,景深越小;镜头焦距越短,景深越大。

2、镜头的种类及特点:(P85)照相机的镜头按透镜组的焦距能否变化,可分为定焦距镜头和变焦距镜头。

①定焦距镜头。

这类镜头的焦距是固定不变的。

按照焦距的不同,可分为鱼眼镜头、广角镜头、标准镜头(50mm左右)、中焦距镜头(70-135mm)和长焦距镜头(135mm以上)。

②变焦距镜头。

其焦距不是固定的,而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可连续改变焦距。

3、决定景深的因素主要有三个:光圈、焦距、调焦距离。

(P89)该三个因素对景深影响的规律是:光圈大、景深小;光圈小、景深大。

镜头的焦距越长,景深越小;镜头的焦距越短,景深越大。

调焦距离越远,景深越大;调焦距离近,景深小。

在照相机上通常都标有景深标尺,从景深标尺上可查看在不同的光圈与调焦距离下景深的范围,也可根据景深标尺来选择确定满足景深要求的拍摄条件。

4、彩色感光片主要有彩色负片、彩色反转片(经过两次曝光两次冲洗才能得到正像)、彩色正片(不能直接拍摄,只能用来拷贝负片)。

(P91)5、空白的留取(P95)摄影画面上除了看得见的实体对象之外,还有一些空白部分,它们是由单一色调的背景所组成,形成实体对象之间的空隙。

单一色调的背景可以是天空、水面、草原、土地或其它景物,由于运用各种摄影手段的原因,它们已失去了原来实体形象,而在画面上形成单一的色调来衬托其他的实体对象。

空白的留取的作用:①画面上留有一定的空白是突出主体的需要。

②画面上留有一定的空白有助于创造画面的意境。

③空白还是画面上组织各个对象之间呼应关系的条件。

④空白的留取与对象的运动有关。

⑤画面上的空白与实物所占的面积大小,要合乎一定的比例关系。

6、摄影的光线(P97)①根据光的投射方向,常见的光线有顺光、侧光、逆光、顶光、脚光等。

②根据光线在摄影时的造型作用,常见的光型有:烛光、辅助光、轮廓光、背景光等。

7、摄影角度的选择(P98)①摄影方向的选择:正面拍摄方向、斜侧面拍摄方向、政侧面拍摄方向、背面拍摄方向。

②摄影高度的选择:平角度拍摄、仰角度拍摄、俯角度拍摄。

8、摄影距离的选择用固定焦距镜头对同一被摄物体进行拍摄,改变摄影距离会引起画面传递的信息,表现主题内容的变化,这些变化体现在取景框或画面上就是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这几种景别。

(P99)9、(P104)图片处理的基础知识概述:(1)数字图像的分类:矢量图形、位图图像。

(2)图片处理的基本要素:①色彩②色彩三要素:亮度(明度)、色调、饱和度(纯度)。

③三基色原理:在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的彩色光都可以分解为红、绿、蓝三种基色光;相反,利用红、绿、蓝三种基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又可以模拟出自然界的绝大多数的彩色,这个规律称为三基色原理。

10、(P105)三基色原理:①相加混色法:我们将三种基色光按不同比例相加而获得不同彩色的方法,称为相加混色法。

青色、品红和黄色分别是红、绿、蓝三色的补色。

②相减混色法:利用颜料、染料的吸色性质来实现的。

如:黄色颜料吸收蓝色(黄色的补色)光,在白光的照射下,反射光中将因缺蓝光而呈现黄色。

在相减混色法中常用青、品红、黄作为三基色,它们分别吸收各自的补充,即红、绿、蓝光。

因此,相减混色法中将三基色按不同比例混合时,在白光的照射下,红、绿、蓝光也按相应比例被吸收,从而呈现各种不同颜色。

在彩色印刷、彩色胶片和彩色绘画中采用相减混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