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大数据产品方案
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统一规划、优化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建设涵盖大气、水、土壤、噪声、辐射等要素, 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全国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信息集成共享
大气、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点位总体覆盖80%左右的区县,人口密集的区县实现全覆盖,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实 现全覆盖。提高大气环境质量预报和污染预警水平,强化污染源追踪与解析,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大气环境质量预报。 建设国家水质监测预警平台
生态环境大数据产品方案
目录
1、 行业背景 2、 生态环境大数据信息化需求 3、 解决方案 4、 商务模式
1 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 位一体”总体布局
2013年,中组部印发《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 核工作的通知》,规定各类考核考察不能仅仅把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 作为政绩评价的主要指标,要求加大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等指标的权重
地
状况”。为数据整合、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提供全面的数
据基础,为进一步做到“说清环境质量及变化趋势”“说
清潜在的环境风险”作出贡献。
3.1 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 —— 天:卫星遥感
掌握总体环境质量,覆盖地面环境监测网的盲点,监控火点等污染源情况,利用对影像数据 的二次分析,辅助分析环境污染生成机理
数据获取方式 • 合作单位获取 直接接受遥感所等科研机构的数据服务 • 官网 通过网络下载免费遥感数据资源(不推荐)
建设,积极推进环境监测体制机制改革 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的千年大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目录
1、 行业背景 2、 生态环境大数据信息化需求 3、 解决方案 4、 商务模式与工程造价参考模型
2.1 《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要求
主要目标
遥感数据
数字高程 模型
环境空间 数据
互联网公众数据
生态环境 数据采集
废气监控 废水监控
噪声监测
扬尘监控
气象监测 森林监测
空气质量监测
水质监测
视频监控
总量控制
目录
1、 行业背景
2、 生态环境大数据信息化需求
3、 解决方案
3.1、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 3.2、生态环境大数据中心 3.3、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 3.4、大数据平台展示
建立天地一体化的生态遥感监测系统,实现环境卫星组网 运行,加强无人机遥感监测和地面生态监测。构建生物多样性 观测网络
目录
1、 行业背景 2、 生态环境大数据信息化需求 3、 解决方案 4、 商务模式
3 整体架构
生态环境大数 据展示平台
生态环境 应用平台
重污染天气预 报预警平台
智能化网格 智慧水务管理平台 国土移动执法 密集监测
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 见》,对生态文明建设全面部署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2015年10月,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首度被写入国家五年规划。 2016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2017年全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要点》为大力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建立空间规划体系
推进市县“多规合一”。支持市县推进“多规合一”,统一编制市县空间规划,逐步形成一个市县一个规划、一张 蓝图
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全面推进大气和水等环境信息公开、排污单位环境信息公开、监管部门环境信息公 开,健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机制。建立环境保护网络举报平台和举报制度
2.3 《“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文件要求
提升信息化水平,提高准确性、及时性,实现信息共享。
2.2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文件要求
主要目标
到2020年,构建起由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 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治理体系、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 制度等八项制度构成的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4、 商务模式与工程造价参考模型
3.1 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
系留气球监测
系留气球监测
天 空
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
由卫星遥感、高空持续监测、地面常规监测、地面立
体监测、地面移动监测等方式相结合形成“天空地一体化
监测体系”。实现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全天时、全天候、大
范围、动态化、立体化监测,全面做到“说清污染源排放
3.1 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 —— 地:网格化密集监测
与传统的污染源在线监控不同,网格化密集监控以其相对较低的成本,较高的准确度,完整的覆盖面,有效加强了针 对VOCs排放企业和散煤燃烧面源污染的监控监管
污染传输通道布点
VOCs监测
散煤燃烧监测
在大气污染传输通道上,布置 PM2.5、PM10等多参数监测子站, 监测大气污染物的传输关系,有利 于摸清污染物的分布、组成、来源 等基本情况,研究传输通道城市之 间大气污染物的传输途径、地区间 相互影响关系等,为大气污染联防 联控提供有效支撑
到2020年,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进一步优化。 ——资源利用更加高效。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减少,大气环境质量、重点流域和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得到改 善,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0%以上,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环 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56%,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50%以上可治 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生物多样性丧失速度得到基本控制,全国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 ——生态文明重大制度基本确立。基本形成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自然资 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补偿、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等关键制度建设取得决定性成果。
森林管理
监察执法 应急管理 公众发布专题
生态环境 大数据中心
数据采集
污染源 数据
数据处理
环境数 据服务
环境数 据管理
环境质量 数据
应急管理 数据
生态环境 数据
环境元 数据库
区域生态管理管理业务数据
模字化 线图
物联网监测数据
数字正 射影像
空间数 据管理
环境空间数 据共享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