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道德与文化1、文的意涵(1)纹理(2)礼乐制度(3)道德2、化的意涵3、教化(1)定义:指中国古代以孝亲伦常来变俗易教得文化现象(2)种类:政教改化:有组织,强制的政教风化:有组织,并非强制的教育感化4、孔子在中国道德文化建构中的作用(1)孔子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那些思想基础?1 积极乐观的有为精神2开创了重视历史经验的优良传统3 确立了道德谱系的阿基米德点(2)孔子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建构A孔子与春秋时代的基本状况B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价值:仁孔子的道德是建构在自觉意识和亲子之爱的基础上的(3)如何理解孔子对传统道德的重新奠基1春秋以前的传统道德具有浓厚的巫术文化色彩,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这种依靠外在强制的道德已经丧失其社会整合功能。
2孔子生活的时代正是一个人类思想大爆炸的时代,当时的中国理崩乐坏,道德急需重新建构。
3孔子最大的贡献是将道德由外在强制的社会规范转换为内在的情感自觉,即道德必须建构在一种自觉的个人意识基础上。
4同时这种以亲子之爱为核心的道德正是建构在传统的宗法血缘社会基础之上的,这使它具有了道德展开的起码前提。
三、什么是文化(一)定义文化是包括各种外显和内患的行为模式,通过符号的符号使人们习得并传授,并构成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
文化的基本核心是历史上经过选择的价值体系,文化既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又是限制人类进一步活动的因数。
第四章中国文化土壤一、定义即指中国古代伦理型文化形态及其文化广性所得以形成的特殊文化环境二、内容1半封闭的温带大河大陆型区域地理2建立在这种地理环境上的农业生产方式(1)夏商周的原始协作式农业经济(2)秦至清的家族式小农自然经济3与上述地理环境和农业经济相适应的大一统的宗法组织(1)夏商周三代的宗法分封制(2)三代以后的宗法君主制封建社会的三要素:等级,依附,世袭。
分封制定义: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性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叫分封制。
义庄的创始人:范仲淹中国在二级群体中获得社会性满足的顺序:伦理——法律——宗教中国的物态文化一、物态文化的定义和特点(一)定义: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
(二)特点:1 创造性2时代性:物态文化的时代性并不意味着进步性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水平的高峰时期是宋朝,中国古代文化的隆盛时代是隋唐;3民族性二、中国物态文化元素概述(一)生产1农业(1)基本情况:中国古代农业南北经济分界线:秦岭——淮河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经济分界线:长城东段或(400mm等降水线)最伟大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2)特点:土地国有,家庭生产(3)农业生产与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和平保守忍耐2手工业《考工记》是中国目前所见的最早的手工技术文献家庭手工以纺织品生产为主3商业:单向性的朝贡贸易内敛式的海洋贸易中国古代的四民分业是士农工商中国古代抑制商业发展的原因:第一,中国文明很早就形成了大一统的文化格局,抑制商业的过分发展,有助于强化中央集权;第二,商业的发展导致的贫富悬殊与平均主义为核心的家族伦理传统相冲突;第三,抑制商业也与以农业为本位的古代文化生态息息相关;第四,中国传统世界观对经济人生得消极态度也导致了对商业的抑制。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从不贱视商业的王朝是元朝。
(二)生活1、衣服(1)基本情况中国服饰最早利用的植物纤维是葛,成为文化残存的中国古代的衣服材料是麻,丝与瓷是中国早期外销的最重要的两种商品(2)中国服饰的文化功能A人兽之别,羞耻感B华夷之别,交领右衽C尊卑之别,长衣配饰(3)当代社会中的服饰2、饮食人类饮食所共有的文化现象是进餐时间的规律性传统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第一,典型的农业文明;第二,宗教观念淡薄;第三,极强的群体意思;第四,等级性和平均主义观念相辅相成;第五,中国文化的早熟而不成熟。
最早提出“中国文化早熟”的人是梁漱溟。
中国文化早熟(优缺点)的表现(如何理解)第一、思维方式上,直觉发达,理解滞后;第二、世界观上以天人合一代替天人相分;第三、社会关系上以血缘代替业缘;第四、文化人格发展的口腔期固着。
3、建筑(1)传统建筑概说世界建筑分为三大体系:欧洲,伊斯兰和中国中国建筑的三层式被称为天地人中国传统建筑如何体现传统价值观的?第一、由于受天人合一的影响,中国建筑历来主张顺应自然,从未有西方式建筑永恒不朽的思想,中国建筑以木料为主要购材,斗拱为结构之关键;第二,祖先崇拜的宗法制文化传统;第三,极强的守恒性;第四,强调以人为本的建筑理念。
4、社会交往黄帝——轩辕氏|:车子的发明者中国社会公德缺乏的原因:(1)社团生活的缺失(2)社会公德所要求的理性精神的缺乏(3)社会伦理的家庭化(4)公共空间的权力化、等级化。
第六章中国的制度文化一、制度文化的定义: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为适应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而组建的各种具有外在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二、特点:1、时代性2、客观性 3.、强制性三、中国制度文化元素概述1、科举制度(1)定义: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考试制度,并由分科取士而得名。
从隋唐至清末,历时1300年,全盛于明清时期。
(2)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的演变:A两周时代:世卿世禄制B战国时代:客卿制C帝国时代察举也是汉代最重要的官员选拔制度D共和时代:选举(3)科举制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A使权力资源的分配有序化,减少了社会动荡;B维护了大统一的政治格局,强化了中央集权统治;C传承了中华文明;D科举制度造成了一种“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维定势。
2、法律制度(1)定义和特点(2)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A历代统治者都重视以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统治;B历代统治者都重视以法律手段推动和保护改革;(历代王朝的各种改革称之为“变法”)C儒家思想对法制的建立和发展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
D君主在立法和司法中具有决定作用;E重刑轻民,民事、经济法律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F立法、司法与行政统一,行政干预司法;G以实质正义代替程序正义。
《唐律疏议》——把儒家思想法律化第七章中国的行为文化一、行为文化定义行为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的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
它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
二、特点:1、大众性2、民族性3、地域性4、非强制性三、行为文化元素概述:仪式(一)定义与特点1、定义:仪式是指按某种规定程序而进行的,由传统习惯发展而来,并且为人普通接受的一种行为方式,用以界定和表现特殊时刻、事件或变化所包含的社会与文化意味。
2、特点:(1)神圣性(2)话语的神话性(3)象征性(4)高度的形式化(二)节日1、节日的本性(1)节日能让人在一个非对象化的时空中自由地舒展开来。
(2)节日体现了一种活生生的时间节奏。
在中国,仰韶文化时代是森林休耕,龙山文化史灌木休耕;春节在中国已经有至少三千年的历程。
(3)作为生存时间与体验的节日,总是会有些不寻常的交汇和新鲜经验。
(4)节日还具有一种重新创造世界的神圣氛围。
2、传统节日体现了中国文化那些特点?(1)根植于农业文明(2)祖先崇拜的宗法制特征(3)天人合一的文化心理(4)非人格化特征第八章中国的心态文化一、定义;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絪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等。
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
二、特点:1、精神性2、先验性3、超稳定性三、中国心态文化的特点:人文性1、这种人文性并不意味着对作为个体的人的尊重;2、这种人文性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反神本主义;3、与此相关的就是中国人对伦理的过度重视;4、非科学性的实用理性文化传统。
中国四大实用文化:兵、农、医、艺。
唐代佛教唯识宗哲学消亡的原因就是因为思辨性太强。
中国文化实用理性的文化传统产生的原因:1、与商周巫术文化传统的没落有关;2、长期的小农生产的经验论导致了实用理论的顽强保存;3、宗法血缘导致了人际关系异常突出,阻碍了纯粹理性的发展;4、先秦时代的社会大变动决定了当时中国人执着于人间世道的实用探求。
四、中国心态文化元素概述心态文化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思形态。
(一)社会心理1、定义:指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风貌,是尚未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华的流行大众心态,诸如人们的要求、愿望、情绪等。
2、乐感文化从文化模式来说,西方文化是罪感文化(也称爱感文化),基督教就是这种文化的表征,印度文化是苦感文化,日本文化按照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的说法就是耻感文化。
特征:哀而不伤,乐而不淫中国古代的艺术(1)青铜器A、特点:饕餮纹,人兽共生B、美学风格:李泽厚称之为“狞厉的美”(2)雕塑特点:与绘画有关:一是平面性,二是彩绘(3)书法最伟大的书法家:王羲之,颜真卿(4)绘画特点:一是散点透视,二是遗貌取神文人山水画以宋元时期水平最高(5)音乐中国音乐的主流是无音节体系(6)戏曲中国古代戏曲最有代表性的剧种是京剧和昆曲特点:程式化,虚拟性程式化:程式指的是前人戏曲艺术经验的凝固形态、程式化就是在戏曲表演中以故常为法度的一种普遍倾向,是对前人戏曲经验和已有格局的蹈袭和俯就。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类型:伦理型特点1、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2、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3、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4、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5、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6、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7、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的文化领域经学:训解和阐释六经及其儒家经典的学问,是中国古代学术领域中压倒的一切的学问,成为古代社会汉以后历代的官学。
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近代以来在物态文化方面的变革主要体现在“洋务运动”;在制度文化层面的变革主要体现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在心态文化方面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五四运动”。
物态——制度——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