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健身器材行业发展概况-行业上下游、行业壁垒、发展影响因素(二)行业上下游1、与上游行业的关联性健身器材生产的原材料及配件主要为钢材的下游产品,如带钢、金属钣金件以及橡塑、电器类等。
带钢为钢材的主要品种之一,金属钣金件的主要原材料也为钢材。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钢材产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
2015 年,中国粗钢产量占全球比例达到49.54%。
由于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我国钢材产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过剩情况,导致我国钢材价格自2012年开始连续4年下降,2015年降幅达到31.1%。
但钢材充足的产能也为健身器材生产提供了原材料保证。
2016 年,随着国内钢铁行业去产能工作推进,钢材价格开始回升。
数据显示,2016年12 月中旬的钢材价格综合指数已从2015 年12 月的54.48 点增长至103.4 点,同比涨幅超过80%;2017 年3 月末的钢材价格指数达到101.81 点,与2016 年12 月份相比波动较为平稳。
橡塑为石油的附属产品,为常规的化工产品。
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能够确保健身器材生产所用橡塑供应。
电器类配件主要为有氧器械中马达、电子显示屏等。
2、与下游行业的关联性健身器材行业的下游为参与产品分销的经销商与商业零售企业,如百货商场、购物中心、体育用品专业市场、超市等,最终下游为终端消费者。
随着部分健身器材品牌在经营策略上缩减销售中间环节、建立扁平化销售渠道,开始采取全直营销售模式,经销商在分销体系中的作用有所弱化。
百货商场、购物中心、体育用品专业市场等是健身器材的重要销售渠道和下游零售业态。
健身器材品牌可以利用百货商场、购物中心、体育用品专业市场良好的购物环境、成熟的客群及品牌群聚效应,快速扩展销售渠道,减少经营风险。
我国商业零售行业发展迅速,业态完善,已形成了一批全国性和区域性商业零售品牌,为健身器材快速分销提供了基础。
(三)行业壁垒1、品牌壁垒随着我国居民消费能力的持续提高,消费者的品牌意识不断增强,具有良好品牌形象与影响力的产品在市场进入、获取品牌溢价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同时,不同于一般的消费产品,健身器材产品更为突出强调产品的安全性与功能性以及后续的安装维修服务,专业化程度较高,而具有品牌效应的健身器材更容易获取消费者的关注。
但是品牌影响力的塑造是一套系统化运营工程,需要企业在品牌推广、产品设计、质量管理、销售渠道、售后服务等各环节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积累;消费者品牌认知的培养更需要长时间的市场检验及时间积淀。
行业新进入者需要更大投入才能创立新品牌和突破市场已有品牌形成的壁垒。
2、产品设计壁垒对于商用健身器材的消费群体而言,产品系列与产品品类能否支撑一站式的健身器材整体解决方案是其选择品牌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家用健身器材的消费群体而言,在个体消费需求呈现个性化、多样化的市场环境下,健身器材产品是否能满足自身需求是其考量的关键因素;同时,良好的产品体验是赢得消费者长期关注的关键因素;而从健身器材生产角度而言,健身器材功能、外观以及工业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产品的生产成本和性价比。
以上均需要公司具备强大的产品设计研发能力,而产品设计能力需要企业建设专业化的产品设计团队并持续投入,亦需要丰富的生产制造经验以及销售终端对于市场需求的及时感知与反馈。
行业新进入者需要较长时间的摸索和积累才能具备上述能力。
3、产品认证壁垒由于健身器材使用特殊性,包括我国在内的大部分国家均对其生产制造执行严格的标准化及认证管理。
在出口业务中,国际知名的健身器材品牌还看中包括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培训管理体系等在内的企业管理体系是否经过权威第三方机构的认证。
产品认证及管理体系认证需要企业多个部门的协同配合,行业新进入者难以在短期内获得相关认证。
4、产品供应壁垒国内健身器材生产企业的产品供应体系应具备快速反应能力以满足国内外客户的订货需求,也应具备柔性生产能力,满足多品种、小批量、高频次的生产特点。
而一个完整高效的产品供应链不仅需要企业内部跨设计、生产、物流、仓储、销售等多个部门的协调运作,也需要整合外部原辅材料供应商、外协厂商、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等资源,同时还需有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和稳定的质量表现。
在保证产品供应链高效的同时,企业还必须在控制供应链成本和确保产品高品质之间实现平衡。
产品供应链的打造需要科学规划和实践检验配合,亦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和改进。
5、营销网络壁垒目前我国健身器材厂商主要采取区域经销的方式开展国内业务。
在一定区域内,经销商以买断方式负责产品的最终销售以及后续的安装维修服务。
产品销售业绩不仅取决于产品本身的竞争力、品牌实力以及厂商的支持力度,也取决于经销商自身的综合实力和经营能力。
在一定时期内,优秀的经销商队伍以及地理位置优越的门店资源是一定的,厂商对于经销网络的有效管控以及支持也需要时间的积累。
行业新进入者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打造一个完善的营销网络。
6、管理能力与人才壁垒企业管理能力和管理精细化水平决定了企业运营效率,进而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营效益。
管理能力体现在对材料采购、产品设计、生产销售等业务全过程的有效控制与资源的高效整合上,企业需要较长时间的摸索、试错及改进才能形成既适应企业自身特点,又符合行业发展要求的管理体系。
同时,国内健身器材行业发展较快,对品牌运营、渠道开拓、产品设计等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人才竞争日趋激烈。
行业新进入者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体系,并建设一支专业化的人才队伍。
(四)行业发展影响因素1、有利因素(1)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为健身器材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目前,我国居民参与健身运动的比例以及健身器材的普及率仍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持续开展及国民健康意识的提升,我国居民潜在的健身器材消费需求呈增长趋势。
庞大人口基数所支撑的这一潜在需求的释放则直接受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影响。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19,109 元增长到2016 年的33616元,年复合增长率9.87%;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也由2009 年的5,919 元增长到2016 年的12,363 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3.06%。
2012 年十八大报告指出,“争取到2020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则指出,“到2020 年,体育消费额占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将超过 2.5%”。
同时,国家也从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实施鼓励消费的财税金融政策等多个方面着手,引导居民释放潜在消费需求。
在以“吃”、“穿”为导向的基础性消费与以“住”、“行”导向的功能性消费逐渐得到满足后,包括健身在内的以“健康”和“娱乐”为导向的休闲娱乐性消费将充分受益于国民消费升级与收入水平稳步提升。
(2)产业政策大力支持健身器材行业发展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背景下,体育产业作为绿色朝阳产业,将在“促消费、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中发挥重要的拉动作用,得到了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
数据显示,截至2015 年12月,全部31个省(区、市)均已出台了本地区有关46 号文的实施意见;共有18 个地区已设立体育产业引导资金,15个地区已制定鼓励民间资本投资体育产业政策,10 个地区已设立省级体育产业基地。
一系列的产业政策将在供给端释放健身器材企业活力、优化市场竞争环境,也将在需求端引导培育健身器材消费,共同推动健身器材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3)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为健身器材行业发展提供新的空间互联网+、大数据、创新型材料等新技术的应用,将通过终端消费者消费需求的采集、智能化生产设备的运用、销售渠道的拓展等多个方面,给健身器材的产品设计流程、生产组织方式、产品销售体系以及品牌运作模式带来深刻变革,进而为行业发展扩展新的空间。
比如,互联网+、大数据的应用推广,将深刻改变健身器材的研发与生产,使得以消费者,甚至是单个消费者的使用需求做为健身器材产品的设计生产起点成为可能,进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而互联网+ 带来的O2O 零售模式变革将突破空间与时间对于传统单一渠道限制,为健身器材企业构建全渠道零售模式,进而促进销售创造基础条件。
(4)彩票公益金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提供了稳定的资金保障根据《彩票公益金管理办法》、《中央集中彩票公益金支持体育事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的要求,我国的彩票公益金专项用于社会福利、体育等社会公益事业。
用于体育事业的公益金中,应有70%投入包括“援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和捐赠体育健身器材”在内的群众体育事业。
数据显示,2013 年、2014 年和2015 年,中央财政当年收缴入库彩票公益金分别为4,257,837万元、5,118,453 万元和4,905,546 万元,当年投入体育事业的资金分别为230,544万元、224892万元和272690万元。
此外,各地方还会有配套的地方留成彩票公益金投入到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中。
我国彩票公益金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提供了稳定的资金保障,也为全民健身类采购业务创造了稳定的需求。
(5)成熟完整产业链保障健身器材行业发展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健身器材行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特别是在生产制造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生产制造经验与完善的生产体系。
原辅材料供应商、制造厂商、外协厂商、物流服务提供商分工明确,产业集群效应凸显。
日趋成熟的生产技术、完整的上下游配套体系和良好的产业平台,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2、不利因素(1)市场存在恶性竞争我国健身器材市场空间较大,但目前市场尚处于培育阶段,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尚未形成成熟的健身器材消费文化。
特别是在家用健身器材消费市场,消费者的价格敏感性较高。
部分小企业抓住这一特点,采取了直接抄袭仿冒、产品恶意促销打折等恶性竞争行为,在短时间内占领了一定的市场空间。
但从长期看,这些恶性竞争行为将破坏行业正常的价格体系,也不利于市场和消费者的培育。
(2)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受制于投入不足、人才缺乏以及长期从事贴牌加工业务形成的依赖,目前部分国内健身器材企业尚未能形成清晰的产品设计思路,亦缺乏持续推出自主品牌产品的能力。
同时,受制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对滞后,市场上模仿抄袭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不利于整体市场的培育和引导。
(3)知识产权保护滞后产品的功能、外观设计,品牌的形象标识是品牌健身器材企业重要的知识产权。
目前,行业内抄袭产品设计、盗用知名品牌的侵权行为仍普遍存在。
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相对滞后、侵权行为打击力度不足的情况下,企业维权行为的成本较高,亦打击了企业开展自主研发的积极性,不利于行业自主品牌及技术创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