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第一章1、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的科学,即主要研究社会秩序,社会冲突和社会行为等一系列社会现象及其相互关系。
2、孔德是社会学之父,提出社会学一词,<实证哲学教程>3、社会学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4、社会学研究对象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5、为什么把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对象?A 历史时代根据:a社会学在19世纪30、40年代产生,决定性的因素是时代的实践要求。
b近代西方社会的变革历史中最重要的是18、19世纪的两次大革命。
一方面,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促进了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各方面的变化。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理性的王国”,社会良性运行的问题被提出来了。
B 社会现实根据:a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分为三种类型:良性运行(协调发展),中性运行(模糊发展),恶性运行(畸形发展)。
b我们现在要建立的社会学就是以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为自己的对象的。
6、社会学对象的中国特色。
表现在它跟中国历史上的学术传统密切相关。
表现在它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社会运行密切相关。
表现在它能够有效地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开放服务。
7、社会学分类A 国外(1)第一类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主要代表:孔德,斯宾塞,迪尔克姆。
(2)第二类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主要代表:韦伯等。
(3)不属于这两大类的其他社会学定义可以看做第三大类。
B 国内(1)侧重以社会为研究对象,代表:严复,费孝通。
(2)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代表:孙本文,龙冠海,杨心恒。
(3)第三类型的观点:“剩余说”,“学群说”,“调查说”,”问题说”,“未定说”。
8、社会与个人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9、为什么社会与个人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从理论上说,这个问题贯穿于社会学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是每个社会学家都再自觉不自觉地解决的问题。
从现实上说,这个问题也贯穿再实际生活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回答的问题。
10、社会学学科地位综合说、综合说、普遍说、平等说、共通说。
11、社会学与其他社会学科的关系。
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是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社会学与单科性社会科学的关系,是综合性的科学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
社会学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历史学,管理学)的关系,是特殊跟特殊的关系。
12、社会学认识功能或认识意义(1)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告诉人们社会现象是什么(描述),为什么(解释),将来怎样变化(预测)(2)社会学不仅提供现成的社会知识,而且通过提供社会学的视角、社会学的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
13、社会学的实践功能或实践意义(1)社会学在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基础上,进而帮助人们在维护和改善现存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不利社会发展的社会体制方面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使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更加符合规律性。
(2)社会学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对科学地管理社会和制定正确的社会政策提供有根据的,经过论证的实际建议,为改革开放服务,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14、社会学的社会作用A 进行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参与社会发展的计划与规划,为政府宏观决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B开展社会问题研究,帮助政府科学地解决社会问题,促使社会的协调发展。
C为社会工作和社会管理提供必需的社会学知识。
D普及社会知识,促使公民社会参与,指导人们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社会方式。
15、社会的特征A社会是由人群组成B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C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D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E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F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第二章1、社会运行条件概述A关于社会要素的研究孙本文将影响支配人类社会生活的要素分类:消极限制的要素:a地理的要素:气候和地形b生物的要素:人口的数量和品质积极活动的要素:a心理的要素:社会态度和它的机械b文化的要素:文化物质和模式B关于功能主义的研究功能主义主张社会是由相互依存的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各部分对整体发挥功能,满足整体的需要。
社会某一部分的运转需要其他部门的配合。
功能主义强调社会体系的稳定与和谐。
代表人:D.F.阿伯尔 M.J.利维C关于社会条件的研究社会生活条件的角度社会生活条件分为两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与社会精神生活条件,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自然环境,人口与生产方式。
代表人:费孝通2、社会运行的内外主要条件a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
b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
c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
d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
e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
f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g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应。
3、社会运行机制的定义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简要地说,也就是社会运行“带规律性的模式”。
4、社会运行机制的分类:A美国社会学家罗斯根据社会秩序的形成过程,将社会秩序分为自然秩序和人工秩序。
类似地,可将社会运行机制分为自发机制和人为机制。
B 按社会运行机制的作用领域,可将其分为经济机制,政治机制,文化机制,心理机制等等C按社会运行机制的形态,将其分为显机制和隐机制。
D按社会运行机制的层次,可将其分为一级社会运行机制,二级社会运行机制,三级社会运行机制,四级社会运行机制等等。
5、社会运行的主要机制动力,整合,激励,控制,保障五个二级机制A社会运行动力机制:社会需要是社会运行的动力源:a需要与满足两者之间具有不可分割性b社会需要有一种永不会满足的特性。
社会运行动力机制的结构社会运行动力机制由外围结构与内核结构两个部分组成:a外围结构包括动力主体,动力受体以及动力传导媒介。
b内核结构包括动力源,动力方向,动力贮存体和社会行动四个要素。
B社会运行整合机制a社会整合的对象是社会利益。
b整合中心是指能对社会个体,社会群体产生吸附力量,使之凝聚为社会整体的社会事物c整合过程可以分为自下而上的整合过程和自上而下的整合过程两种类C社会运行激励机制激励机制由三个要素组成:a激励标准是对社会成员进行激励的方向和强度所做的规定。
b激励手段一般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类是功利型,另一类是符号型。
c激励过程由导向环节,检测环节,分配环节和反馈环节四个环节组成。
D社会运行保障机制社会保障是指社会有机系统对其自身运行安全的防护与保卫,阻止社会堕入恶性运行,畸形发展。
社会运行保障机制由三个部分组成:保障对象,保障手段和保障过程。
第三章社会的概念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2、社会的功能整合的功能交流的功能导向的功能继承和发展的功能3、社会运行的概念A社会运行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他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B社会运行大体上包括纵向与横向两个方面a纵向运行就是社会的变迁与发展,表现出的基本关系:继承的关系,变异的关系,中断的关系。
b横向运行是社会发展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社会诸系统的交互关系,表现出的基本关系:交叉与渗透的关系,促进的关系,转化的关系。
4、评价社会运行状态的原则A综合性原则B协调性原则:a结构性协调 b功能性协调 c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协调C满足需要的原则5、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个角度A宏观社会与微观社会的角度:a宏观社会是指社会的整体结构,是较大范围的社会关系。
如人口结构,民族结构,阶级结构,职业结构等。
b微观社会是指社会的个体结构,即表现日常生活中人际互动的模式。
如民族的或阶级的个别成员之间的互动,职业群体的人员构成等。
B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角度。
a个人关系是一种较低层次的社会关系。
b群体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中间层次。
C社会制度是社会关系的最高层次。
C血缘,地缘和业缘的角度。
血缘关系:种族,氏族,宗族,家族,家庭地缘关系:我国的地缘系统按七级划分就是:国家-省-市-县-乡-村-邻里第四章1、文化的含义: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
(泰勒: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之一分子所获得的任何技巧与习惯。
他认为文化的特点是:它是人类后天习得的,它为人类所共同享有。
)文化的特性(简答)a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b文化的复合性(如文化丛),c文化的象征性(如节日,饮食文化,祭奠等),d文化的传递性,e文化的变迁性与文化堕距。
3、文化堕距(名词解释)(1)又称为文化滞后,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发生迁移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是不一致的,有的部分变化快,有的部分变化慢,结果就会造成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由此造成社会问题。
文化堕距是社会变迁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
4、文化的区分a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b主文化与亚文化亚文化又称集体文化或副文化,指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指在主文化或综合文化的背景下,属于某一区域或某人集体所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一种亚文化不仅包含着与主文化相通的价值与观念,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价值与观念,并构成亚文化等都是这种亚文化。
亚文化的类别民族亚文化,职业亚文化,越轨亚文化c主文化与反文化(1)一种说法认为,反文化属于亚文化<非居主导地位或不居全社会性的思想文化>的特殊类型,是对现存思想文化持敌对态度的思想文化,其特点是不居社会主导地位,不具有普遍性,(2)另一种说法认为,反文化是指某种文化内部摧毁其终极性价值规范的倾向。
d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1)评比性文化:是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
(2)非评比性文化:也可称做中性文化,是指在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化。
5、对待非评比性文化的态度a一方面,由于中性文化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因而我们的改革与吸收外来文化的重点绝不是中性文化,如果在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同时,注意维持我国传统的中性文化的稳定性,将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有利于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
b另一方面,由于中性文化与人们的行为方式,习俗等联系密切,且无明显的高低之分,我们对于它的演变与发展不应采取过多的干预政策,而应听任其自然发展,既没有必要大张旗鼓地提倡某种外来的中性文化,也不应采取禁令方式阻止某些外来中性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