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炫耀”、“懂得”造句。

3、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感受,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情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复习旧知
1、师:这个课继续同大家一起学习课文??给予是快乐的。

(课题课前板书)
2、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有哪些?整个的故事是由哪一个事物引起的?(围绕哪一个事物展开的)
板书:保罗小男孩一辆新车
二.学习新课
1.__________给予是快乐的。

提问:不看课文,你能将这句话补充完整吗?(鼓励学生灵活答题,如“保罗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小男孩使保罗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等。


2.过渡:圣诞节前夜,保罗和一个小男孩偶然相遇。

起初,他并没有在意那个孩子,以至多次误解了他。

我们一起来快速读读课文,找找保罗错了几次?错哪儿了呢?在书上划出相关的语句。

3.讨论后,针对重点语句加以分析。

(1)抓住重点词“当然”“这样的”“也”再读句子。

引导学生体会“当然”一词中包含的肯定意味;弄懂“这样的”指送他小汽车。

(2)提问:事实是这样的吗?小男孩的希望到底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领会原句中隐含着的意思:像你哥哥那样为弟弟买一辆新车。

(3)读这部分课文中描写小男孩的句子。

小男孩吃惊地瞪大了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白白送给你的?天哪,我希望我将来也能像你哥哥那样。


(4)指导学生读出吃惊的语气。

(5)听了小男孩的话,保罗也十分吃惊。

谁会读相关的句子。

(6)想一想,保罗为什么吃惊?
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小男孩高尚的思想境界。

过渡:保罗开始觉得小男孩有点不同寻常了,于是邀他乘车兜风,不过,保罗又错了。

(1)读相关的句子,结合上下文理解新词“炫耀”。

(2)讨论:小男孩为什么要保罗将车开到家门口呢?
学生自由作答,体会小男孩是要弟弟相信,他长大后一定能得到一辆新车。

(3)小男孩说的那一番充满爱心的话真让人感动,谁会念这个段话?
指导朗读
(4)实行拓展练习:你觉得小男孩向弟弟描述的新车是怎样的?他会将怎样美好的希望种进弟弟的心里?
同桌间相互练说,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

(5)相信小男孩能实现愿望的同学请举手。

你认为那时最快乐的人是谁?为什么?
让学生在辩论中明白给予才是真正的快乐,从而概括出本文的中心。

(6)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有没有和小男孩一样的经历,无私的援助有没有给你带来快乐。

(7)小结:老师相信你们是一群充满爱心的好孩子,让我们好好地读一读小男孩说的。

三、围绕最后2节读、议、写。

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1
2、13节。

师问:从这两节里,你能提出具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吗?
引导:“为什么这个夜晚对他们三个人来说都是难忘的?”
2、四人小组讨论。

小弟弟难忘在哪里?小男孩难忘在哪里?保罗难忘在哪里?
(小弟弟也许是第一次这样欢度圣诞之夜而“难忘”;小男孩则为让弟弟得到一次意外的欢乐而“难忘”;保罗的“难忘”是因为思想上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体会到了“给予”带来的欢乐。


3、集体交流。

4、写话训练(写出自己独到的理解)
出示:学习了这篇课文,我懂得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外作业:
将同学们刚才写的一句感想收集、整理,每个同学都当评委,投票选出“十句”表达最精彩的话语,刊登在班级黑板报上。

板书设计:
给予是快乐的
一辆新车
保罗小男孩
惊讶(不是)获取(而是)给予
又错了(不是)炫耀(而是)关爱
教学反思:
整堂课基**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能把时间和空间都还给学生,思路也很清晰。

在开课时能抓住阅读提示,让学生自己寻找学习目标并针对两个目标实行教学。

讲解课文时,我首先从整体感知课文入手,先对整篇课文有个大致了解,然后围绕“这个故事中有哪些是你意想不到的事情”而展开的。

并实行了引读,在想象“这个夜晚,他们三个人在一起做了什么”这里,让学生先同桌说说再全班交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性,最后是一个拓展延伸,在学生充分阅读后,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的爱心,并产生关爱他人的愿望,从而体会给予是令人快乐的。

同时,这节课也存有着很多的问题:
首先,在导入时没有抓准切入点,过多的强调快乐,而忽略了“给予”的含义,以至于学生在后面谈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类似的经历时都只说到自己快乐的事情而没有说到给予的快乐。

有些偏离文本主题。

其次,课堂上的交流很多,没有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来体现其情感的变化,而在课文的内容方面花的时间太多,本课的语言训练重点没有体现到位。

第三、对保罗的内心感受抓得不实,学生虽然有读,但读的时间还是太少了。

而且,学生读的情感不是很到位,没有很好的体会人物的情感,比如说,小男孩的那种羡慕与惊叹没有体现出来。

老师也没有实行进一步的的知道。

最后,我思索,一节课是否称得上好或者差,不在于用了哪些先进的教学手段,也不在于搞了多少新颖的形式,而在于看它能否抓住文章的主线,抓住文章的重点来实行听说读写的训练。

实实在在的课才是最好的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