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名校模拟试题(72)南京金陵中学期中考试高考模拟2009-12-12 2002南京金陵中学高三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词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处(chù)理莅(lì)临军饷(xiǎng)称(châng)心如意B.殉(xùn)职吞噬(shì)揣(chuǎi)摩不落窠(kē)臼C.嫉(jí)妒纤(qiàn)夫分泌(bì)大腹便便(bián)D.铜臭(chîu)猿猱(náo)拓(tà)本得(dã)过且过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一个烟头引起了大火,这栋被烧毁的大楼让人叹为观止,唏嘘不已。
B.老李已年近六十,年富力强,干起活来不亚于年轻人。
C.他最近出版了一本文不加点、几乎没有注释的旧体诗集子,这样的书,读起来确实累人。
D.恐怖分子滥杀无辜,罪不容诛,全世界一切正义的力量是决不会向他们妥协的。
3.“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是当前网上热议的话题。
有网民赞成取消文理分科,也有网民表示此举有待商催。
阅读下面的材料,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双方持有不同观点的依据。
(不超过20个字)(4分)“现在的学生,知识面都比较窄,有些基本知识都不清楚。
其实,学理科的同样需要文史地知识,而学文科的同样也需要理化知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的知识也越来越多,譬如作为一个理科生,首先要对本国的人文历史有个比较清楚了解。
对于国外的情况同样也得知晓。
否则,不要说到国外去寸步难行,就是在国内同样也会四顾茫然”。
网友“晓凌”在新华网发展论坛的帖文得到不少网友的支持。
有网友跟帖说:“从国家的长远建设和人才培养来看,取消文理分科非常必要。
” 网友“祝福中国2009”也直言,高中教育应该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分文理科会造成学生综合素质降低,要么人文知识少,要么科学常识难以具备,对将来在工作中创新,生活上处理问题的能力会相对降低,对国民整体素质将会有影响。
网友“林海松涛”在新华网发展论坛留言说,文理分科好,既尊重了学生的选择又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高中教育不可把能学生都培养成文武兼修的全才,而现代社会的发展是科学学科分科越来越细,社会越来越需要专门人才。
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不在高中这三年,而在个人的今后社会实践。
网友“jonie”也也认为,取消文理分科会突然地增加学生的负担,高中就是要为大学所做准备,应该着重于某方面,普及教育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是九年义务教育的事!教育改革不应着手与取消文理分科!应注重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认知,对学习的兴趣。
(1)取消文理分科:(2)保留文理分科:4.阅读示例中描写十二生消“鸡”的文字。
请你从其他生消中任选一种,加以仿写。
要求:采用拟人手法:所写内容具有哲理意味;不得超过40字。
(5分)示例:鸡:冲破母爱的壳,迎来希望的曙光;没有劳动成果的,往往叫得更响亮。
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
方山子传 [宋]苏轼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屋①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时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
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佯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倘②见之?[注]屋:古代帽子顶部高起的部分。
②倘:倘或。
5.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闾里之侠皆宗之宗:推崇B.余既耸然异之:耸然:惊奇的样子C.方山完之遗像:遗像:遗留下来的样式D.欲以此驰骋当世:驰骋:纵马奔跑6.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①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②言有穷而情不可终B.①欲以此驰骋当世②无辞以白其大人C.①晚乃遁于光、黄间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D.①环堵萧然②予亦悄然而悲7.下列各项对文章分析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方山子年少时具有豪侠之气,终因驰骋当世之志未酬,晚年隐居山野,自得其乐。
B.有意识地对比方山子少壮时和晚年两个不同时期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方山子对苏轼被贬的遭际并不以为怪,他的妻子奴婢也以苏轼能来家中做客感到得意。
D.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其“不遇”,从中也寄寓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8.翻译此文中划线句子(10分)(1)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2)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3)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三、古诗鉴赏(10分)9.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送严士元①刘长卿春风倚棹阖闾需,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春袍②今已误儒生。
注:①严士元是吴(今江苏苏州人)人,曾官员外郎。
两人在苏州偶然重遇,而一晤之后,严士元又要到湖南去,所以刘长卿写诗赠别。
②“青袍”:唐代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这些低级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四、名句名篇默写。
(8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的部分。
(1)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愁空山。
(2),似曾相识燕归来。
(3)弦弦掩抑声声思,。
(4)渔舟唱晚,。
(5)我劝天公重抖擞,。
(6)无丝竹之乱耳,。
(7)泪眼问花花不语,。
(8)身无彩凤双飞翼,。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3分)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完成11—14题。
木笛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招收一名木笛手。
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
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
“木笛。
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
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
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
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
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
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
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
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然后是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把它递到朱丹手中。
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
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
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对不起,能换组曲子吗?”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
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你不应该忘记今天是你的什么考试吗?”朱丹答:“没有忘记。
可是——请原谅——”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
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没有目的,也无需目的,朱丹披着雪花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那里,竟然有一支孩子方阵。
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显然是自发聚集起来的。
他们的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片幼松林。
坚忍是童稚的坚忍,缄默是天真的缄默。
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红宝石般的泪。
顷刻之间,雪大了,一团一团,纷纷扬扬的飘洒下来。
仁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
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
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
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
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
”朱丹问:“为什么?”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
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选文有改动)11.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12.请从手法,情感等角度对文中划线句进行赏析。
(6分)13.文章以木笛为题,有何作用?(5分)14.有人认为文中大师的所作所为显得十分做作,且不合情理,你觉得呢?(6分)五、现代文阅读:议论类文本。
(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走出书斋的阅读凸凹依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我感到,生活本身比书籍的世界要丰富多了,如果读书幽闭了我的内心,真的不如没有书。
个体生命的局限性,是人们选择阅读的原动力。
人的心灵,是开在路口的客栈,谁愿进来谁进来。
这种对事物的多样性追求,才使生命绚烂激越起来。
所以,读书应该使心灵达到更开阔、更开朗的境界,营造一种无限的容量,即保持一种能随时接受新事物的敏感。
而这种敏感却在有些读书人那里悄然丢失了。
何以至此盖因在长期的读书生活中,过于眷恋一种思想,导致思维方式的固化。
把书籍伦理当成了现实的生活伦理。
私塾的书斋环境,培植了阅读者的生活惯性和生命惰性。
读书的功利性追求,使读书人根本地忽视了阅读过程中应享有的乐趣。
于是,在这暗淡的读书生活面前,根本的选择,就是抛掉书本,到远离书斋的旷野,去倾听风声。
纪德在《地粮》一书中说:“抛掉我的书吧,不要在这书中寻求满足;也不要以为别人能帮你找到——这种念头正是你的奇耻大辱:假如我为你找到食品,你会反而不饿了;假如我为你铺好床铺,你会反而不困了……抛掉我这本书吧,须知对待生活有千姿百态,这只是其中的一种。
去寻找你独特的生活方式吧,别人能做得跟你同样好的事情,你就不必去做;别人能写得跟你同样好的文章,你就不必去写。
凡是你感到自身独具、别处皆无的东西,才值得你眷恋。
要急切而又耐心地塑造你自己,把自己塑造成无法替代的人。
”这里的含义是深刻的,因为,选择就意味着放弃。
对一种思想的眷恋,就意味着对其他的一切的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