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新陈代谢
日光
一 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 在活细胞中的一系列产能性氧化反应的总称。 氧化的形式包括:得氧、脱氢和失去电子。 过程包括脱氢(电子)、递氢(电子)和受氢(电子)3个阶段。 功能:产ATP,[。
3 发酵(fermentation)
广义发酵 任何利用微生物来生产大量菌体或有用代谢产物或食品饮料的 一类生产方式
狭义发酵
在无氧等外源受氢体(外源最终电子受体)条件下,底物脱氢 以后产生的还原力[H]未经过呼吸链传递而直接交给某一内源 中间代谢产物接受,以实现底物水平磷酸化产能的生物氧化反 应。
发酵的特点
(2)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
某些厌氧和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
无氧呼吸的最终电子受体不是氧,而是NO3-、NO2-、 SO42-、S2O32-、CO2等无机物,或延胡索酸等有机物。
无氧呼吸也需要细胞色素等电子传递体,并在能量分级释放 过程中伴随有磷酸化作用,也能产生较多的能量用于生命活 动。 由于部分能量随电子转移传给最终电子受体,所以生成的能 量不如有氧呼吸产生的多。
CO2+4H2 CH4+2H2O+ATP
②产乙酸细菌产生乙酸。
6)延胡索酸呼吸
一些兼性厌氧菌所进行的还原延胡索酸(最终氢 受体)为琥珀酸的厌氧呼吸。如:埃希氏菌属、 变形杆菌属、沙门氏菌属、克氏杆菌属、丙酸杆 菌属、产琥珀酸弧菌等。
此外还有以:甘氨酸、二甲基亚砜、氧化三甲基 胺等有机氧化物为呼吸链末端氢受体的无氧呼吸。
3)氧化磷酸化 呼吸链的递氢(电子)和受氢(电子)与磷酸化反应 相偶联并产生ATP的作用。
4)氧化磷酸化的机制——化学渗透学说 呼吸链在传递氢或电子的过程中,通过与氧化磷酸
化作用的偶联,产生生物的通用能源——ATP。 目前获得多数学者接受的是化学渗透学说。
中心思想:电子传递导致膜内外出现质子浓度差,从而将能量隐
藏在质子势中,推动质子由膜外进入膜内,通过F1-F0 ATP酶偶 联,产生ATP。
ATP酶
ATP
2、无氧呼吸(厌氧呼吸)
在无氧条件下进行的、呼吸链末端的氢受体为外 源无机氧化物(少数为有机氧化物)的生物氧化。 产能效率较低。 (1)特点 1)底物按常规脱下的氢经部分呼吸链传递; 2)最终由氧化态的无机物或有机物受氢; 3)氧化磷酸化产能。
底物脱电子的四种方式
以葡萄糖为例
EMP途径(占大多数,又称糖酵解途径)
葡萄糖经10步反应后生成2分子丙酮酸、2分子NADH+H+,2 分子ATP。(即相当于8个ATP)
HMP途径(戊糖磷酸途径) 葡萄糖通过该途径被彻底氧化,产生NADPH+H+及多种中间 代谢产物。
ED途径 是存在于某些缺乏EMP途径的微生物中的一种替代途径, 葡萄糖经4步反应后,生成丙酮酸、ATP、NADPH2、 NADH2。
又称己糖一磷酸途径,此途径存在于大多数微生物体内。HMP 是一条葡萄糖不经EMP途径和TCA循环途径而得到彻底氧化,并 能产生大量NADPH+H+形式的还原力和多种中间代谢产物的代 谢途径。
1ATP
12NADPH
经呼吸链
→ → → 36ATP → 35ATP
经一系列复杂反应后
6C6 →→→6C5 →→重新→合→成己糖→ → 5C6
硫酸盐呼吸及其有害产物对植物根系不利。
3)硫呼吸
兼性或专性厌氧菌(氧化乙酸脱硫单胞菌)以 无机硫作为呼吸链的最终氢受体并产生H2S的 生物氧化作用。 4)铁呼吸 某些兼性厌氧或专性厌氧的化能异养细菌、化 能自养细菌和某些真菌所进行的呼吸链末端氢 受体是Fe3+的无氧呼吸。
5)碳酸盐呼吸
以CO2或重碳酸盐作为呼吸链末端氢受体的无 氧呼吸。 根据其还原产物不同分成两类: ①产甲烷菌产生甲烷;
L.mesenteroides(肠膜明串珠菌)、L.cremoris(乳脂明串珠 菌)、L.brevis(短乳杆菌)、L.fermentum(发酵乳杆菌)等
异型乳酸发酵的双歧杆菌途径 Bifidobacterium bifidum
(3)通过ED途径进行的乙醇发酵 ——细菌的乙醇发酵
参与微生物 :运动发酵单孢菌 发酵途径:ED途径
(3)为糖、脂、蛋白质三大物质转化中心枢纽。
(4)循环中的某些中间产物是一些重要物质生物合成的前体;
(5)生物体提供能量的主要形式;
(6)为人类利用生物发酵生产所需产品提供主要的代谢途径。 如柠檬酸发酵。
葡萄糖经不同脱氢途径后的产能效率的特点和差别
递氢和受氢ATP的产生
经上述脱氢途径生成的NADH、NADPH、FADH等还 原型辅酶通过呼吸链等方式进行递氢,最终与受 氢体(氧、无机或有机氧化物)结合,以释放其 化学潜能。
从乙酰-CoA进入循环:
乙酰-CoA+3NAD++FAD+GDP+Pi+2H2O →2CO2+3(NADH+H+)+FADH2+CoA+GTP
TCA循环的重要特点
(1)循环一次的结果是乙酰CoA的乙酰基被氧化为2分子CO2, 并重新生成1分子草酰乙酸;
(2)整个循环有四步氧化还原反应,其中三步反应中将NAD+ 还原为NADH+H+,另一步为FAD还原;
发酵产能是厌氧和兼性好氧菌获取能量的主要方式。 多糖转化为单糖才能用于发酵。 微生物直接发酵的碳源物质主要是葡萄糖和其它单糖,
以微生物发酵葡萄糖最为重要。
和底物脱氢的途径有关的和称为Stickland反应 的四类重要发酵
由EMP途径中丙酮酸出发的发酵 通过HMP途径的发酵 通过ED途径进行的发酵 Stickland反应
EMP途径,HMP途径,ED途径都可以产生丙 酮酸,生成的丙酮酸:
进入TCA循环
1. 进一步氧化分解,产生还原力NADPH2,ATP 和合成代谢所需要的小分子C架
TCA循环
C4 C4 C4
C2 C6
C6
C4 C4
C6 C5
▪丙酮酸在进入三羧酸 循环之前要脱羧生成乙 酰CoA,乙酰CoA和草酰 乙酸缩合成柠檬酸再进 入三羧酸循环。
一分子G净产38个ATP. 4)基质彻底氧化生成CO2和H2O。
(2)呼吸链 1)位于原核生物细 胞膜上或真核生物 线粒体膜上的由一 系列氧化还原势呈 梯度差的、链状排 列的氢或电子的传 递体。 2)功能:把氢或电 子从低氧化还原势 的化合物处逐级传 递到高氧化还原势 的有机O2氧或化其物他,无并机使、 它们还原。
生产实践—重要发酵产物 核苷酸 氨基酸 辅酶 乳酸
ED途径—2-酮-3-脱氧-6-磷酸葡萄糖酸裂解途径
与EMP途径相连 与HMP途径相连
有O2时与TCA相连 无O2时进行酒精发酵
反应式:葡萄糖+NAD++NADP+Pi+ADP →2丙酮酸 +NADH+H+ +NADPH+H++ATP
特点: ▪特征性反应:KDPG裂解为丙酮酸和3-磷酸甘油醛 ▪特征性酶:KDPG酶 ▪终产物2分子丙酮酸的来历不同 ▪产能效率底
反应式:C6H12O6
2C2H5OH+2CO2+ATP
丙酮酸
G ED 2丙酮酸脱羧酶 2乙醛 2乙醇
▪循环的结果是乙酰CoA 被彻底氧化成CO2和H2O, 草酰乙酸参与反应而本 身并不消耗。
C3 →→→CH3CO~CoA →
呼吸链
4NADH+H+
12ATP
FADH2
呼吸链 2ATP
底物水平
1GTP
1ATP
3CO2
从丙酮酸进入循环:
丙酮酸+4NAD++FAD+GDP+Pi+3H2O →3CO2+4(NADH+H+)+FADH2+GTP
生物氧化的三种类型
根据受氢体性质的不同,生物氧化可分为 三种类型: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发酵
1、呼吸(好氧呼吸)
递氢和受氢都必须在有氧条件下完成的一种高效 产能生物氧化作用。
(1)特点 1)底物脱下的氢([H])经完整的呼吸链传
递; 2)外源分子氧受氢; 3)产生水并释放出ATP形式的能量。产能量多,
EMP 途 径 的 意 义
EMP途径的生理学功能 ①为合成代谢供应ATP形式的能量和NADH2形式的还原 力 ②为合成代谢提供多种中间代谢产物 ③连接三羧酸循环(TCA)、HMP途径和ED途径的桥梁 ④通过逆向反应可进行多糖合成 EMP途径与人类的关系 乙醇、乳酸、甘油、丙酮和丁醇的发酵
HMP途径:
红色反应(呈V.P.阳性),而E.coli (与产气肠杆菌近缘)呈
V.P.阴性,故极易区别两菌。
通过HMP途径的发酵
异型乳酸发酵( Heterolactic fermentation )
凡是葡萄糖经过发酵后除主要产生乳酸,还产生乙醇、乙酸 和二氧化碳等多种产物的发酵 进行异型乳酸发酵的微生物 异型乳酸发酵的经典途径
6CO2
HMP途径的意义
微生物生命活动: 1.供应合成原料 戊糖磷酸:核酸、NADP、FAD、 CoA等 赤藓糖-4-磷酸:芳香族氨基酸 2.产还原力:NADPH2 3.作为固定CO2的中介:核酮糖-5-磷酸 4.扩大碳源利用范围:C3—C7 5.连接EMP途径:果糖-1,6-二磷酸,甘油醛-3-磷酸
第一节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第二节 微生物独特合成代谢途径 第三节 微生物的代谢调节和发酵生产
第一节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能量代谢的目的:
生物体把外界环境中多种形式的最初能源转换成对一 切生命活动都能使用的通用能源(A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