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评价现状研究
发表时间:2014-05-27T16:25:34.18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4年3月总第116供稿作者:李锦辉
[导读] 美国体育课程改革评价的主要特征。
在美国学校体育课程评价的总体思路是:淡化评价结果,重视评价过程。
李锦辉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皇城二中255400
摘要:体育课程评价是体育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课程评价随着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
然而,目前的体育课程教学评价现状堪忧,教师的教学思想、观念还跟不上新课程改革理念,在评价内容上还延续着旧的规则,这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障碍。
关键词:体育课程评价现状研究
一、国内体育课程评价研究现状
闻兰在《体育课程评价目的》中对体育课程的评价目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对体育课程评价目的的构成依据、体育课程评价目的的内容、体育课程评价目的对评价体系的影响都进行了分析,使我们对评价目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理解体育课程评价目的对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重要性。
杨云琳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分层评价的模式构建》中就现行评价方式的缺点进行分析,提出了分层评价的模式理论,分层评价作为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使学生身心得到了健康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个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体现了分层评价的因材施教的原则。
闻兰、路峰辉在《体育课程中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对体育课程学习中大学生应达到的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进行分析,构建了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评价体系。
从关注学生体质健康评价和心理健康评价,向社会适应能力评价的拓展与完善,而且也是实现新颁《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学目标的必然,并以期对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建设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曾播思、徐焰在《现行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关系研究》中指出,我国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评价目标大多定在体育课程结束时的一次性终结考核上,评价目的停留在甄别、定性和证明功能上,评价目的和评价指标过于简单和统一,现行的课程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发展与提高上,即仅限于认知因素的发展,而忽视学生情感、目标、意志和个性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忽视了学生作为“人”这一特性。
他说的这些不足正是我们体育课程评价体系改革需要改进的地方,他提出的建议,值得我们借鉴。
二、国外体育课程评价现状研究
1.德国体育课程评价的主要特征。
德国在评价方式上的改变主要有:评价应有利于促进积极的学习气氛,树立学生的体育学习信心;评价要引入学生自我评价机制;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要相互结合;评价要反映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因此,评价要注意期末与平时的结合;评价应吸收学生参与等等。
2.法国体育课程改革评价的主要特征。
法国学校采取一种持续检查的评价方式,也称“学生手册”样式。
即从小学第一年起,教师就对学生体育的学习表现及行为进行连续的考察,并将它们记载在每个人的学生手册上,定期交给家长阅知。
这种评价不是告状性的,而是形成性的,是推动学生体育进步的参照。
因此,法国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是强调评价的“培养功能”,而不是“标准化功能”。
3.美国体育课程改革评价的主要特征。
在美国学校体育课程评价的总体思路是:淡化评价结果,重视评价过程。
当学生参与的是改造过的和潜在性的活动时,教师应该对这些学生的活动作出水平的描述和判断。
国外体育课程评价的改革趋势及特征:①从价值的标准看,改变了单一的相对评价。
②从评价的功能看,改变了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模式,更加注重形成性评价。
我国体育课程评价改革趋势:①评价主体互动化;②评价方式动态化;③评价内容多元化。
三、结果分析
1.国内传统评价体系的局限性。
(1)评价内容不全面;(2)人为地割裂了知识与能力之间相互统一的关系;(3)对评价功能的认识错位;(4)评价主体单一。
2.新课程背景下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内容。
(1)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的指导思想:首先,关注体育教育过程中的价值和意义;其次,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2)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的目的;(3)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的原则:科学性、发展性、可比性、硬性指标与软性指标相结合、可操作性;(4)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内容,五个因素的重要程度依次为:心理促进、社会适应、体适能、运动技能、运动参与。
体育课程评价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的,我们要改变传统评价体系中不足的地方,多学习世界先进国家的先进经验提升自己。
参考文献
[1]徐焰唐绍敏等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学生成绩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11),89-93。
[2]闻兰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评价目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4),87-90。
[3]闻兰丁庆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内容[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8),78-80。
[4]张志伟姚春清宫宇宁中小学体育教师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4),501-502。
[5]辛利论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若干关系[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1,(3),273-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