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造性思维及创新技法

创造性思维及创新技法


从产生的时间上来说可分为首创和非首创。
如我国的蘑菇云产生虽然晚于美国和前苏联研制成功,但
对于我国来说仍是首创,也具有很高的价值。 从创造的成果价值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是对于全人类来说产生了社会价值。广义的是对于 创造者个人来说是新颖的,而对于更大的范围来说并非是新
颖的。狭义的如袁隆平的水稻杂交技术,广义的如个人的小
5、活跃的灵感和新颖的表达

头南足北。其右由蚌壳摆
塑一龙,其左由蚌壳摆塑
一虎,。此图案与古天文 学四象中东宫苍龙、西宫 白虎相符。位居北方的蚌 塑三角形表示的斗魁指天,
横置东侧的两根胫骨表示
斗柄指地,是北斗图案。

§2-3
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
1、抽象思维
又称为抽象逻辑思维或逻辑思维。是认识过程中用反映事物 共同属性和本质属性的概念作为基本思维形式,在概念的基 础上进行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一种思维方式。 其主要特点是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基本方法协调
力因素密切相关,是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和谐统一。

二、思维
从辩证法的角度来说,思维就是物质运动的形式和理性认识
阶段的反映活动。 心理学的解释为具有意识的人脑对于客观现实的本质属性和 内部规律性的自觉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信息学的解释是发生在人脑的信息交换。
生物学的解释是机体通过智慧和理性对环境做出的一种适应。
创造性思维及创造技法


§2-1
创 造
创造与思维
据“辞源”的解释,有戕伤、疮、始、造、惩等意思, 有作为、建设、始、建筑、制备、虚构、成就等意思。
一、什么是创造?
其主要倾向于破坏、开始。
创造一词则有破坏和建设相统一的新含义。从语言学上来
说是在破坏和突破旧事物的前提下,重新构建并产生新事物
的一种活动。
式逻辑、归纳逻辑、数理逻辑、辩证逻辑等。

思维活动的形式
与思维的三要素相联系,思维活动的形式也离不开三要素。
思维原料(形象)起主要作用的思维活动称为形象思维。形象 思维的主体是图形、音响、模型。 思维工具(逻辑) 起主要作用的思维活动称为逻辑思维。逻辑 思维是对于客观事物抽象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如形式

发散性思维可以突破思维定势 和功能固着的局限,重新组合 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出许多新 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是一种开 放性的、没有固定模式、方向 和范围约束的。 在设计构思过程中,发散得越 广、越多,设计方案出现得也 就越多。且它没有一个固定的 模式,也有助于脱离脑中已有 的逻辑框架而产生有新意的想 法。
运用,从而揭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联系。从具体到抽象,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运用抽象思维方法。
分析是指用思维把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属性、方面等,分别
加以考察,从而便于形成各个概念或便于确定概念间的关系
的方法。
综合是指思维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属性、方面结合成整体,形
成原来的整体事物的概念或确定这些各个部分的概念的关系
设法调动人们的联想、幻想、想象和灵感、直觉等潜意识活
动,突破现有模式,产生新颖性思维结果的思维。但也不能 将其等同于直觉、灵感和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也离不开 逻辑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1、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发现问题敏锐、准确、深刻。爱因
斯坦曾说过:“在创造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其实比 解决问题更难、更重要”。 2、探索过程的发散性。善于从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去 思考问题,是创造性思维发散性品质的一个表现。能进行多
逻辑(概念反映世界)、辩证逻辑(事物的普遍联系)、数
理逻辑(数学手段,概念抽象为符号)等。 思维主体(大脑及其中某些意识) 起主要作用的思维活动称为
灵感思维。
根据解剖可知,人脑的左、右半叶的大小和重量都是不对称
的;各有不同的思维功能,根据对人脑的试验,人们发现:
大脑左半球逻辑抽象思维能力较强,是说话的脑。大脑右半 球长于形象思维、感觉能力强,是图像的脑。其功能分为两 大类。 左半脑的功能 右半脑的功能 逻辑、分析、计算、记忆、言语、阅读 想象,直觉、情感、艺术、音乐、圆形
松、或是受其它事物的触发而在头脑中突然闪现问题的解决
方法,这种现象就称为灵感,在心理学上称为“顿悟”。
灵感的产生具有不确定性,是不受人的控制的,不是招之即
来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灵感的产生没有一定的规律,一般认为灵感 是在显意识的有意追求下,即创造者基于一定的知识的积累, 对于一个问题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执著的探索,再经潜意识 的孕育,这是一个张驰的过程,经过长期的精神的紧张,再床、桌子、竹席、箩筐、鱼篓、竹扇、大棚 玩具:竹蜻蜓、蚂蚱 厨房用品:竹筷、勺、碗、牙签 医疗用品:担架、竹炭 建筑:桥梁、篱笆、竹屋、楼梯、竹地板 食品:竹笋、竹叶、竹筒饭 造纸 交通运输:轿子、竹筏、水车 军事:竹箭、爆竹 体育:竹竿、旗竿 艺术:根雕、工艺品 服装:竹纤维 乐器:竹笛、笙、葫芦丝 文化用品:笔筒、毛笔
有偶然的无意得之。
(3)循常思路的基础之上反常得之。 在长期追求一个问题而得不到解决方法时,从相反的方向(逆向思 维法)进行考虑往往会产生解决的方法。
(4)良好的精神状态下怡然得之。
灵感的产生离不开显意识长期的追求,但一味地紧张则不利
于灵感的产生。张驰有度,在一段时间的紧张思考后应该放 松一下心情,让思维处于潜意识的孕育状态。这时创造者进 行散步、沐浴、听音乐、闲谈、休息等都有助于产生灵感。 日本一家研究所统计821名发明家后发现,有52%的人曾在


发散思维模式图

发散思维的层次
发散性思维从低到高有三个层次,即流畅性、变更性和独特
性。 流畅性即思维流畅,在短时间内能想到的设想、想法。它以 发散的“个数”为指标,也就是单位时间内发散的数量越多, 流畅性越好。它体现出了发散思维在数量和速度方面的要求。

变更性指的是发散思维的思路能迅速转换,不局限于一个方
大脑皮层 额叶区 语言、智慧 顶叶区 枕叶区 视觉 颞叶区 听觉
感觉、运动
中央前回:运动区 中央后回:感觉区

§2-2
创造性思维
目前对于创造性思维还没有一个确定的定义,不同的人从不 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定义。
创造性思维是指人类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认 识的能动作用,突破固有的逻辑通道,不断以新颖方式和多 维角度的思维转化来寻求获得新成果的思维活动。 思维过程条件改变说,技术创新来源于将原有知识,通过 条件的改变形成新知识。凡在原有知识基础上,通过知识中 条件的改变,形成新知识的过程的思维就是创造性思维。
思维包括两个过程,一个是认识的过程----思考;一个是认
识----思想。所以想、算、思都属于思维。

思维的三个基本要素,即思维原料、思维主体、思维工具。
思维原料:由自然界提供,是被感知的客观世界,是现实的
思维原料。客观世界在未被感知时,是作为自在之物在客观 上存在着的,不能作为思维原料,对思维来说它是不存在的, 只能是可能的思维原料。 思维主体:人脑及存在于其中的意识。人脑是意识的载体, 思维是人脑的意识作用。 思维工具:就是逻辑。认识的反映形式,即关于思维形式和 思维规律的学说。目前为止,人类创造的基本思维工具有形
元思考、逆向求解、跳出传统结论,打破旧框框,提出新办
法。
3、解决问题的新颖性。不依赖别人的思想和原则,不寻求
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而是创造性地尝试前人未用过的独
特、新奇思维路径和方法,获得研究现实的新途径、新事实 和规律,提出新的解释和新的结论。 4、合理而有特色的知识结构。合理而有特色的知识结构可 以在效地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散,促进学科间知识的迁移。
枕头上产生过灵感,45%在乘车时产生灵感,46%的人在步
行中产生过灵感,而在工作中只有21%产生过灵感。 (5)在优美的环境中欣然得之。

3、发散思维(D.P) (Divergent production)
又叫辐射思维,扩散思维、分散思维、开放思维、求异思维
等。是指在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不受现有知识和传统观 念的局限和束缚,沿不同方向、多角度、多层次、四面八方 地展开,以寻求尽可能多答案的思维方法。由此往往能产生 新的设想、新的创见。它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主要形式。
灵感 潜 意 识类
内 部 积淀 意 识 型
创 造 性梦 幻
潜 逻 辑( 生 理 结构 ) 无 意 识遐 想 类
外部因素触发的灵感
在阅读或交谈中偶然得到某种 如达尔文读马尔萨斯的《人口论》 思想点化 思想启示和点化 中繁殖过剩引起生存竞争,闪现
生物进化适者生存理论。
在长期苦思过程中,某种事物、如阿基米德在洗澡时,看到人坐 原型启示 现象、状态引发灵感,称之为 下去水溢出来的现象而找到了检
怎样产生灵感:
(1)在长期的知识积累之下,偶然得之。 长期的知识积累是量变到质变的基础,且多系列的知识结构优于单 一系列,尤其是当在明确目标之下的知识的积累又优于盲目的积累。 (2)有意追求无意得之。
任何灵感都是针对某一个问题或是某一方面,进行长期充分而艰苦
的思考,并在此基础之上在诱因的作用下而产生的灵感。所以灵感 的产生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没有长期的有意的追求,也就没
原型。
测王冠的方法
在艺术创作中,某种生动、鲜 如可口可乐瓶子优美、新颖、别 形象体现 情境感发 明、有新意的形象引发灵感。 致的造型缘于作者女友穿的一件
下口收紧的紧身裙;
触发媒介是某种气氛、情境。 如贝多芬月光小夜曲的诞生。 触景生情。

由内部沉淀引发的灵感
潜意识类 潜知的闪现:沉积在大脑意识下的潜存知识,平时不用时似乎已经不存在 了,而在紧急情况下,会突然涌现于头脑中的情况。 潜能的激发:大脑中未发挥的潜能,在危急情况下被激发。即急中生智。 在1915年巴拿马的万国博览会上,中国的茅台酒由于包装简陋而被冷落。 参展者在这紧急关头,急中生智,将瓶子摔在地上,扑鼻的酒香才使茅 台名扬四海。 潜逻辑:常见于文学创作中,作家似醒非醒,身不由己地跟着自己创造的 人物形象走,从而得到意想不到的灵感。巴尔扎克在写到高老头之死时 大哭不止,人们问他之后,才知道他沉浸于自已的人物中不能自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