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检验仪器分析 第八章 血液分析相关仪器
检验仪器分析 第八章 血液分析相关仪器
返回目录
二、工作原理 —— 血小板计数原理
流式细胞激光核酸荧光染色和鞘流电阻抗法
同网织红细胞 检测原理类似。
荧光染料能够 迅速通过细胞 膜,与RNA结 合后,其荧光 强度可提高 3000倍左右。
其中IPF1和IPF2区域为未成熟血小板
返回目录
二、工作原理
4. 血红蛋白含量检测
改良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
返回目录
二、工作原理 —— 白细胞计数之联合检测型
光散射与细胞化学联合检测技术
联合应用细胞化学染色(过氧化物酶染色 ) 过氧化物酶在5种白细胞中的活性存在差异
光散射与细胞化学联合检测白细胞分布图
返回目录
二、工作原理 —— 白细胞计数之联合检测型
核酸染色技术
以半导体激光作为光源,在试剂中增加了核酸荧
光染料Polymethine(聚次甲基),可以对核酸物质
DNA/RNA进行染色。
染色后白细胞着色深(未成熟粒细胞、异常细胞
荧光染色更深,成熟白细胞荧光染色浅),红细
胞不染色,血小板稍染色。
返回目录
二、工作原理 —— 白细胞计数之联合检测型
核酸染色技术白细胞分类散点图
原文地址:/html/20100604/4523.html
返回目录
二、工作原理 —— 白细胞计数之电阻抗法
血细胞与等渗的电解质溶液相比为相对的不良导体 当血细胞通过检测器微孔的孔径感受区时,在内外 电极之间恒流电路上,电阻值瞬间增大,产生一个
电压脉冲信号
产生的脉冲数量,等于通过的细胞数量;脉冲信号
幅度大小与细胞体积大小成正比
请记哦!
返回目录
二、工作原理 —— 白细胞计数之电阻抗法
返回目录
二、工作原理 —— 红细胞计数原理
有核红细胞(NRBC)检测通道
前 向 散 射 光
检测参数:NRBC 独立的有核红细胞检测通道,能对外周血有核红细胞进行定量分析 最新研究:外周血有核红细胞还可对重症监护病人的生存给予预测
返回目录
二、工作原理
3. 血小板检测原理
电阻抗法检测原理
电阻抗 激光散射法
电阻抗法血细胞计数原理示意图
返回目录
二、工作原理 —— 白细胞计数之联合检测型
多角度偏振光散射分析技术
容量、电导、光散射联合检测技术
光散射与细胞化学联合检测技术
核酸染色技术
双鞘流DHSS五分类技术
返回目录
二、工作原理 —— 白细胞计数之联合检测型
多角度偏振光散射分析技术
呈色深浅与凝血 因子活性成比例
发色底物法检测原理
使溶液呈 色
返回目录
二、 工作原理 —— 免疫分析法
利用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反应来对被检
物质进行定性或定量的测定。
包被后的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形成的复合物
体积增大,引起透射光的变化,由吸光度变化
推算出所检测物质的含量。 血凝仪使用的 是免疫比浊法
容量、电导、光散射联合检测技术 (volume conductivity light scatter, VCS)
各类白细胞在VCS三维空间中的分布特点
各类白细胞在散点图中的分布特点
原文地址:/html/20100604/4523.html
容量(V)——完整 原态细胞的体积; 电导(C)——细胞 内部结构,将大小 相近的细胞区分开 来; 光散射(S)——提 高对细胞颗粒的构 型和颗粒质量的鉴 别能力。
验应用最广泛的仪器之一,可以对一定体积全血内
血细胞的数量和质量进行自动化分析。
返回目录
一、 概述
• 手工计数时代 • 1947年,华莱士²库尔特先生发现库尔特原理 • 1953年,第一台血细胞计数仪诞生 • 20世纪60年代, 测定参数达7项
• 20世纪70年代, 全血细胞计数(CBC)
• 20世纪80年代,双通道、白细胞2~3分群、五分类
返回目录
五、检测流程
开机 参数设置 运行质控 样本装载 样本测定 结果传送 关机
检查试剂和废液桶,依次打开主机、电脑,仪 器自行启动,完成初始化和自检,开始工作 选择校准、质控、静脉血、末梢血模式等菜单 检查室内质控结果,若不在控,查找原因,重 新运行。若在控,继续样本测定 样本(EDTA抗凝血)编号、混匀、放测试位 按已设定的参数和程序,按测试键自动检测 以标准模式传送报告结果 按日保养程序,清洗保养后关机
双矩阵巨大未成熟细胞(LIC)散点图
返回目录
二、工作原理
2. 红细胞检测原理
电阻抗法检测原理
电阻抗 流式细胞激光核酸荧光染色和鞘流电阻抗法
有核红细胞检测
返回目录
二、工作原理 —— 红细胞计数原理
电阻抗法检测原理
• 检测原理同白细胞计 数相似 • 脉冲多少的累积即红 细胞数量,脉冲高度 的累积可换算成红细 胞比容 • 红细胞直方图上,在 50~125fl区域内有 一个接近正态分布的 曲线,为正常大小的 红细胞
非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 电阻抗
返回目录
三、基本结构
机械系统
电子系统 血细胞检测系统 血红蛋白测定系统 计算机和键盘控制系统等
返回目录
四、性能指标与评价
主要性能指标
–包括:测试参数 、细胞形态学分析、测试速度 、样本量
主要测试指标的示值范围 –示值范围:WBC(0~250)³109/L;RBC(0~7.7)³1012/L; HGB(0~230)g/L;PLT(0~2000)³109/L 性能评价 –包括:精密度、正确度、携带污染率、线性范围、白细胞 分类计数和可比性 –不同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的比对
返回目录
二、工作原理 —— 红细胞计数原理
光学法检测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和血小板散点图
返回目录
二、工作原理 —— 红细胞计数原理
有核红细胞计数
• 通过有核红细胞检测程序和专用通道,加入专用试 剂。 • 试剂中的荧光染料可渗透进入白细胞膜内。 • 通过检测荧光强度得到: • 白细胞核大、荧光强度高 • 有核红细胞核小、荧光强度低 • 正常红细胞无细胞核和破碎、荧光强度极低 • 根据荧光强度差和前向散射光信号测定的细胞体积。
摆动幅度衰减到50%,确定凝固终点。
返回目录
二、 工作原理 —— 磁珠法
双磁路磁珠法检测原理示意图
返回目录
二、 工作原理 —— 发色底物法
又称为生物化学方法,主要是通过测定产色
物质的吸光度变化来推算所测定物质的含量。
产色基团
人工合成多肽 待测凝血因子
人工合成多肽
+
产色基团释 放
定量分析获得 凝血因子活性
6.血细胞分析仪的维护保养及故障排除
返回目录
第一节 血细胞分析仪
学习目标
掌握血细胞分析仪的库尔特分析原理、血红 蛋白检测原理。
熟悉联合检测型血细胞分析仪器的检测原理、
网织红细胞检测原理、仪器的基本结构、仪
器性能评价和维护。
了解血细胞分析仪的分类、性能指标、常见 故障和排除。
返回目录
一、概述
血细胞分析仪(blood cell analyzer)是临床检
返回目录
一、 概述
• 1910年,Kottman发明了最早的血凝仪
• 1950年,Schnitger和Gross发明了基于电流法的 血凝仪
• 20世纪70年代,较精确的各种半自动血凝仪先后 问世,特点是:单通道、终点法的半自动血凝仪, 也称第一代产品
• 20世纪80年代末,多通道、多种分析方法与原理 的半自动血凝仪相继诞生,称之为第二代产品
前向角(0°)散射光强度—— 细胞的大小和数量; 小角度(10°)散射光强度—— 细胞内部结构和核染色质复杂性; 垂直角度(90°)偏振光散射强 度——细胞内部颗粒及分叶状况; 垂直角度(90°D)消偏振光散 射强度——将嗜酸性粒细胞从多 个核群中区分出来 。
返回目录
二、工作原理 —— 白细胞计数之联合检测型
第八章 血液分析相关仪器
Medical Laboratory instruments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血细胞分析仪
第二节 第三节
血液凝固分析仪 全自动血型分析仪
第五节
自动血沉分析仪
第一节
血细胞分析仪本节要点 Nhomakorabea1.电阻抗(库尔特)法血细胞计数原理
2.联合检测型血细胞分析仪的主要技术特点 3.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红蛋白和网织红细胞原理 4.红细胞直方图的临床应用 5.血细胞分析仪的基本结构、性能评价及结果比对
• 90年代以来,多功能、多参数、流水线
返回目录
二、工作原理
1.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检测原理
2. 红细胞检测原理
• 成熟红细胞检测
• 网织红细胞检测
• 有核红细胞检测
3. 血小板检测原理
4. 血红蛋白含量检测
返回目录
二、工作原理
1.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检测原理 电阻抗法计数原理
联合检测型检测原理
返回目录
二、工作原理 —— 白细胞计数之联合检测型
双鞘流DHSS五分类技术
流式细胞术、化学染色和电阻抗法。 设置3个通道完成对白细胞五分类和异常白细胞的测
定。
–白细胞计数通道 –双鞘流通道 –嗜碱性粒细胞通道
返回目录
二、工作原理 —— 白细胞计数之联合检测型
双鞘流图
返回目录
二、工作原理 —— 白细胞计数之联合检测型
返回目录
第二节 血液凝固分析仪
学习目标
掌握血凝仪的检测原理和基本结构
熟悉半自动、全自动血凝仪的特点,血凝仪的
性能评价以及各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
了解血凝仪的分类、临床应用、仪器的维护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