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东精品课程

广东精品课程

广东省精品课程小学教育学教案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七章小学教育环境教学器材与工具网络、视频展示仪教学时间共8课时教学目的、要求(例如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等层次):1.识记:教育环境、教学环境、学习环境、校园文化、隐性课程、教学环境优化。

2.了解:校园文化的类型;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网络隐性课程的特点和类型。

3.理解:学习环境设计的基本内容;教育环境、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的内涵;教学环境设计的原则、优化途径与方法。

4.应用:考察一所学校或一个教室的教学环境,分析其要素、结构和特征,评估其长处和不足,并尝试提出优化策略。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本章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1.了解和掌握小学环境的概念及其内涵,掌握构成教育环境的层次和类型;2.了解校园文化的概念及其内涵,理解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小学教育的重要性;3.了解隐性课程这一概念,同时懂得如何开发和应用隐性课程;4.了解学习环境的概念与内涵,掌握其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是了解和掌握“校园文化”和“隐性课程”的概念及其具体运用,教学难点是理解和把握“学习环境”的概念及其内涵。

教学过程设计(要求阐明对教学基本内容的展开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应用、讨论、作业布置):第一、二课时一、导课欣赏一段视频:环境优美设备一流。

请思考:环境对于小学教育来说具有哪些重要的意义?二、新授1.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要求每个同学在小组内都要发言。

(教师提示讨论技巧:小组讨论时,尽可能以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而且注意做到层次分明,比如:在陈述理由时,可以适当采用第一,第二等增强表述的层次感,让听众听得更加清楚明白。

并且,注意打草稿,列提纲,从而保证表述的层次感与逻辑性)。

2.小组代表汇报本组观点。

3.师相机点评。

4.头脑风暴:假如现在给你一个改善我们自身的教育环境的话,你会从哪些方面来考虑并采取相应措施呢?5.小组讨论,要求至少汇报出三个方面。

6.在小组汇报交流的基础上分析整理得出:教育环境(广义教育环境和狭义教育环境)(教育环境可转换为教学环境、学习环境)广义上,教育环境包括了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社区文化、家庭条件以及亲朋邻里等等,因为所有这些在某种程度上都制约和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成效。

而狭义上,教育环境限定于学校教学活动,指的是学校教学活动的时空条件、各种教学设备、校风班风和师生关系等等。

值得强调一下,这一定义主要是从微观视域考察的教育环境所指,因此,在课程与教学探究层面,它又称为“教学环境”或“学习环境”。

7.小组讨论:教学环境的特点会有哪些?教育性、可控性、纯化性和开放性。

8.教育环境所涵括的面很广,内容也很丰富,如果现在有所学校邀请在座的各位来做一份教学环境的设计方案,你们该从哪里入手呢?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做好这份方案,我们从小学教育环境的文化本性出发,将当代小学教育环境分为实体性教育环境和功能性教育环境,而实体性教育环境包括教室环境、宿舍环境、校园环境、家庭环境和社区环境,功能性教育环境则包括生理环境、心理环境、物质环境、交往环境、符号环境和活动环境。

9.小组合作活动学习:请根据已有的理论,各小组均提出一个改善我们现有教学环境的计划书。

10.小组派代表做简短的交流。

11.案例分析:中小学校园环境管理的暂行规定12.思考并讨论:(1)你觉得目前中小学环境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2)用上述规定来保障中小学教学环境的好处在哪里?还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规定呢?13.小组汇报交流,师相机点评和总结。

三、课外拓展:推荐阅读:1.王冬桦.教育环境与环境教育──21世纪世界基础教育热点展望[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9(6).2.黄甫全.当代教学环境的实质与类型新探:文化哲学的分析[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3.汪四清,刘东生.论现代化教学环境建设[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0(2).四、作业布置请运用所学的教育环境理论,实地观察一所小学,设计和实施一个“关于当前小学教育环境现状及其优化对策”的探究活动。

第三、四课时一、导课上节课我们大家初步了解了小学教育环境的定义,同时也知道了教育环境可以分为两大类:实质性教育环境和功能性教育环境。

本节课我们将专门来探讨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和建设原则等问题。

指名汇报交流上两节课所布臵的课后作业:关于当前学校或课堂学习环境现状及其优化对策。

二、新授1.校园文化到底指什么?通过课件展示。

校园文化作为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分支,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校园文化就是由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产品以及创造过程。

狭义上,校园文化仅指精神文化,包括学校全体成员的思想素质、道德修养、价值取向、知识和能力结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方面。

2.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和把握校园文化的类型。

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3.师简介三种文化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校园物质文化包括:校园地理环境、校园区域规划、校园建筑布局、校园人文景观等;校园制度文化包括学校组织的制度、学校工作的制度以及人的制度,而每个具体的制度又包括了决策、执行、监督和咨询四个方面的体制。

校园精神文化包括校园价值观念、校园人际关系、学校风气和学校传统。

4.根据上述的理论,请各小组将上堂课所设计的教育环境改善方案进行修订,并说明具体的修订原因。

5.小组汇报交流。

6.师相机点评。

7.反思自己设计方案的过程,请总结出一至两条基本原则出来。

8.同学们汇报交流。

9.师点评并总结:系统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和校本化原则。

三、拓展升华推荐阅读:1.杨宗琪.初探校园文化建设的三个维度[J].天津教育,2007(12).2.黄云刚,张惟祎,赵关荣,梁伟国.文化引领:内涵发展——“全国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论坛”综述[J].人民教育,2007(23).四、作业布置想一想:假如你是一个班级的班主任,你打算如何建设你的班级文化呢?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设计和建设呢?第五、六课时一、导入简单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请同学们汇报交流上节课布臵的作业,谈一谈自己打算如何建设班级的文化呢?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设计和建设呢?二、新授1.小故事:有一次,我的一个朋友来到俄罗斯出差,当他漫步在大街上时,忽然间很想咳嗽,一口痰迅即用上喉头,若是平时在国内,他会毫不犹豫地就吐出了。

但此刻,他犹豫了。

因为俄罗斯的大街实在是太干净了,再看看周围的人,无一人会在大街上随意丢弃杂物,更不用说吐痰了。

我朋友顿时意识到了,这样的行为是绝对不可为的,于是他掏出一张纸,把痰吐在了纸上,并将它扔入了垃圾桶。

就这么一件小事,足可见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

同样地道理,把学生放在一个怎么样的班级和校园里,他就可能潜移默化地受到环境的影响,进而发生行为上、情感上等方面的变化。

针对这样一个现象,课程领域提出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隐性课程。

这堂课我们就来认真地探讨一下几个基本问题:什么是隐性课程?隐性课程有哪些功能?网络教育与隐性课程的关系如何?等相关问题。

2.小组讨论:请用简短的几句话来描述你意识中的“隐性课程”是具指什么?3.小组汇报交流(由小组长汇总大家的已经,进行归纳整理并予以汇报)。

4.师相机点评,并总结出示:隐性课程的定义涉及到四个基本问题:课程设计是否需要计划;课程实施是否有意识参与;课程实施结果是否体现为学业成绩;课程发生的范围是校内还是校外。

总的来说,隐性课程就是学校通过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教育文化环境,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学术的与非学术的教育经验。

5.事实上,隐性课程对于道德教育所具有的功效是大家一致公认的,它主要包括: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规范道德行为6.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时代已悄然来临我们身边。

那么,网络环境下的隐形课程又存在哪些特点呢?7.指名汇报:网络隐性课程的特点:虚拟实在性,开放性,平等性,交互性。

8.具体来说,网络隐性课程又可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它包括:物质形态的网络隐性课程,制度形态的网络隐性课程,精神形态的网络隐性课程。

9.案例分析: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从2004年初开始建立Blog网络教学平台“日新集”,在网络教学方面做出了显著成效,并创造性地拓展到班级管理、家校交流、亲子共建等方面。

到2007年6月,“日新集”中的Blog内容已经涉及所有的小学学科,教师Blog数达到53个,占全校教师总数的6成以上,Blog网站总访问量超过72万人次。

请思考:(1)这种网络教学平台的优势何在,又有哪些不足呢?(2)网络是把双刃剑,你认为还有哪些办法可以使之成为良好的教育环境?三、拓展升华推荐阅读:1.冯海伦,李宏龙.隐性课程发挥作用的心理学方式[J].教育探索,2007(1).2.黄容伟.优化隐性德育课程提高德育工作实效[J].教学与管理,2006(29).四、布置作业请同学们思考:如何减少网络环境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七、八课时一、导入简单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请同学们汇报交流上节课布臵的作业,谈一谈如何减少网络环境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新授随着终身学习理念的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成为了全球社会的共同目标。

因此,这一理念渗透进教育领域就催生了学习为本的教育理念,基于这一理念,教学环境的概念转型为学习环境的概念。

1.讨论:什么是学习环境?广义的学习环境,指一切影响学习的环境条件和各种因素。

狭义的学习环境,侧重于指在正规课程中影响课堂学习的各种情况和条件。

2.基于这样的定义,我们能发现学习环境既是一种静态的系统结构,也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

3.具体来说,学习环境包括空间的安排、颜色、温度和装饰等等各个方面,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作为学习环境布臵和设计者,环境心理学和环境设计的知识也是需要涉猎的。

4.小组合作活动:请充分展开想象:为50年后的小学学校设计一学习环境。

5.小组自主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6.小组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评。

7.学习环境的研究和开发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希望各位同学能在这方面有所建树!三、拓展升华推荐阅读:1.穆刚.以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J].教育探索,2007(5).2.晁立志.创造课堂学习心理环境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探索,1998(4).3.彭虹斌.新课程经验化与学习环境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07(2).四、布置作业请查找并下载一份因改变学习环境而给学生学习带来影响的案例,做简要的分析和说明。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1]王冬桦.教育环境与环境教育──21世纪世界基础教育热点展望[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9(6).[2]黄甫全.当代教学环境的实质与类型新探:文化哲学的分析[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3]汪四清,刘东生.论现代化教学环境建设[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0(2).[4]杨宗琪.初探校园文化建设的三个维度[J].天津教育,2007(12).[5]黄云刚,张惟祎,赵关荣,梁伟国.文化引领:内涵发展——“全国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论坛”综述[J].人民教育,2007(23).[6]冯海伦,李宏龙.隐性课程发挥作用的心理学方式[J].教育探索,2007(1).[7]黄容伟.优化隐性德育课程提高德育工作实效[J].教学与管理,2006(29).[8]穆刚.以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J].教育探索,2007(5).[9]晁立志.创造课堂学习心理环境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探索,1998(4).[10]彭虹斌.新课程经验化与学习环境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07(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