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赤壁赋优质课教案

赤壁赋优质课教案

赤壁赋
【教学目标】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重点难点】
1、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
2、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情感,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一、导入:
孔子在《论语》中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都和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登山临水,把自己的满腔情怀寄托在山水之间,留下了很多传送千古的名篇。
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佛道和山水之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是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三、教学过程:
1、听朗诵。
2、学生齐读,正音。
朱熹曾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让我们齐读全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3、请找出表现苏轼游赤壁的心情的词?
乐——悲——乐
4、作者开始游赤壁时,景色如何?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请一生读出找到的句子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景色澄澈幽美、如梦境一般。
作者的心情是喜悦的
指导诵读:
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浩浩荡荡,凌空驾风,任意翱翔,不知要飘到什么地方;又好像离开人世而超然独立,像飞到仙境一样。陶醉其中。
女生齐读
5、苏轼的悲又从何而来?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悲?
请学生找到体现悲的句子
从歌声中来(政治失意)
从箫声中来(箫声幽怨)
从历史人物中来(人生无常)
从个人境遇中来(生命短暂)
指导朗读:读曹操的丰功伟业时,要读得短促、豪迈一些。读到对人生的感叹的时候,要稍缓一些,哀婉一点。
6、苏轼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
全班齐读第四段
追问:作者借水与月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可分为两个层次:
变与不变
取与不取
指导朗读:这里要读得洒脱一些
7、“变与不变”、“取与不取”体现了苏轼这样的人生态度?
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我和万物都是永恒的。以水和月为喻的一段议论,可以看出佛教禅宗对苏轼的影响。他认为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他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才取。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这种“物我一致”的观点说明了苏轼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
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 相爱
寂静 欢喜
9、作业:熟读并背诵课文
二、写作背景
宋神宗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时,苏轼倾向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反对新法,从而卷入了上层政治斗争的旋涡,成为统治集团内部权利更迭的受害者。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乌台”即御使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
这样议论最后又回到了“乐”上来。
小结:苏轼的悲情从哲学思辩中、从自然美景中解脱了出来,这种理性的思辩使他乐观旷达。
8、拓展:比较《见与不见》与苏轼的思想是否有共同点。
见与不见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