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和历史地位万物的本原是物质性的元素。
具有直观性、思辩性和猜测性。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道路上的一次巨大进步。
2、近代自然科学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哥白尼革命从科学上说,哥白尼学说(日心动说)冲破了地球居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的传统观念,恢复了地球普通行星的本来面貌,使人类对太阳系的结构、个天体的位置与运动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为近代天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哲学上说,它不仅标志着自然科学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而且还从根本上动摇了中世纪以来宗教神学的上帝创世说。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牛顿力学(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主要表现在下述六个方面:1、惯性是物质的本质属性,物质自身没有改变状态的能力,物质要改变状态,只有依靠外力;2、哲学的全部任务就在于从各种运动现象来研究各种自然之力,而后用这些力去论证其他现象;3、物体的运动只能改变物体的速度与位置;4、存在"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5、可以用严格的数学方程式来表示机械因果性公式,人们根据它可以精确预言运动的结果;6、物质微粒“可以无限地分割,而且可以是无限地把它分离开来的”。
3、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内容)机器的自然图景和严格的机械决定论(拉普拉斯决定论)是其基本命题。
强调自然的外在的独立性,去掉了朴素唯物主义的直观性、思辩性和猜测性。
对自然科学冲破神学唯心主义的羁绊具有积极的意义。
4、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性质与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机械性:以机械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界和人。
形而上学性:与当时经验自然科学所运用的还原分析的方法密切相关,把一个统一的整体分割为若干孤立的部分,分别研究,然后再将个部分合为一体。
不彻底性:割裂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认为自然界是孤立于人的实践领域之外的原始的自然存在物。
5、辩证唯物自然观确立的自然科学基础(会举4~5个主要成就)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确立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基础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理论自然科学的主要成就:星云说、地质“渐变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尿素的人工合成、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电磁场理论、元素周期律6、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1、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自然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表现形式之外,什么也没有;2、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3、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4、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5、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此推动着自然界的运动和发展;6、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处于永久的产生和消亡之中,处于不断的运动和转化之中;7、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在自然的特定领域发展的特定阶段上,产生了人类和人类社会;8、随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展开,使原有的自然部分领域不断得到认识和改造,于是出现了一个与外在于人的活动的“纯自然”所不同的具有新性质的“人化自然”,这种人化自然也就是进入人类文化或文明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
7、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和思想(内容)系统自然观最深层、最基本的内涵,在于它揭示了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是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阐发了自然界是确定性和随机性、简单性和复杂性、线性和非线性的辩证统一的思想。
8、系统定义所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这一概念包含一下四个要义:A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要素是构成系统的组分或单元,单一要素不能成为系统,即系统内部具有可分析的结构。
B“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特定的结构。
C“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D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出特定的功能,功能之所以为整体所具有,是由于功能以结构为载体,并在系统诸要素的功能耦合中突现出来。
9、自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者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A、开放是系统自组织得以形成的必要条件。
远离平衡态也是系统实现自组织的必要条件。
B、非线性相互作用是较为复杂的作用方式,是具有相干性的作用机制,系统内部的作用关系不再是各种作用的简单叠加所能说明的,而是多用相互制约、耦合而成的全新的整体效应。
C、涨落是由组成系统的大量微观元素的无规则运动及外部环境不可控制的微观变动引起的,是一种随机的、不可预测的事件。
10、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1、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2、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3、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4、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5、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生态自然观主张把人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成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公民,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个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则是这个共同体的平等一员和公民,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塔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人与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
11、贝尔纳把现代科学的主要特征概括为六个方面:一种建制;一种方法;一种积累的知识传统;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构成我们的各种信仰和对宇宙和人类的各种态度的力量之一;与社会有种种互相关系。
12、科学划界的标准科学划界问题指区分科学与伪科学以及其他非科学的界限问题,20世纪20年代以来,关于科学划界问题大致形成以下四种观点,即a逻辑经验主义的观点:认为有意义的命题才是科学的命题,否则便是非科学的命题。
如果一个命题能用经验事实加以证实,那么这个命题就有意义,反之就没有意义。
b批判理性主义的观点:认为可被证伪的理论或命题才是科学的否则是非科学的。
c科学历史主义的观点:认为科学是一种社会事业,它与社会的其他精神活动形式存在着多方面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因此科学与非科学之间不存在绝对分明的界限。
两派:库恩、拉卡托斯,承认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划界的必要性坚持一种历史的、发展的和相对的,渗透着社会和心理因素的科学划界标准。
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的区分就在于是否在范式或科学研究纲领的指导下从事解决疑难的活动;费耶阿本得,否认科学划界的必要性,认为不存在普适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不存在一成不变的界限。
d科学实在论的多元观点:邦格提出了多元划界标准。
他给出科学知识领域的12个条件,任何不能满足这12个条件的知识领域都是非科学;任何一个本身不是科学却自称为科学的知识领域都可称为伪科学。
e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是有本质区别的,可检验性是区分科学和伪科学的根本标准。
其中前两种观点的划界标准本质上是近似的,他们都是强调经验的判定,把理论与经验事实的关系看作划界的唯一标准。
14、科学问题的主要来源A为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
这是由科学事实的系统化而提出的,科学必须揭示经验事实之间的联系,说明他们的共同特征。
B从理论与事实之间的矛盾中发现问题。
科学问题通常是在如何对科学事实给予理论说明或解释时提出的。
C从某一个理论内部的矛盾(非自恰性)中发现问题。
如果一个理论体内部在逻辑上存在矛盾,那么就会使人们对该理论的真理性和实用性产生怀疑,也就会提出问题来。
D从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中发现问题。
如果不同的科学理论,在某方面各自都取得了成功,但是它们之间却存在矛盾和不一致,那么就会提出问题来。
E从社会需求与已有生产技术手段的差距上发现问题。
如果社会现有的生产技术手段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自然就会提出很多问题来。
15、选题的基本原则创新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社会需求原则。
16、观察与理论的关系观察渗透理论。
观察需要使观察对象与观察者的感官发生相互作用,并产生感觉图像。
感官将感觉图像加以组织或者联系,组成有序状态。
观察是属于认识领域的范畴,不单纯是生理活动的过程。
这就决定了观察要受到观察者已有的经验和所掌握的理论的影响,即观察渗透理论。
理论对观察的影响还表现为,人们观察时的注意力与理论有极大的关系。
科学观察是由目的、有选择的,观察什么、详略如何,都与研究的问题有关,与观察者的理论素养有关。
所以,科学观察过程并非单纯的感性活动,它处处表现为科学理论的影响。
17、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主要是科学共同体对科学理论的逻辑结构作出评价,它属于理性的考察,有时候也被人们称为理性检验。
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主要包括相容性评价、自洽性评价和简单性评价三个方面。
a、相容性是指新的科学理论同公认的科学理论在逻辑上是相容的。
如果从新理论T2可以推出公认的理论T1,或者从T2推不出与T1想矛盾的理论,那么,T1和T2就是想容的。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b、自洽性评价就是分析内部是否自相矛盾。
一个理论T如果不能从它逻辑地推出命题A和非A,那么T就没有逻辑矛盾,就是自洽的,反之就是不自洽的。
伽里略推翻亚里士多德的物体下落速率和质量成正比c、简单性评价是指要把一切的概念和一切相互关系都归结为尽可能少的一些逻辑上独立的基本概念和公理。
首先是看理论的普遍性。
其次是看理论的前提或者基本假定是否足够的少。
最后可以通过考察一个理论所包含的公式参数或者变量是否较少,这些变量的次数和方程的级是否较低,来进行科学理论的简单性评价。
太阳系的行星围绕太阳运转比例举一个一个行星围绕太阳运转简单的多。
18、科学发展的否证模式否证式发展观:是波普尔提出了科学理论的否证式发展观,他认为是猜想-证伪-猜想,科学理论的否证式发展实际上是问题-猜想-证伪-新的问题。
把理论不断经受否证检验而发展的过程简略地表示为:P1-TT-EE-P2。
其中P1代表问题,TT代表试探性理论。
EE代表排除错误,P2代表新的问题。
科学始于问题,问题出现后科学家们就要提出各种试探性理论用以解决问题。
各种试探性的理论提出后,就要接受严格的检验和批判来消除错误。
当试探性理论被经验否证后又产生新的问题。
这样,又从新问题到新理论,以及新理论再被否证,科学正是如此从旧问题向新问题的发展。
这就是科学发展的否证模式。
强调科学的成长。
19、科学理论发展的社会历史观(了解科学发展的几个阶段)库恩主张尊重历史,从动态的角度来考察科学理论发展的机制和规律,据此,他提出如下的科学发展的模式:前科学——常规科学——危机——革命——新的常规科学——新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