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有机沉积作用

第二章有机沉积作用


积了富有机质腐泥岩相,常为油源岩;
B. 浓缩阶段——海水浓缩,表层出现早 期盐类沉积,动物群稀少;
C. 稳定蒸发阶段——蒸发盐岩依次大量
沉积,表层出现石盐和石膏沉积。 D. 终结阶段——盐充填盆地,最后形成
钾盐。
4、过渡带以陆相淡水与 海相咸水环境交替为特征, 使有机质生物来源更复杂。
水盆地中心以腐泥型 为主。水盆地边缘和河流 三角洲处以混合型和腐植 型为主。说明过渡性环境 有机质来源的二元性和复 杂性。
二、有机质来源与有机沉积环境
(一)有机质来源
1、水盆地内水生生物来源:并不意味着是原地来源,因有机质以分散 状态在水中沉积下来的。以浮游植物来源最重要,其次是浮游动物和细菌。 2、水盆外陆源高等植物来源:并不是陆地生物都能被搬运到水盆沉积 的,只有产量最高的生产者,又由抗氧耐腐的生化组分组成的高等植物残体, 才可能大量被带到水盆地中参与有机质的沉积。陆源有机质对水盆地都是异 地来源。只是在沼泽环境,高等植物多是原地来源。陆源有机质,主要通过 河流搬运到水盆地。 3、两者兼有的混合来源:在湖泊环境、海陆过渡环境及浅海大陆架环 境中,有机质部分来源于盆地内水生生物,部分来源于盆地外高等植物。这 种有机质来源的二元性,不仅影响有机质的数量,而且影响有机质的性质。 陆源有机质一方面参与沉积,另一方面是水生生物的营养物。
广大空间——沉积岩石圈。
生化分解
所以,生物的繁衍和死亡,有机质的沉积和深埋、煤、石 生物吞食 油、天然气等有机矿产的形成都是在有机圈中进行的自然过程。
保存下来的生物有机质平均 仅为其原始产量的0.8%左右
一、有机圈及有机碳的地化循环
3、有机碳的地化循环: 在整个有机圈中,有机碳及其构成的有机质处于不断的演化之中, 具有明显的循环性质。地壳上有机碳的两个主要循环系统,一个是
三是有机质在埋藏演化过程中所新生成的有机质,如石油、天然气、 煤、沥青等。
二、有机质来源与有机沉积环境
沉积物中有机质的数量和性质不仅取决于生物的发育,还取决于有 机质的来源和有机沉积环境。
(一)有机质来源
原地沉积有机质:指原地生成并沉积埋藏于该地的有机质; 异地沉积有机质:指通过各种地质营力搬运后而沉积埋藏的有 机质。 按地域进行划分,大致可分为来自沉积盆地的有机质、来自沉 积盆地以外的有机质和混合来源的有机质三种。
CO2
一、有机圈及有机碳的地化循环
岩石圈中有机碳循环途径
水体中分 散有机质
沉积
沉积物中 有机质
埋藏 成岩
沉积岩中有 机质(煤、 干酪根)
上升氧化 开采燃烧
CO2
石油和天然气、中牌号煤
上 升 氧 化 开 采 燃 烧
石油和天然气、煤 及变质岩中有机质
上 升 氧 化 开 采 燃 烧
CO2
CO2
二、有机质来源与有机沉积环境
2、原始有机质来源可分为:水盆内水生生物来源、陆地高等植物 来源和混合来源。水盆内生物来源并不意味着是原地来源。
3、沉积环境控制有机质的沉积。环境是具有一套特定的物理、化 学和生物学变量,形成的岩层具有专门特征的地理单元。有机相是有机 质数量和类型、来源和沉积环境的有规律的综合。 4、有利于有机质沉积的物理参数——水流缓慢、粘土絮凝、水能 低、水深中等、适当的沉积速率和沉降速率,等。 5、有利于有机质沉积的化学参数——水体保持还原环境、温度、 酸碱度、盐度适当。盐跃层、温跃层——对形成还原环境、生物发育和 有机质沉积都有利。 6、生物既是有机质来源,又是有机质沉积的重要环境参数。自身 耗氧造成还原环境;与粘土絮凝加速沉积;微生物对有机质有重要的改 造作用;富集稀有微量元素。
3、沼泽沉积的有机质丰度最高、类型单一。
沼泽环境可划分为闭流盆地、充水泥炭沼泽和腐泥湖泊-沼泽3种类型
煤层
腐殖煤
腐泥煤
4、沼泽煤系常与湖泊、 泻湖生油层系交替:形
成沼泽一条重要途径是
湖泊,泻湖的淤积陆化。 湖泊相或泻湖富有机质
沉积常组成剖面下部,
向上逐渐过渡为煤系沉 积。


1、地球上古今生物机器死亡后有机物展布、演变的空间——有机 圈。地球化学家最感兴趣的碳循环。


7、海洋环境有机质沉积的主要特征是——最大的有机质沉积空间;远 洋盆地有机质来源单一,近陆海具有二元性;有利的环境——表层生物高 产、下层缺氧还原、持续较快沉降、絮凝加速沉积。 8、海陆过渡环境有机质沉积特点是——有机质来源的二元性,多为混 合型有机质;低能缓流环境有利于有机质沉积,主要是前三角洲亚环境、 河口湾滨外亚环境、海湖、泻湖浪基面以下环境。干旱泻湖环境,富有机 质的泥岩常与蒸发岩组成旋回。 9、湖泊环境有机质沉积的主要特征是——有机质来源的二元性和多向 性,湖泊亚环境及其有机质数量、类型多呈环带状分布。深湖-半深湖、湖 湾、湖泊三角洲、水下扇扇端等都是有利的有机质沉积区。 10、沼泽环境有机质沉积的特点是——有机质来源的原地单一性,温 和潮湿气候和长期停滞的水体、植物持续繁盛是沼泽泥炭沉积的良好环境
(氧化环境) (弱氧化弱还原环境) (还原环境) (强还原环境) 氧化带 弱氧化带 中性带 弱还原带 还原带 强还原带 (氧化铁) (海绿石) (Fe3+、Fe2+) (菱铁矿) (碳酸铁) (硫化物) (氢氧化铁) (富铁绿泥石) (蓝铁矿) (硫化铁)
有机质主要保存在强还原带——弱还原带,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丰富, 本身就指示了处于良好的还原环境。 在强还原环境,零位面在水中;在氧化环境,零位面在泥中。
(二)控制有机沉积作用的因素
3、水体环境的生物参数 ①提供有机质和沉积物来源:生物的初生产率提供大量 的有机质来源。 ②改变沉积环境:生物活动引起CO2含量的变化可以影 响碳酸盐的沉淀或溶解搬运。 ③加速沉积过程:有机质与粘土的絮凝作用会加速有机 质的沉积作用。 ④消耗、改造有机质:对于大量的高等植物有机质,细 菌的分解,还原作用更是主要的。
稳定蒸发阶段——蒸发盐岩依次大量沉积,表层出现石盐和石膏沉积。
终结阶段——盐充填盆地,最后形成钾盐。 4、过渡带以陆相淡水与海相咸水环境交替为特征,有机质来源更复杂。
2、低能缓流还原环境,有利于有机质沉积
3、干旱泻湖环境,富有机质泥岩常与蒸 发岩组成旋回。
四个阶段:
A. 静海相阶段——旋回开始,海水盐度 开始升高,底水停滞缺氧,生物发育,沉
在生物圈中的小循环,另一个是在有机圈中的大循环。
CO2
交 换 库
1
分解 呼吸
光合作用 植物和细菌 动物 死亡的动 植物细菌
生物圈 有 机 碳 循 环 示 意 图
分解
3
2
水体中分散有机质
土壤沉积物中有机物, 出露、开采至地表的有机矿产
储 存 库
岩石圈
4
沉积岩中有机物 、煤、干酪根等
5
石油 天然气
6
1:动物呼吸放出CO2
(二)控制有机沉积作用的因素
酸碱度(pH值):酸性介质pH<7,中性介质pH=7,碱性介质pH>7。 当pH≥7.8时,有机质常与碳酸盐一起沉积,有机质含量较高,就形成 碳酸盐岩生油岩。这种环境缺乏陆源沉积物补给,有机质多为腐泥型。在 pH<7的强酸沼泽环境,堆积了以腐植型为主的有机质。 盐度:在淡水、微咸水和正常咸水环境,水生生物都可大量发育。超 咸水环境不利于生物发育,只剩下少数喜盐生物。咸度周期性变化的环境 ,可造成不同生物群落的周期性繁殖和死亡,提供十分丰富的有机质沉积 化学沉积一般顺序:氧化物→硅酸盐→碳酸盐→硫酸盐→卤化物。 温度:水生生物的发育与水体温度有关。生物礁生活在热带海洋中; 显微粒状灰质藻,主要生长在温暖地区;硅藻大量发育在寒冷地区。对有 机质沉积和保存最有影响的是热带、温带水盆地内温跃层的存在。
第二章 有机沉积作用
一、有机圈及有机碳的地化循环 二、有机质来源与有机沉积环境 三、不同环境中有机质沉积特征
一、有机圈及有机碳的地化循环
1、生物圈:活的生物分布、发育的空间。
2、有机圈:地球上古今生物及以生物为来源的有机物分布、演变的
空间。它与生物圈并生并存,而内含生物圈,范围比生物圈大。 氧化分解 有机圈还包括生物死后,有机质沉积、埋藏、演变、分布的地下
2、营养型湖的浪基面以下的还 原环境是有机质的富集区。
0.5
0.4
样品个数 样品总数
0.3
0.2 0.1
3、湖泊环境 差异大,沉 积的有机质 差异也大。
6 17 15 9 6 2 2 0.0 0.06 0.11 0.16 0.23 0.3 0.4 0.5 0.6 0.7 Ⅳ Ⅲ Ⅱ Ⅰ
干酪根 生烃潜量
泌阳凹陷核桃园组干酪根类型直方图
4、营养型淡水 湖泊的较深—深
湖及前三角洲亚
环境沉积富有机 质泥质岩。
5、盐湖中富
有机质的油 页岩、泥质 岩常与蒸发 岩组成旋回
(四)沼泽环境的有机质沉积
1、有机质来源的原地单一性:原地大量繁殖的植物就地堆积,
异地碎屑和有机质稀少。 2、温和潮湿的气候和长期停滞的水体有利于沼泽发育和泥炭沉 积:在地表浅层,死亡的有机体是处在氧化—弱氧化环境中,而在停 滞水体的下层,随着氧被消耗,逐渐转化成还原环境,使部分有机质 堆积保留下来。一般来说,泥炭的形成率(即泥炭的堆积量与植物的生 产量之比)不到10%,即只有不到植物总产量的10%可以形成泥炭。
(二)过渡环境的有机质沉积
三角洲、河口湾和泻湖位于陆地和海洋之间,兼有两者特点。 1、有机质来源的二元性:淡水生物、半咸水、咸水生物并存。陆源搬运而
来的高等植物。
2、低能缓流还原环境,有利于有机质沉积。 3、干旱泻湖环境,富有机质泥岩常与蒸发岩组成旋回。
蒸发盐岩盆地沉积分四个阶段:
静海相阶段——旋回开始,盐度升高,底水缺氧,生物发育,腐泥型有机质 浓缩阶段——海水浓缩,表层出现早期盐类沉积,动物群稀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