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

9 三峡
课题三峡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
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
调节。





知识与技能
1.学习用字遣词简练精确的特点。

2.学习采用多种艺术手法突出景物特点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体味三峡的壮丽风光,体会语言的简练、
精彩、优美。

2.学习怎样抓住景物及季节特征描写,理解文章内
容,把握三峡的景物特征。

3.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
力和探究问题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注重学生的情感熏陶,让学生感受祖国山川的壮美雄
奇、清幽秀丽,尤其是感受三峡的奔放美、清幽美、凄婉
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作者
简介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zhuō)县(现在河北涿州)人,北魏地理学家。

郦道元先后在平城(北魏首都)和洛
阳担任中央官吏,多次出任地方官。

郦道元十分注重实地考察和调
查研究,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水经注》这一名著。

写作
背景
本文选自《水经注校证》卷三十四(中华书局2007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
为补充发展,自成巨著。

全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
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

该书
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它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李善的《文选注》齐名,史称“四大名注”。

读准字音阙.处(quē)襄.陵(xiānɡ)绝(yǎn)属.引(zhǔ)沿溯.(sù)飞漱.(shù)御.风(yù)猿.鸣(yuán)曦.月(xī)素湍.(tuān)长啸.(xiào)郦.道元(Lì)林寒涧.(jiàn)肃重岩叠嶂.(zhànɡ)
通假

略无阙.处(通“缺”,空隙,缺口)
古今异义至于
..夏水襄陵(古义:是一个动词“至”和一个介词“于”今义:连用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或者)
虽.乘奔御风(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良.多趣味(古义:甚,很今义:良好)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做名词,飞奔的马)
回清.倒影(形容词做名词,清波)
空谷
..传响(名词做状语,从空旷的山谷)
清荣峻茂
....(形容词做名词,指“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每至晴初霜.旦(名词做动词,下霜)
文言省略句:
句式清荣峻茂(分别省略了主语水、树、山、草)
有时朝发白帝(“白帝”前省略了介词“于”,意思是“从白帝城”)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

在这数不胜数的瑰宝当中,长江三峡就是一颗最亮的珍珠。

去过三峡的同学,一定会因那两岸夹江、悬崖峭壁而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一定会因为新建的三峡工程而惊叹科学技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

让我们的思绪倒流,追溯三峡的过去,一睹她在历史上的真容吧!




【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参考译文:
1.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天空和太阳。

2.除非正午和半夜,其他时间都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3.即使骑着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4.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
悬泉瀑布急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三峡雄伟秀丽的风光的?抓住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文章整体是先写山,后写水。

山——两岸连山,群峰对峙(高峻美)。

水——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奔放美)。

春、冬:素湍绿潭,清荣峻茂(清幽美)。

秋:林寒涧肃,哀猿凄清(凄婉美)。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文章整体是先写山,后写水。

写景时动、静结合。

山(两岸连山,群峰对峙),水(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冬、春:素湍绿潭,清荣峻茂秋:林寒涧肃,哀猿凄清)。

文章着重描写山高峰峻以及由此带来的江水四季变化。

夏季是水旺的时候,秋季是水枯的时候。

夏、春冬、秋的记叙次序,是根据水由旺到枯的变化过程来安排的。

春冬二季之所以合在一起写,是因为水的状况比较接近,并不是一般性的略写处理,以写景为主要内容的三段文字,是以“水”为线索贯穿起来的。

【品语言,赏美景】
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请你找出表现形、色、声、情的关键词语,并认真体味。

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

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

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

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使文章摇曳生姿。

除了写景,作者的情感也蕴涵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作者见到三峡春冬之景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因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课堂讨论,拓展延伸】
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写“水”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因为“峡”的意思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先从山写起。

另一方面,先写山的高峻挺拔,为下文写水的水势作了铺垫。

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是按水势由涨到落的顺序安排的,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具特点,而春冬之时的水势较为平缓,最后写秋天山涧的水枯。

【把握文章主旨】
仔细品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绘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有张有弛,动静结合。

从全文看,七百里山势写的是静态,文气平静舒缓;夏水暴涨写的是动态,文气激烈紧张。

先弛后张,前后节奏反差强烈,扣人心弦。

以局部为例,“素湍”“回清”是动,“绿潭”“倒影”是静,一起一伏,动静相间,其妙无穷。

2.语言简练,生动传神。

全文仅一百五十多字,气象万千的三峡景观却尽收眼底。

春夏秋冬四季齐全,山水草木面面俱全。

语言简练,但生动逼真,让人叹服,如“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仅八字就写出了江水的迅疾;“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展现出一幅美妙的山水画,使人如临其境。

3.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文章紧扣三峡雄伟秀丽的总特征和四季景色的不同特点下笔。

写山,突出其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了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写一处景物,突出景物特点。

(200字左右)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我认为,文言文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任务,但又绝不是唯一的任务,更不是根本任务。

面对《三峡》这篇文章,如果肢解开来读,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韵味,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在整体中去
方法指导:
根据古文描述情景
根据古文描述情景,就是在理解古文意思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的艺术再创造。

情景描述有助于理解古文的内容和情感,是体会古文意境的有效途径。

首先,要正确理解古文,抓住古文的主要景物。

在此基础上,要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忠实古文原意的基础上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以丰富所描述情景的意境。

素材积累:
郦道元的故事
郦道元在少年时代,就对地理考察有浓厚的兴趣。

十几岁时,他随父亲到山东,经常与朋友一起到有山水的地方游览,观察水流的情景。

当时,他们游历过临朐县的熏冶泉水,又观看了石井的瀑布。

瀑布奔泻而下的水流,激起了层层波浪和飞溅的水花,那铿锵有力的巨大音响,在川谷间回荡。

后来,他在山西、河南、河北做官,经常乘工作之便和公余之暇,留意进行实地的地理考察和调查。

他或跋涉郊野,寻访古迹,追溯河流的源头;或走访乡老,采集民间歌谣、谚语、方言和传说,然后把自己的见闻,详细地记录下来。

日积月累,他掌握了许多有关各地地理情况的原始资料。

通过实地的考察和对地理书籍的研究,郦道元深切感到前人的地理著作所记载的地理情况都过于简略,那些历史上的地理著作,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了。

郦道元决心动手写一部书,以反映当时的地理面貌和历史变迁的情况,遂成《水经注》一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