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赤潮相关现状分析及防治方法整理

赤潮相关现状分析及防治方法整理

一、研究背景:
赤潮的定义: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短时间内突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发的一种生态异常,并造成危害的现象。

现状:有害赤潮肆虐于我国和世界各国沿海,是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海洋环境问题和生态灾害。

自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有记录的赤潮有300多次,发生次数以每10年增加3倍的速度上升,2000年以来赤潮事件每年都达到了几十次;赤潮发生规模也呈急剧扩大的趋势,1998 年至今,每年都发生了面积超过1 000平方米的特大赤潮,其中有几年赤潮面积甚至达到上万平方公里,前后持续时间将近一个月,世界罕见;与此同时,有毒、有害的赤潮原因种也在不断增加,甲藻等有害种类已成为我国赤潮的主要原因种。

这些趋势充分表明了我国赤潮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

从图中可以看出,2000~2009年我国近海共发生赤潮灾害792起,平均每年发生 79.20 起,而其中又以2003~2007年间赤潮发生的次数最高;而从2000~2003年,我国赤潮灾害发生次数呈上升趋势,2003年达到最高,为119次。

2004~2009年赤潮发生次数有逐步下降,但仍远远高于2000年的次数。

在时间上,又对2000~2009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记录的117起大型赤潮灾害事件进行统计分析(见图 2 ),发现我国近海赤潮灾害多发生在5月、6月和8月,3个月共记录赤潮事件91起,占赤潮灾害发生总数的77.78%。

从图上可以看出5月的赤潮发生的次数最多。

6月份为34起,8月份15起。

从空间角度看,我国四大海域均有赤潮灾害发生(见图 3)。

在 2000~2009年内的任何一年,我国东海发生赤潮的次数远远多于其他3个海域,南海次之,渤海第三,黄海最少。

2000~2003年,我国东海发生赤潮的次数逐年递增,在2003年之后的两年赤潮发生数有所下降,且基本稳定;2006年和2007年赤潮发生数又有所增加;2007年后才呈现下降趋势。

危害:1、2,赤潮频发给我国沿海造成了严重的生态、资源、环境问题和重大的经济损失,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因赤潮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有的年份可达 10 亿元以上。

而有些有害赤潮生物能产生毒素,经贝类或鱼类累积后危害食用者的健康和生命,调查表明麻痹性贝毒和腹泻性贝毒这两类主要的藻毒素污染普遍存在于我国沿海,在近年有记录的贝毒事件中,就有有几百人中毒,数十人死亡。

3、4,然而,上述这些损失和影响也只是我国沿海赤潮危害的冰山一角,因为赤潮频发预示着我们的海洋生态环境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干扰,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可能已经或者正在遭到破坏,而生态环境一旦失衡恶化就很难在短期内恢复。

近年来在渤海、东海等海域都发现了水母比往年发达、而鱼虾资源减少的现象,这很可能与基础饵料改变、甲藻类赤潮生物的异常增殖而使食物链演变有关。

生态系统的这种异常改变将是非常危险的,就像“沙尘暴”在向不利于人类居住的方向演变一样,赤潮频发的危险信号是这些海域的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
是否在向不利于人类持续利用的方向发展。

二、目标:
搞清我国海域赤潮形成机理、提出预测和防治方法以减轻赤潮灾害,进而实现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海洋环境健康发展。

其形成机理主要是水体的富营养化。

可分为自然富营养化和人为富营养化。

海水的生态平衡、生物资源的破坏主要是由于人为富营养化造成。

造成人为富营养化的因素主要有以下3点:
1、海洋污染: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不断不断向海洋里排入污水、废
水,污染了海洋,造成海域的富营养化。

这是赤潮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2、过度的海产养殖: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许多地方为了提高养殖产
业,过度投放饵料。

并且所养殖的生物排出的大量排泄物,以此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3、国际交流促成赤潮传播:世界各地活跃的贸易活动,促进了船运业
的发展。

奔忙于世界各地的船舶成了赤潮生物的运输者。

当这些赤潮生物到达合适的环境条件,便会暴发形成赤潮。

另外,在养殖业中,随着鱼类和贝类等新品种的引进,也跟着带来了新的赤潮生物。

三、研究方案:由于目前对赤潮的治理还没有一项行之有效的方法,因
此在防治上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其防治对策主要包括:(一)消除引发赤潮的诱因以达到预防的目的。

(二)赤潮一旦发生,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治理,以减少损失。

四、具体的步骤与方法主要包括:
(一)赤潮的预防
1、第一个方面,控制海域的富营养化。

首先应重视对城市污水和工业
污水的处理,提高污水净化率。

其次要合理开发海水养殖业。

另外,为了减缓由海水养殖带来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a、根据水域的环境条件选择一些对水质有净化作用的养殖品种,并合理确定养殖密度,控制养殖面积。

b、进行多品种混养、轮养、立体养殖,尤其是鱼、虾、贝、藻混养,建立生态养殖系统。

c、提高养殖技术,改进饵料成分及投饵技术,使其有利于养殖生物的摄食,减少残饵,减轻水质和底质的污染。

d、不能将池塘养殖的污水和废物直接排入海水,应采取逐步过滤等办法加以处理。

2、第二个方面,人工改善水体和底质环境。

如在水体富营养化的内海
或浅海,有选择地养殖海带、紫菜、江篱等大型经济海藻,既可净化水体,又有较高的经济效益;还可以利用自然潮汐的能量提高水体交换能力;除此之外,也可利用挖泥船、吸泥船等清除受污染泥,来改善水体和底质环境。

3、第三个方面,控制有毒赤潮生物外来种类的引入。

要制定相关法规
和措施,防止有毒赤潮生物经船只和养殖品种的移植带入养殖区。

4、第四,就是防止赤潮生物毒素危害人体。

(二)赤潮的治理方法
首先,可以在赤潮发生区喷洒絮凝剂如粘土,使赤潮生物粘在一起,沉降到海底;或喷洒化学药品(如过氧化氢、臭氧、CuSO
等)都是很好的赤潮处
4
理方法。

此外还有把含有赤潮的海水吸到船上过滤,用围栏把赤潮发生区围隔起来等多种方法。

还有一种比较可行的是应急措施,即沉箱法或迁移法。

就是将水产养殖设施沉入海底或移到没有发生赤潮的海区。

此外,还可通过机械装置进行增氧,以防因赤潮引起的养殖生物窒息死亡的情况发生。

五、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在各种治理方法中,喷洒粘土法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方法,在实验室和现场取得了很好的结果,这种方法已经被中国、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采用,并且不断被改进。

但该方法不适用大规模、高密度的赤潮,另外对粘土类型、喷洒方法、费用等方面也需要考虑。

向海水中添加化学物质来控制赤潮的方法,仍处于实验阶段且,使用这种方法的时候要考虑到化学药品的残留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治理法——如人工栽培的大型海藻具有极高的生物生产力,在快速生长的同时他们能够从周围环境中大量吸收氮、磷和二氧化碳,同时大量释放氧气,这样他们在降低局部海域的富营养化方面起到极好的作用。

如果此项技术得到应用,将是一种比物理治理法和化学治理法更优越的方法。

在各种预防措施中,重要的是控源预防。

在赤潮多发区,建立以海洋环境容量为基础的污染物入海总量控制标准,合理分配与赤潮爆发相关的污染因子的排放总量。

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控制沿海地区和流域的氮、磷施用量和排放,一些沿海地区如深圳、厦门、辽宁、秦皇岛等地相继出台了禁用含磷洗涤剂的相关政策,这对于防止海水富营养化,减少赤潮的发生是一项重要措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