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地理总复习专题练习 专题4 地表形态的塑造

高考地理总复习专题练习 专题4 地表形态的塑造

专题4地表形态的塑造命题角度1外力作用与地貌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2019全国Ⅰ·6~8)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

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

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

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

据此完成第1~3题。

1.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A.T0B.T1C.T2D.T32.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A.T3形成时期B.T2形成时期C.T1形成时期D.T0形成时期3.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A.持续下降B.持续抬升C.间歇性下降D.间歇性抬升答案1.A 2.A 3.D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了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第1题,由材料“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可知,平坦面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

由材料“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可知,A项正确。

第2题,流水搬运能力与其流量和流速呈正相关,流速最大时,搬运能力最强,沉积物颗粒粒径最大,图中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因此A项正确。

第3题,地壳抬升使得该河段(上游河段)河流下蚀作用增强,形成阶地。

四个平坦面呈阶梯状分布而不是连续状态,说明地壳的抬升是间歇性的。

地壳稳定期沉积作用强,形成砾石沉积层,地壳抬升期,河流下切形成阶地。

故选D项。

(2019全国Ⅱ·9~11)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

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

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

据此完成第4~6题。

4.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A.坡度和缓B.岩石裸露C.河流、沟谷众多D.降水集中5.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①降水较少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③河流较长④风化物粒径较小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6.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A.海拔较高B.土层浅薄C.光照不足D.水源缺乏答案4.C 5.B 6.B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河流堆积地貌。

第4题,由于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

河流、沟谷越多,则形成的洪积扇越多,结合图中贺兰山东麓洪积扇处的河流、沟谷可知选C项。

第5题,洪积扇堆积物中颗粒的大小主要受河流搬运能力的影响,图中显示,甲地洪积扇所在河流的上游为低山,相对高度较小,河流落差小,流速较缓,加上河流较长,故洪积扇堆积物中的砾石较小,故选B项。

第6题,图中显示,贺兰山东南部地区山地落差大,河流短促,搬运能力强,故洪积扇中堆积物以砾石为主,而堆积物中数量较少、颗粒较小的沉积物主要分布在远离山口的冲积扇边缘,形成的土层浅薄。

故选B项。

(2019全国Ⅰ·7~9)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

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

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

据此完成第7~9题。

7.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A.向陆地方向推进B.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稳定D.反复进退8.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

由此()A.形成新的贝壳堤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D.迫使河流改道9.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

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答案7.C8.B9.D解析第7题,解题思路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是本题问的是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第二层是贝壳堤形成于海岸带;第三层是贝壳堤的形成必须要有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的堆积;第四层是在该海岸带有大量贝类生物的生长及其死亡堆积需要有充足的时间保障,也就是该海岸带要有较长时间的位置稳定,而不是位置的变化,位置的频繁变化会导致死亡的贝类堆积分散而不是集中。

第8题,贝壳堤外的泥沙堆积,会使海底升高,导致海岸线向海洋方向推进,也就是会使海岸线距贝壳堤越来越远。

A、D两项很容易排除;由题干可知,流动的海水把泥沙从河流入海口处搬运到了他处堆积,不利于河口三角洲的形成,可排除C 项。

第9题,由题意可知:①河流携带泥沙在入海口处的堆积是导致本海域本时间段内海岸线变化的主要外力作用;②入海口处海岸线变化最显著;③海岸线不断向海洋方向推进,且南北方向位置有显著变化;④以上说明泥沙沉积量大且入海口有南、北方向的多次变动。

新题演练提能·刷高分(2019广东汕头期末)某旅客于2019年8月14日,在河西走廊最西端的国家某地质公园进行考察,该公园属于古罗布泊的一部分。

公园中的特殊地貌,东西长约15千米,南北宽约2千米,土质坚硬,呈浅红色,与黑色的戈壁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下图为该游客拍摄该地貌的局部景观照片。

据此完成第1~2题。

1.图中特殊地貌主要形成于()A.风化作用B.风力侵蚀作用C.流水侵蚀作用D.断裂抬升作用2.图中特殊地貌的物质组成主要来源于()A.风力堆积作用B.固结成岩作用C.流水沉积作用D.冰川堆积作用2.C1题,图中特殊地貌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主要形成于风力侵蚀作用,B项对。

风化作用不是地貌形成的主要作用,A项错。

干旱、半干旱区流水侵蚀作用较少,C项错。

图示不能体现断裂抬升作用,D项错。

第2题,图中特殊地貌的岩层层次清晰,土质坚硬,物质组成主要来源于流水沉积作用,C项对。

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岩层土质疏松,A项错。

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岩石,不是地貌的物质组成来源,B项错。

冰川堆积作用物质没有分选性,无层次,D项错。

(2019湖北孝感期末)伯利兹蓝洞位于中美洲洪都拉斯首都东面60里海面上,直径为305米。

洞内水深137.9米。

据科考推测伯利兹蓝洞是冰河时代末期形成的一个石灰石坑洞。

读图,完成第3~4题。

3.关于伯利兹蓝洞说法正确的是()A.伯利兹蓝洞内没有任何生物B.伯利兹蓝洞内有钟乳石或石笋C.伯利兹蓝洞内岩石是变质岩D.巴西暖流从伯利兹蓝洞上面经过4.关于伯利兹蓝洞形成说法正确的是()A.伯利兹蓝洞形成与渭河平原形成相似B.伯利兹蓝洞形成先是冰川侵蚀,后是海面上升C.伯利兹蓝洞形成先是流水溶蚀,后是海面上升D.伯利兹蓝洞形成过程伴随气候的变化是先暖后冷4.C3题,由材料可知,伯利兹蓝洞是石灰石坑洞,为喀斯特地貌,故洞内有钟乳石或石笋;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气候条件是温暖湿润,温暖湿润的条件适合生物生存,洞内应该有生物。

第4题,伯利兹蓝洞的形成是流水溶蚀作用,渭河平原成因是断裂下陷,成因不同;伯利兹蓝洞位于低纬度地区,没有冰川作用,先是流水溶蚀,后是海面上升形成的;由材料可知,伯利兹蓝洞形成过程伴随气候的变化是先冷后暖。

(2019山东泰安第一次质检)风沙运动是造成流动沙丘土壤风蚀量在不同坡向上差异的原因。

下图是某年6月份雅鲁藏布江山南宽谷流动沙丘不同坡向的土壤风蚀状况统计图。

沙丘呈南北走向,与河谷主导风向垂直,风向变化是流动沙丘由风蚀作用向风积作用变化的主要原因,风蚀记为负值,风积记为正值。

读图,完成第5~6题。

5.图示沙丘风蚀、风积的变化说明()A.沙丘顶的高度不断升高B.6月11日沙丘东坡是迎风坡C.6月26日沙丘西坡是迎风坡D.6月21—26日风向发生变化6.6月5—21日,该地沙丘的移动趋势是()A.向东B.向西C.向南D.向北6.A5题,风蚀记为负值,风积记为正值。

根据图例,图示6月份沙丘顶被侵蚀,高度不断降低。

迎风坡侵蚀,背风坡堆积。

6月26日西坡堆积,是背风坡。

6月11日东坡堆积,是背风坡。

6月下旬风向发生变化,由东坡堆积改为东坡侵蚀。

第6题,6月5—21日,该地沙丘的东坡是正值,风积为主,是背风坡,说明移动趋势是向东。

(2019山东淄博一模)某平原分布有深厚的沉积岩层,且基岩裸露。

图1示意该区域地表岩层分布,图2示意三种岩石样本。

据研究,河流的搬运能力与其流速、流量有关。

据此完成第7~8题。

图1图27.该区域砾岩沉积期间到页岩沉积期间最可能发生的是()①河流落差增大②河流落差减小③河流流量增大④河流流量减小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8.该平原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类型分别是()A.背斜沉积平原B.向斜沉积平原C.背斜剥蚀平原D.向斜剥蚀平原8.C7题,砾岩、砂岩、页岩属于沉积岩,河流的流量越大,流速越快,沉积物的颗粒越大。

砾岩的组成颗粒较大,说明当时流量较大,河流落差大,流速较快;页岩的组成颗粒较小,说明当时流量较小,河流落差减小,流速较缓,沉积颗粒较小。

第8题,读图分析可知,该处表层岩层中间老,两侧新,属于背斜构造。

由岩层裸露可知,该地受外力侵蚀,岩层缺失,从而形成剥蚀平原。

(2019四川南充一模)河流像蛇一样弯弯曲曲地流淌,是一种河流造就的地貌景观,地理学者把它称作曲流地貌或蛇曲地貌,一般形成于草原、湿地等平坦地区。

下图为青藏高原上青海玉树直门达村附近的通天河,该河穿行于山脉之间,仿佛嵌入岩石深处,如游龙一般蜿蜒曲折,被称为“嵌入式蛇曲”,展现另类的立体蛇曲之美。

据此完成第9~10题。

9.图中通天河蛇曲具有另类之美的原因是()A.侧蚀作用强烈,更加弯曲B.位于青藏高原,落差更大,立体感强C.流量大,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D.地壳断裂下陷,峡谷幽长,更加柔美10.据材料推测“立体蛇曲”的形成过程()①冰川侵蚀②地壳隆起③侧蚀④断裂下陷⑤下切侵蚀A.②④⑤B.②③⑤C.③④⑤D.③②⑤10.D9题,图中通天河蛇曲具有另类之美的原因是位于青藏高原,该河穿行于山脉之间,仿佛嵌入岩石深处,落差更大,立体感强。

第10题,根据材料,蛇曲地貌一般形成于草原、湿地等平坦地区。

推测“立体蛇曲”的形成过程先是在地形平坦时期,受③侧蚀作用,发育成蛇曲,后来发生②地壳隆起,地势落差大,河流⑤下切侵蚀增强,形成嵌入式蛇曲。

因此顺序是③②⑤。

(2019四川凉山一诊)新几内亚岛位于赤道和12°S之间,德雷沃河是新几内亚岛上一条较大的山区河流,河流中游以阶地地貌为主。

阶地形成过程中,该区域没有发生大的地质构造变动,流域上游有沙金矿分布。

读德雷沃河中游不同时期的河流及其流向图(从老到新依次是1-2-3-4)和河流阶地剖面图(P-M)。

据此完成第11~12题。

11.河床南移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侧蚀B.下蚀C.流水搬运D.凸岸堆积12.图示地区偶见土著人淘金,最容易找到沙金的地点是()A.基岩深处B.河流左岸C.河流右岸D.河流底部12.C11题,根据材料可知,该地位于南半球,受向左的地转偏向力影响,左岸侵蚀,右岸沉积,左岸是南岸,故河床南移的主要地质作用是侧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