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7关于新修改的《专利审查指南》
2017关于新修改的《专利审查指南》
一、涉及《指南》第二部分第一章 有关商业模式的修改
(一)修改背景 (二) 修改方案和说明 (三)修改的影响
(一)修改背景
目前,信息、通讯、网络等新技术发展给经济社会带 来了深刻变革,从而引发了创新模式的改变——从传统 的以技术发展为导向的科技创新活动转向以用户体验为 中心、以共同创新、开放创新为特点的用户参与的创新 模式,经济增长从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两个维度获 得动力,我国创新主体对于涉及商业模式创新的保护存 在比较强烈的需求。
(2)“功能模块构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的理解和 解释不一致
自2006版《指南》设定“功能模块构架”权利要求的撰 写方式以来,对此类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的理解一直存在争 议,主要包括:
a.“功能模块构架”装置权利要求具体指向的产品类型 是什么,是软件,硬件,还是软件与硬件的结合?
b.装置(产品)权利要求中包含计算机流程步骤特征时, 步骤特征部分与装置之间有何关系?是否对权利要求的保护 范围有限定作用?
《指南》规定应按照与该计算机程序流程的各个步骤或者 该方法权利要求中的各个步骤完全对应一致的方式撰写,即 写成所谓的“功能模块构架”类权利要求,并且规定“由这 样一组功能模块限定的装置权利要求应当理解为主要通过说 明书记载的计算机程序实现该解决方案的功能模块构架,而 不应当理解为主要通过硬件方式实现该解决方案的实体装置。”
c.由于“功能模块构架”权利要求的表现形式上往往会 出现“用于……的装置”或“被配置为……”这样的措辞,
使得对其“功能模块构架”权利要求的表现形式易与一般 功能性限定混淆,导致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更加难于确定。
(3)“功能模块构架”权利要求在司法保护方面存在争议 在司法实践中,可以看到上述“功能模块构架”权利要
在审查实践中,对于何为“完全一一对应”的理解也存 在分歧。有观点认为装置权利要求中的各功能模块与方法权 利要求中的各步骤必须在文字上绝对、严格地对应一致才能 被认为是“完全一一对应”(严格符合《指南》示例),进 而认为是功能模块构架的装置权利要求;也有观点认为不应 如此机械理解,实质上“一一对应”即可。这些不一致理解 给审查员检索现有技术、评判权利要求是否得到说明书支持 等可能带来困惑。
(三)修改的影响
商业领域通常被认为是非技术领域,纵观各国 相关法律规定和保护情况,可以发现,纯粹的商业 方法均不被认为是专利保护的客体。
在当前“互联网+”发展模式下,互联网与经济 社会各个领域深度融合,技术领域与非技术领域、 技术性与非技术性特征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很 多传统上认为涉及商业领域的专利申请已不宜从 保护客体上直接排除其获得专利权的可能性,而 应继续审查,判断其对现有技术的贡献是否足以 获得专利保护的对价交换。
块构架”权利要求,一方面希望通过这类“装置”权利要求赋予计算机 程序发明以产品的保护效力;另一方面,对这类权利要求的撰写形式做 了严格的规定,希望使得审批者和社会公众能够轻易地识别出这类权利 要求,并在此基础上适用《指南》中对此类装置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所 做的、不同于一般权利要求的狭义解释。在既往的审查实践中,方法权 利要求以及与之一一对应的装置权利要求是成对出现的。
1.装置权利要求中的“程序流程特征”
本领域常见的包括程序流程特征的装置权利要求,往往是 通用计算机设备执行具体程序流程步骤,其应当理解为“执 行所述具体流程步骤的装置”,在这里,程序流程特征被认 为是装置权利要求的组成部分,对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起到 限定作用,程序流程特征的限定作用或其对现有技术的贡献 并不取决于该程序流程特征对硬件装置的结构本身有无影响。
(一)修改背景
1.《指南》的规定和解释 《指南》在第二部分第九章第5.2节对涉及计算机程序
发明专利申请的权利要求书的撰写和解释做了具体规定,涉 及计算机程序的发明专利申请的权利要求可以写成一种方法 权利要求,也可以写成一种产品(装置)权利要求。同时, 对于应如何撰写方法和装置权利要求进行了进一步说明: 对于全部以计算机流程为依据的装置类权利要求,
这是因为,涉及计算机程序的发明与一般产品发明实质是不 同的。通常,当结构特征不足以充分定义产品权利要求时, 允许借助制备方法或功能(用途)特征进行限定。此时, 发明的实质仍然是产品本身,方法或功能(用途)限定只是 借以限定权利要求的替代方式(替代结构特征),在确定 产品权利要求的范围时,当然要看其对要求保护的产品产 生什么影响。但对于涉及计算机程序的发明而言,软件和 硬件是协同工作的两个部分,发明的实质可以完全是软件 (流程步骤特征),流程步骤特征被认为是装置(产品) 权利要求的组成部分,硬件只是执行程序流程的通用设备, 要获得专利保护并不意味着必须对硬件装置作出什么改进。
(二)修改方案和说明 1.将“功能模块”修改为“程序模块” 2.明确装置权利要求的组成部分可以包括程序(软硬混合) 3.明确“计算机程序本身”的含义,允许“介质+计算机程序流程” 的权利要求表达方式 4.删除第3节的“案例9”
(三)修改的影响和相关思考 1.装置权利要求中的“程序流程特征” 2.装置权利要求中的程序流程特领域,软件和硬件经常是两个协同工作 的部分。通过修改,明确装置权利要求的组成部分 可以包括程序流程特征,允许申请人直接描述其对 软件的改进,而不将此程序流程特征理解为限定硬 件装置的方法或功能。
3.明确“计算机程序本身”的含义,允许“介质+计算机 程序流程”的权利要求表达方式
此次修改在《指南》第九章第2节第(1)项中的两处增 加了“本身”两个字,进一步明确了“计算机程序本身”不 同于“涉及计算机程序的发明”,实质上缩小了“计算机程 序本身”的外延,允许“介质+计算机程序流程”的权利要 求的表达方式。
(4)无法满足创新主体的保护需求 与其他国家相比,对于涉及计算机程序发明,我
国现行《指南》允许的权利要求撰写方式,形式要 求更加严格,且与其他国家常见的权利要求表征形 式不尽相同,这使得我国申请人难于有效利用优先 权制度,授权后的权利要求也可能因不符合产品的 实际形态,导致侵权认定时出现困难。
(二)修改方案和说明
对于何为“计算机程序本身”,在《指南》第九章引言 部分有明确规定。该定义与《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中对 “计算机程序”的定义基本相同。
对于“全部以计算机程序流程为依据”的技术方案,可以写 成: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 令),其特征在于,该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 骤……”;或“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 序(指令),其特征在于,该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 权利要求x 所述方法的步骤”。
君胜专利部朱阳波
审查指南修改说明
2017年2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签署发布第74 号局令,《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修改<专利审查指南>的决定》 自2017年4月1日起施行。此次修改主要涉及:
1、对商业模式创新中的技术方案给予积极鼓励和恰当 保护
2、明确对涉及计算机程序发明允许的多种撰写方式 3、明确申请日之后补交的实验数据的审查规则 4、适度放开无效宣告程序中专利文件的修改方式 5、扩大公众可以查阅和复制专利文件的范围等。
因计算机程序发明涉及时序特征,之前往往被认为是
方法发明。在1993版《指南》实施之前,涉及计算机程序 的发明只能以方法权利要求的形式提出专利申请。但是, 对于方法专利,一般只有使用专利方法才构成侵权,权利 人无法追究计算机程序的复制者或销售者的侵权责任,而 计算机程序的直接使用者往往是普通消费者,非商业目的 的私人使用也不构成侵权。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 方法权利要求在专利保护上的局限性日益凸显,诉讼对象 的难于确定导致基于计算机程序的发明创造得不到有效的 保护。
(二) 修改方案和说明
此次修改在《指南》第二部分第一章第4.2节第(2) 项之后新增一段,内容如下:
涉及商业模式的权利要求,如果既包含商业规则 和方法的内容,又包含技术特征,则不应当依据我国 专利法第二十五条排除其获得专利权的可能性。”通 过上述修改,希望向社会公众进一步明确:利用计算 机和/或网络技术实现的、涉及商业内容的发明专利申 请,如果其权利要求含有技术特征,不认为其属于我 国专利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第二项所述的“智力活动 的规则和方法”而予以排除。
求范围的不同解释。从颇受关注的诺基亚公司诉上海华勤通 讯技术有限公司侵害发明专利权纠纷案可以看到,上海中级 和高级人民法院对于有关特征是按照一般功能性特征认定和 解释的。
涉案权利要求7涉及:“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终端设备, 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被配置为……用于输入消息的消 息编辑器……”
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和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均认为: 由于涉案专利权利要求7包含功能性技术特征,且结合涉案 专利说明书及附图仍然不能确定权利要求7的保护范围,不 应判定被告构成侵权。可见,法院将“被配置为……”解释 为限定装置的功能性特征,并结合涉案专利说明书及附图来 寻找装置本身“被配置为”的具体实施方式和相对于对现有 装置的技术贡献,以确定权利要求的范围。这与《指南》对 功能模块构架权利要求的解释是不同的,《指南》规定功能 模块构架的装置权利要求不应当理解为“主要通过硬件方式 实现该解决方案的实体装置”。
法律需要不断调整以适应经济技术发展的需要。在1993版《指 南》中开始允许涉及计算机程序发明撰写成装置权利要求。 在2006版《指南》中具体提出了上述“功能模块构架”的装置权 利要求, 同时增加了对于涉及计算机程序的发明专利申请中包含 有硬件结构改变的专利申请说明书的撰写要求。
2010版《指南》对有关规定未作修订。《指南》设定“功能模
2.引发的讨论和争议
(1)“完全对应一致”含义不清,给撰写和审查造成一定 困惑
由于《指南》规定的“功能模块构架”的装置,仅是 在专利申请阶段为了满足撰写形式要求而“组装”的虚拟产 品,在实际软件开发阶段并没有这样的概念。模块构架并非 客观存在的物理实体装置或装置单元,且功能模块的拆分与 合并比较随意,无客观划分标准,这必然给申请人撰写申请 文件带来诸多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