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任选教材中的一则史部史料,对比原典,进行翻译、分析,写出读书笔记

任选教材中的一则史部史料,对比原典,进行翻译、分析,写出读书笔记

史料:
是岁,(文帝)拜释之为廷尉。

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

于是使骑捕之,属廷尉。

释之治问,日:“县人来,闻跸,匿桥下。

久,以为行过,既出,见车骑,即走耳。

”释之奏当;“此人犯跸,当罚金”。

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马赖和柔,令它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且方其时,上使使诛之则已。

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壹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日:“廷尉当是也。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史料翻译:
这一年,文帝封释之做了廷尉。

不久,皇帝出巡经过长安城北的中渭桥,有一个人从桥下跑了出来,皇帝车驾的马受了惊。

于是命令骑士捉住这个人,交给了廷尉张释之。

张释之审讯那个人。

那人说:“我是长安县的乡下人,听到了清道禁止人通行的命令,就躲在桥下。

过了好久,以为皇帝的队伍已经过去了,就从桥下出来,一下子看见了皇帝的车队,马上就跑起来。

”然后廷尉向皇帝报告那个人应得的处罚,说他触犯了清道的禁令,应处以罚金。

文帝发怒说:“这个人惊了我的马,我的马幸亏驯良温和,假如是别的马,说不定就摔伤了我,可是廷尉才判处他罚金!”张释之说:“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应该共同遵守的。

现在法律就这样规定,却要再加重处罚,这样法律就
不能取信于民。

而在那时,皇上您让人立刻杀了他也就罢了。

现在既然把这个人交给廷尉,廷尉是天下公正执法的带头人,稍一偏失,而天下执法者都会任意或轻或重,老百姓岂不会手足无措?愿陛下明察。

”许久,皇帝才说:“廷尉的判处是正确的。


史料分析:
一、法律是天下的法律,应该共同遵守。

不能因人不同。

二、法律的执行一定要公正,还要坚持不动摇。

就是现在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三、文帝能够听从释之的劝告,说明他还是作为一个皇帝还是比较清明的。

四、古代的律法多数是统治阶层为自身服务的,有不足之处。

与现代律法相比不严谨。

五、史籍记载这个事一方面是希望能够给统治阶层作为参考之用,一方面也是希望自己或后世能有一个相对公平的律法。

从而使百姓更容易信服统治,更容易统治。

六、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要坚持公理正义,与不合法不合理的行为做斗争。

七、从这个故事中也可看出古代的帝王多骄奢淫逸,颐指气使。

不能同百姓同甘共苦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