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及其治理措施
种规模岩溶、洞穴、溶蚀现象等相遇,对隧道施工影响较大。
针对上述问题,在本文中对岩溶的形成机理,处置方法进行了描述。
关键词:隧道岩溶治理方法
1.岩溶及其形态特征
在可溶性岩石地区,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岩进行化学侵蚀作用、机械侵蚀作用以及与之伴生的迁移、堆积作用,总称为溶岩作用。
在岩溶作用地区所产生的特殊地质、地貌和水文特征,称之为岩溶现象。
岩溶是碳酸盐类岩石与水作用的结果,只有碳酸盐类岩石分布的地区,才有岩溶。
我国碳酸盐类岩石分布面积很广,出露地表的约有12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面积的1/8,埋藏地下的更为广泛,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其中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出露面积最大,约12万平方公里,占自治区面积的60%左右。
除此在湖南、湖北西部以及广东的西部和北部岩溶也很发育。
华北地区岩溶主要分布在山西和河北的太行山、太岳山、吕梁山和燕山一带,其中尤以山西境内比较发育。
岩溶与工程建设的关系很密切。
在岩溶地区修建隧道,一旦揭穿高压岩溶管道水时,就会造成大量突水,有事夹有泥沙喷射,给施工带来严重困难,甚至淹没坑道,造成机毁人亡的事故。
在地下洞室施工中遇到巨大溶洞时,洞中高填方或桥跨施工困难,造价昂贵,有时不得不另辟新道,因而延误工期。
在岩溶地区修筑公路时,由于地下岩溶水的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