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不等式教学方法
1七年级数学不等式该如何教学
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
初中的数学内容较小学教学内容更系统和深入,涉及面更广。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
该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打下厚实的基础,以利于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
首先应
该摆正师生关系,在中国的教育当中一直强调着“师道尊严”。
教师在课堂上一般都是居
高而上,普遍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埋头“消化”教师讲的知识点。
教师掌握
着上课的节奏,这样学生显得很被动。
在初中不等式教学当中涉及很多的知识点,学生仅
仅知道一些公式而不会运用是教学的一种失败。
基础知识在教学当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不等式的解题方式多样,内容丰富,技巧性较强并且要依据题设、题的结构特点、内
在联系、选择适当的解题方法,就要熟悉解题中的推理思维,需要掌握相应的步骤、技巧
和语言特点。
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学生有夯实的基础之上的。
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的话,在解不等式题时就步履维艰。
夯实的基础来源于学生对不等式概念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而概念的形成有一个从具
体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过程。
对不等式抽象概念的教学,更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和学生对
概念的掌握程度。
数学的概念也是数学命题、数学推理的基础,学生学习不等式知识点也
是从概念的学习开始的。
所以在不等式教学探究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基础。
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归纳和整理
提高初中数学不等式教学效果,首先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精神,通过寻求
不同思维达到解题效果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去对数学不等式知识
进行探究,通过结合所学的数学知识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以帮助学生完成更深入
地数学知识探究。
同时初中数学不等式知识点的学习对学生归纳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灵活使用概念
能够帮助学生熟练地运用数学知识,对不等式这一章节知识点的掌握归纳和整理进行综合
的运用从而能够成功地解题。
例如,在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当中:解关于x的不等式2+a0时,解集是;2当-2≤a<0时,解集为空集;3当a<-2时,解集为。
当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归
纳和整理后,学生也就不会马失前“题”。
2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创设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情境
要把数学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真正的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创设促进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首先教师
要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
其次,要积极开展合作探讨,交流得出很多结论。
当学生所得的结论不够全面时,可以给学生留
下课后再思考、讨论的余地,这样就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培养他们自主动脑、力求创新的能力。
如在讲解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时,采取实例设疑导入法。
通过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就把复杂、抽象而又枯燥的问题简单化、具体化、通俗化,同时也趣味化,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合作学习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发展创造了适宜的环境和条件。
教学实践中,我们注意到:在很多情况下,正是由于问题或困难的存在才使得合作学习显得更为必要,每节新课前教师应要求学生依据导学提纲预习本节内容,要求将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录在笔记本的主要区域,课前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课堂中解决,课堂中未弄明白的问题课后解决,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小组解决,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请教老师,实现真正的“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没有问题就寻找问题,鼓励引导学生在同桌、临桌之间相互探讨,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体验问题的解决过程,更多地鼓励学生独立审题、合作探讨,把问题分析留给自己。
这种做法的出发点就是避免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当然,他们归纳基本步骤和要点遇到困难时,教师应施以援手。
构筑新型师生关系,加大感情投入
学校最重要、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教师要善待每一名学生,做他们关怀体贴、博学多才的朋友,做他们心灵智慧的双重引路人。
“亲其师而信其道”“厌其师而弃其道”,平等、尊重、倾听、感染、善待理解每一名学生,这是为师的底线和基本原则,而高素质、时代感强,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正逐渐成为学生欣赏崇拜的对象。
现在,学生正从“学会”变为“会学”,教师正从“讲”师变为“导师”,课堂中新型的师生关系正逐步形成。
总而言之,为了在课堂上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我们在课外就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学生交流,放下架子和学生真正成为朋友。
学术功底是根基,必须扎实牢靠并不断更新;教学技巧是手段,必须生动活泼、直观形象,师生互动是平台,必须师生双方融洽和谐、平等对话。
3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1.热爱学生,增加情感投入
在农村中学,很多学生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很多学生缺少关爱,特别是情感方面的.这时,作为教师,就应该拿出我们的爱心,去关心和帮助这些学生,这时学生和你亲近了,对你所教的科目也就产生了兴趣,成绩自然而然就上去了.如果你对学生不闻不问的,甚至还去打击,那么这些学生肯定就会对你抱有成见,久而久之,学习兴趣全无,成绩就会大幅度下降.
2.化枯燥为有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如果我们教师照搬课文来进行教学,那么相对来说肯定是枯燥的,无趣的,学生学起来就会感觉无味,自然就提不起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我们教师要将课本的知识尽量转化
为有趣的问题或者活动来进行教学.比如,在研究“视图”时,可引入游戏.在讲台上放一
个物体,然后将学生分为几个组,并让这几个组从不同的方位去观察它,并将自己看到的
几何图形画出来.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数学知识,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3.利用中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都是一帮15岁左右的小孩,在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好奇心是很强的,对很多
事物都会很感兴趣.所以针对这一特殊心理特征,我们教师可以大胆地创设一些使学生产
生强烈好奇心的实际问题,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解乘方的时候,可让
学生讨论:给你一张足够大的纸,对折六十次后有多高?学生讨论后,教师再告诉他们结果,这时学生会觉得非常好奇、非常惊讶因为他们想不到会有教师说的那么高,这样学生
对学习乘方就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4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设情境,引发思维
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都应具备目的性、新异性和适度的障碍性,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
求知欲,保持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兴趣是
最好的老师,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也是产生学习动机的主观原因。
从心理学上来说,兴趣可以使感官和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引起学习中高度注意,使感知清晰,想象
活跃.记忆牢固,能抑制疲劳,产生愉快情绪,能以最佳心态获取信息。
学生一旦有了用
数学解决问题的兴趣,就会积极地去实践,这对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小学生每接触一种新生事物,都有一定的好奇心,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适当
引导,就会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兴趣。
比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用校园环境情景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纷纷投入了角的认识这一知识的学习
之中,他们绘声绘色地描述了角,对角有了深刻的认识。
之后,我又把枯燥的数学习题编
成一个个故事,把学生带入快乐的情境中,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探索角的有关知识,进一步理解了角的含义,这样不但引发了学生的思维,而且还增
加了记忆能力。
注重习题教学,培养创新思维
习题,看似平常的知识,殊不知在习题中隐含着扩展数学功能的作用。
在解答习题时,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会得以形成,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也得到发展。
首先利用一题多解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创新思维能打破习惯程序而赋予开拓意识。
因此,在处理教材习题时,应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进行联想,使思维更加活跃。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圆柱表面积计算时便遇到了这样一道习题“有一个由圆柱体和长方
体组成的路灯座,长方体长12厘米、宽16厘米、高12厘米。
圆柱底面直径是12厘米、
高55厘米。
要将这个路灯座漆上白色的油漆,要漆多少平方米?上面是长方体,下面是圆柱体”在引导学生弄明白题意后,便让他们独立思考。
学生感到很难,便向我摇头示意。
这时,我便把事先准备好的长方体和圆柱体发给学生,让他们摆一摆,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们通过动手操作,找到了解题办法。
可是,这些解题方法对于中下等的学生理解起来还是困难重重。
针对这种现象,我又提示大家,能不能找到什么规律?学生们再次进行研究性学习,经过讨论,他们把这道题的解法列成了公式型,即:路灯座的表面积=长方体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底面积。
看来,一道题中蕴藏着多种解题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和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发散自己的思维,找到解题的办法,给思维插上翅膀,使学习效率倍增。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