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解放战争知识纲要导引答题术语导学(1)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了重庆谈判、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但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不顾人民的和平要求,发动内战。
(2)人民解放战争经历了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基本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渡江战役,推翻国民党反动政权,基本解放了全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知识点一内战的爆发1.重庆谈判(1)原因: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2)成果:1945年10月10日,双方签订《双十协定》。
①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
②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
(3)不足: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达成协议。
2.政协会议:1946年初在重庆召开。
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3.内战爆发(1)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2)战略防御①人民解放军采取运动战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歼敌七十多万。
②1947年,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学思之窗] (见教材P79)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有什么关系?提示:土地改革的开展使解放区后方更加巩固,翻身农民不仅踊跃参军,支援前线,还积极承担抬担架、送粮草、运弹药等任务,支援战争。
这一切都使人民解放军的力量大大增加,使战争胜利的方向转向人民解放军。
内战的爆发具有必然性(1)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其反共反人民的本性不会改变。
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广大人民的利益,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就必然要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2)国共双方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国民党是“假和平、真内战”,中国共产党抱有和平的诚意,但对国民党也有所防备。
(3)二战后,美国扶蒋反共,助长了国民党的嚣张气焰。
知识点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1.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
2.战略决战(1)辽沈战役:解放东北全境。
(2)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展开,先后歼灭黄维和杜聿明集团军。
(3)平津战役:东北和华北解放军共同作战,傅作义率军投诚。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
(4)意义: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战略决战的有利条件(1)土地改革调动了广大农民参军参战的积极性,解放区更加巩固。
(2)先后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并举行战略反攻,敌我力量对比已发生重大变化。
知识点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基本胜利(1)1949年元旦,毛泽东号召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
(2)北平和谈: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但南京国民政府拒绝签字。
(3)渡江战役:1949年4月23日,国民政府覆灭。
2.胜利意义(1)国内:结束了近代一百多年来屈辱的历史,迎来了一个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2)国际: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也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轻巧识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一个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两个改变: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一个必然: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社会的必然阶段。
探究点一重庆谈判和北平谈判材料一万急,延安毛泽东先生勋鉴: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能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
蒋中正八月十四日材料二把共产党阻止在长江北岸……司徒雷登大使曾说:划江而治,搞一个国共两党“南北朝”……美国人的一厢情愿,构成了李宗仁全部言行和活动的精神支柱。
——《解放战争全记录》(1)根据材料一,指出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理由是什么?提示:为避免内战,共商和平建国。
(2)根据材料二,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北平和谈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提示:缓兵之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全中国,企图划江而治。
材料一反映蒋介石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和平局面”“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八月十四日”是关键信息。
材料二反映了国民党北平谈判的目的,根据省略号把材料二划分成三层。
深化拓展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斗争(1)政治斗争①通过1945年重庆谈判和1949年北平谈判,共产党揭穿了国民党假和谈的阴谋。
②在1946年的政协会议中,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同国民党进行了尖锐的斗争,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冲破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2)军事斗争①1946年,国民党撕毁政协协议,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
内战初期,人民解放军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②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③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中共中央领导解放军先后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④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23日,解放南京,国民党统治覆灭。
论从史出——影响国共两党关系的主要因素(1)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代表工农群众的利益。
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
(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当阶级矛盾上升时,两党合作关系就有可能破裂,走向对抗。
(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形势和有利的国际环境就能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则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探究点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材料一这位在重庆上飞机时只有油条吃的接收大员,到了北平,一下飞机立即被接去大吃二喝。
看着鱼翅端上桌,金专员惊喜之余,心里还来了首四句联:“登机吃油条,下机吃鱼翅,日本不投降,怎能有此事?”不消多等,从“吃油条”变成“搬金条”的接收大员就伙同老北平汉奸开始强占民宅,或逼人贱卖或接管、转卖日本人的房子及其被没收的珠宝财物。
不多久,接收大员也弄了三个女人,有戏仔,也有良家妇女。
——长篇小说《五子登科》材料二自1946年至1948年,华北和东北解放区有二百多万人参军。
山东有约五百八十多万人,冀中有四百八十多万人随解放军出征,抬担架,送粮草,运弹药,救伤员。
人民解放军的兵源、粮源和战争勤务,主要来自翻身的农民。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1)根据材料一,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接收专员”的所作所为暴露了什么?提示:国民党反动派的贪污、腐化、不得人心已经完全暴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解放区农民为何有如此高的积极性?提示:土地改革使解放区一亿多无地和少地农民分到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材料一反映国民政府的腐败,注意关键词“只有油条吃”“下机吃鱼翅”“搬金条”。
材料二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广大农民支援前线,“翻身的农民”是材料二的关键信息。
深化拓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探索(1)从最高纲领到最低纲领: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革命,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2)从以城市为中心到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工农武装割据,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3)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展抗日战争,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4)从农村再到城市:人民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战略反攻,到三大战役战略决战,渡江战役推翻国民党的统治,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到城市。
论从史出——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1)客观上:国民党政治孤立,失去民心;军队厌战,士气低落;统治腐败,贪官横行;美援断绝,蒋桂分裂。
(2)主观上: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走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道路;掌握了革命武装,并坚持武装斗争;组成了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规范解题]例[2019·济宁市高一年级统考]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在给山东战区的一份电报中指出:“敌军密集不好打,忍耐待机……让敌占领莱芜、沂水、莒县,陷入极大困境,然后歼击,并不为迟。
”这是为了( )A.消灭国民党的主力B.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C.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D.奠定解放长江以南的基础是三大战的结果,而不是与山东有关的军事行动,可排除;反攻的标志是人民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并不是与山东有关的军事行动,可排除;是三大战役的意义与题干材料无关,可排除。
答案:B审题干:由题干材料“解放战争时期”“山东战区”等信息,可知是人民解放军与山东有关的军事行动。
验结论: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与山东有关的军事行动是粉碎国民党军队对山东的重点进攻。
[随堂检测]1.1946年10月10日,梁漱溟(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到上海去见周恩来,促其回南京继续和谈。
次日梁漱溟返回南京,下车见报载“国军已攻下张家口”,不禁惊叹地对记者说:“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和平已经死了”是因为( )A.国民党发动内战,撕毁政协协议B.国人和平建国的要求脱离实际C.中国共产党抵制国民党的和谈请求 D.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注意时间“1946年10月10日”关键信息“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分析判断正确选项。
[尝试解答] __A__,2.[2019·河南洛阳高一统考]刘伯承曾说:“我军深入敌人(国民党)的战略纵深地带,在无后方依托的条件下实施战略展开,创建新的根据地,这在历史上是空前的创举。
”这一“创举”()A.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B.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C.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D.完成了收复失地的任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判断,这一“创举”指的是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尝试解答] __B__3.某一时期,大部分人呼吁总统赋予内阁全权,召开全国和谈大会,并要求:改组内阁,网罗全国和平民主人士充实和平阵容。
他们甚至计划发动国人,一致拥护和平。
该事件是指( )A.1912年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对清廷的呼吁B.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共产国际所提建议C.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美国对国民党的希望D.1949年国共和谈期间,政界对国民党的建议应注意分析“大部分人呼吁总统”要求“充实和平阵容”“一致拥护和平”等关键信息,判断正确选项。
[尝试解答] __D__4.1947年底,毛泽东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扭转了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匪帮的车轮,使之走向颠覆的道路,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毛泽东做出该判断的背景是( )A.解放军取得战略决战的胜利B.解放军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C.东北全境获得解放D.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依据题干时间1947年以及材料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扭转了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匪帮的车轮,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分析判断其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