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岳的形成何伟民吴江市中学[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的内容。
本课以山岳为典型案例,说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了解山岳地貌的变化及其原因,对于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对于指导人类生产活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御地质灾害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课内容在第四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整个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3)了解火山的形成过程,掌握火山的组成;(4)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2.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和演示褶皱、断层构造,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形成原因,分析区域交通运输方式与线路分布的区位因素,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认识到地壳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寻的、是可以被认识的;(2)懂得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基本观念,并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了解火山的形成过程;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和影响交通运输线路的区位因素。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分析交通线路选线的主要区位因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视频显示)世界上的著名山脉、我国的名山等)师:这些山脉是怎样形成的?它们形成的原因是否一样?本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
板书课题:第二节山岳的形成师:山岳又称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骨架。
山岳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操作演示褶皱与断层的形成过程(利用自制的简易教具——塑料、竹片等演示,还可随手利用书本、纸张等演示)。
师:岩层受到什么力的作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岩层受到挤压力的作用,发生了弯曲变形。
师:褶皱的基本形态表现为哪两种?可形成何种地貌? 生(读图思考后):表现为背斜与向斜。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1.褶皱山(1)概念:岩层弯曲变形(连续性变形)(教师用粉笔绘出背斜和向斜的形态图,并标出受力方向)(2)形态:背斜和向斜师:从外部形态上看,背斜和向斜有何不同?生:背斜的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常成为山岭;向斜的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师:在地貌上,山岭是否一定是背斜,山谷或盆地是否一定是向斜吗? 展示图片:师:有时恰恰相反,背斜由山岭变成了谷地,而向斜由谷地变成了山岭。
这是怎么回事呢?(视频演示:倒置地形的形成过程)生: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岩性较疏松,裸露地表部分容易被外力侵独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性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师:这充分说明,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分析时我们既要看到它的一般性,也要注意到它的特殊性。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种现象叫地形倒置,在山区、矿山等地带可以看到。
我们不能简单地从形态上来判断背斜或向斜。
背斜顶部被侵蚀后,下面的岩层就会裸露出来,所以从岩层的新老关系看,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无论岩层怎样变形,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背斜或向斜,都是可靠的。
(3)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与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4)背斜与向斜的比较 (视频显示)背斜向斜比较表向斜背斜师: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褶皱山。
褶皱山的规模有大有小。
大规模的褶皱山系可绵延数千千米,如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以及横贯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等;小规模的褶皱山只有几十米。
书页纸张很柔软,受力时很容易发生弯曲变形——褶皱;但岩层可塑性差,如果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层会发生什么现象?生:会发生断裂。
师:是的。
岩层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2.断层山──岩层的变形、变位(不连续的变形)(注意与褶皱比较) (教师用粉笔绘出断层示意图)(视频演示)断层的形成——岩块的上升、下降及形成的主要地貌师:从断层两侧岩块的相对移动方向(可能一侧上升或一侧下沉)可看出,相对上升的一侧岩块在地貌上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如我国的东岳泰山、西岳华山、江西庐山等名山都属于上升的岩块;相对下沉的另一侧岩块,则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陕西南部的渭河平原、山西中部的汾河谷地。
断层在山区是经常可以看到的,常常表现为悬崖、陡壁、峡谷等。
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由断层发育而形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断块山地,简称断块山。
断块山是一种分布十断层构造分广泛的地貌形态,它的规模大小不等,大的断块山可延伸数千米,如我国的华山(图4.12)等;小的只有几十米。
师(归纳总结):断层的成因及形成的主要地形(视频演示)师:除了以上所说的褶皱山和断层山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类型的山脉呢?试举一例说明。
生:有,如富士山属于火山。
师:那么,火山是如何形成的呢?3.火山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1页并思考(分组讨论):(1)玄武岩高原和火山有什么联系与区别?(2)火山由哪几部分构成?(3)火山的规模是否相同?生:(1)联系:玄武岩高原和火山都是由于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有时候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而形成的。
区别:玄武岩高原是岩浆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比较宽广,如哥伦比亚高原。
而火山是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如我国长白山的主峰。
(2)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
(3)火山的规模大小不一,大火山的相对高度可达4000~5000米,火山口直径为数百米;小火山的相对高度不及100米。
(教师板书相应内容,并对火山的构造作具体讲解。
视频演示火山构造形成动画)师:火山口是地下岩浆上涌喷出地表的出口。
没被破坏的火山口是一个中央低凹的封闭洼地,有时候会积水形成湖泊,如我国的长白山天池。
被破坏后的火山口呈半封闭状态。
火山锥是由火山碎屑物质和喷涌出来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锥形体。
它一般由多次火山喷发后形成,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
师: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已基本了解了山岳的各种类型及其形成原因,那么山岳对人类有什么影响呢?二、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2页并思考(分组讨论):(1)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2)一般情况下,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什么方式为主,为什么?(3)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路的选取原则?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应注意什么问题?生:(1)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响较大。
(2)一般情况下,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公路为主,而后才是铁路。
因为在山岳地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不仅成本高,难度也比较大。
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在山岳地区,人们通常优先建造成本较低、难度较小的公路,其次才是铁路。
(3)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往往需要迂回前进。
巩固练习:1.读图思考:(1)一东西向地下隧道应选择a处还是b处开凿?(从工程安全性、稳定性及地下水运动等方面考虑)生(分组讨论后):选择a处开凿,因为岩层向上隆起符合力学原理不易塌陷,同时不易积存地下水。
(2)在c处计划修建一座水库,请分析其可行性。
生(分组讨论后):c处有断层,断裂面两侧岩层活动易诱发地震等地质灾害而影响水库大坝的安全;另外,断层破碎带还会造成水库漏水。
2.山区某中学组织学生调查公路选线原则,下图是他们从有关部门得到的设计方案图,对此他们提出了如下问题,请你完成下列问题。
(1)该地区计划修建b镇到a镇的公路,①与②两个线路方案中,②较合理,理由是受地形的影响,山谷中修建公路要避开陡坡,尽量沿等高线修建。
(2)修建b 镇到d 城市的公路没走直线,绕道经过c 镇的原因是: 考虑经济因素,尽可能多经过城镇,加大运输量,提高经济效益 。
(3)a —b 与b —d 是两条同等级公路,影响其修建的主要经济因素是( B )A .占用士地B .工程造价C .民工数量D .技术水平(4)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往往需要 迂回前进 。
a —b 和c —d 的直线距离相等,a —b 线路的弯曲程度和总长度要 大于 (大于或小于)c —d 线路。
(5)为了更好发挥图中Ⅰ、Ⅱ两条河流的运输作用,可采取 开挖运河 的措施。
(6)由于在山区的e 地发现煤田,准备在f 镇建钢铁厂。
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铁矿石来源 。
这需要 交通运输 条件作保证。
三、课堂小结(略)四、课后作业:教材第82页的活动[板书设计]第二节 山岳的形成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1.褶皱山(1)褶皱的概念:岩层弯曲变形(连续性变形) (2)褶曲的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3)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与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4)背斜与向斜的比较:3.火山(1)玄武岩高原和火山的联系与区别 (2)组成:火山口和火山锥 (3)规模:大小不一 二、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方式 2.线路分布 3.线路方向向斜背斜[教学反思]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实践、分析和归纳能力为目标。
本课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时间和空间跨度大,学生学习有一定困难。
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思考,我设计了很多问题,突出了师生互动,把它们贯穿到每个知识点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探究地理问题。
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
教师的指导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通过创设情境、展示图片和视频展示等,达到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二、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努力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学低耗高效;三、师生互动中,教师始终处于调控引导地位。
沿着“问题提出——探究——模拟——得出结论”的教学思路,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学生的主体地位表现在:全体学生都自始至终参与到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之中,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理论联系实际。
如:隧道、山区公路选线等。
通过仔细观察、积极思考、亲身实践,主动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由于诸多因素,我们无法开展野外考察、实地调查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