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聚苯醚合成机理的进展

聚苯醚合成机理的进展

1966年,Finkbeiner等 认 [9] 为当 Py含量较低时,催化剂为 双 核 铜 配 合 物,有 利 于 DPQ 的 生 成;而 当 Py过量时,催化剂为单核铜配合物,有利于 PPO 的生成。而 Price等[10]的 研 究 则 认 为 增 加 Py用 量 有 利 于 C—C 偶合反应,其原因为 Py用量的增加促进了配位自由基从配合物中解离出 来,接 着 发 生 C—C 偶 合;而与配合物结合的“受控自由基”将有利于 C—O 偶合的发生。然而,这两种假设都没有足够的证据。 动力学分析 表 [11,12] 明氧化偶合反应符合 Michaelis-Menten酶催化动力学(如图 2 所示),并且n(Py/Cu) 的增大有利 C—O 偶合,但产物的生成速率常数k2基 本 不 变,只 是 Michaelis常 数 Km 变 小。 当 有 一 个 苯 酚自由基与铜形成“受控自由基”时,偶合反应朝有利 于 C—O 偶 合 的 方 向 进 行。 并 且 DMP 聚 合 反 应 过 程中的苯氧-铜(II)配合物、苯氧自由基和苯氧-铜(I)配合物三种中间物种会相互转换。 如果氧化偶合反 应是聚合反应速率的决定 步 骤,那 么,反 应 过 程 中 两 种 铜 配 合 物 至 少 有 一 种 是 可 以 被 观 察 到 。 鉴 于 此, Tsuruya等 以 [13] CuCl2/Py/KOH 混合物为 催 化 剂,通 过 电 子 自 旋 共 振 (ESR)检 测 反 应 的 自 由 基 物 种。 在氧化2,4,6-三叔丁基苯酚的研究中,发现了自由基物种,而在 2,6-二甲基苯酚 的 氧 化 反 应 中 却 未 检 测 到自由基物种。Talsi等 研 [14] 究了氧化反应中的乙 酸 铜-酚 自 由 基 物 种。 在 氧 化 2,4,6-三 叔 丁 基 苯 酚 的
(Ⅰ)Hay[4]提出的 DMP 与金 属 络 合 物 催 化 剂 发 生 单 电 子 转 移 形 成 苯 氧 自 由 基,苯 氧 自 由 基 进 行 C—O 偶合为 DPP;
(Ⅱ)Viersen等 认 [5] 为与金属络合物催化剂络合的苯氧自由基发生 C—O 偶合生成 DPP; (Ⅲ)Chen[6]和 Baesjou等[7]认为苯酚的氧化偶合过程 是 通 过 一 步 双 电 子 转 移 进 行 的 。 即 先 形 成 的 苯氧阴离子与金属络合物催化剂的两个铜离子络 合,通 过 双 电 子 转 移 生 成 苯 氧 鎓 正 离 子,苯 氧 鎓 正 离 子 与苯酚偶合为 DPP,DPP 再进行链增长反应得到聚合物。
C 偶合产物 DPQ 的生成,而苯氧自由基协同配合物的偶合反应[见图 1(II)]则有利于 C—O 偶合产物的 生成,即 PPO。Endres等 研 [8] 究了 CuCl/吡啶(Py)催化剂催化 DMP 氧化聚 合,发 现 提 高 Py对 Cu的 比 率有利于 C—O 偶合,而当吡啶的2,6-位有取代基团或反应温度较高则有利于 C—C 偶合反应的进行。
引言
聚苯醚 (polyphenylene oxide,polyphenylene ether 或 polyxyphenylenes)也 称 聚 苯 氧,简 称 PPO、 PPE,是当 今世界五大通用型工程塑料之一,具有优异的耐高低温性、良好的力学性能和尺寸稳定性,以 及 良 好 的 耐 热 水 性 、电 绝 缘 性 、蠕 变 性 能 等 优 点 ,广 泛 应 用 于 电 子 电 气 、汽 车 工 业 、机 械 制 造 、办 公 设 备 、航 空航天等领域 。 [1] 在聚苯醚诸多异构体中,具有实际意义而且研究最广的是对位结构的聚合物,如下式:
聚(2,6-二甲基-1,4-苯醚),是美国 通 用 电 气 公 司 的 Hay[2]于 1959 年 首 次 采 用 溶 液 法,以 氯 化 亚 铜- 吡啶络合物为催化剂,硝基苯作溶 剂,氧 气 为 氧 化 剂,在 常 温、常 压 下,由 2,6-二 甲 基 苯 酚 (DMP)单 体 通 过碳-氧偶合方法制的,并于1965年实现工业化,建成世界第一座年产4.54ktPPO 的工厂。 在碳-氧偶合 的同时,还 伴 有 些 许 碳-碳 偶 合 反 应,生 成 少 量 3,3′,5,5′-四 甲 基-4,4′-联 苯 醌 (DPQ)副 产 物。 反 应 式 如下:
· 33 ·
1 氧化偶合机理研究进展
经 过 半 个 多 世 纪 的 详 尽 研 究 ,铜 -胺 络 合 物 催 化 剂 作 用 下 的 氧 化 聚 合 反 应 ,其 大 多 数 反 应 机 理 得 以 阐 明并为学术界认可。但对 DMP 的偶合机理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存在 C—O 和 C—C 两种偶合方式,其 中 C—O 偶合生成4-(2′,6′-二甲基苯氧基)-2,6-二甲基苯酚二聚物(DPP),C—C 偶联生成 DPQ,这种偶 合机理仍然没有完全阐明 。 [3] 目前学术界主要存在以下三种不同的观点:
其中主链上取代基 R、R’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因此可形成许多不同的均聚物和共聚物。其中,最具 代表性 的 是 R、R’都 由 甲 基 取 代,即 聚 (2,6-二 甲 基-1,4-苯 醚 ),英 文 名 称:poly(2,6-dimethy-1,4- phenylene oxide)(简称 PPO)。
· 32 ·
高 分 子 通 报
2012 年 11 月
聚苯醚合成机理的研究进展
杨 勇,张洪彬* ,许东海
(中 国 船 舶 重 工 集 团 公 司 第 七 一 八 研 究 所 ,邯 郸 056027)
摘要:聚苯醚是当今世界五大通用型工程塑料之一,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聚苯醚 从 首 次 合 成 出 来 距 今 已 有半个多世纪,但是关于聚苯醚的合成机理至今仍然 没 有 完 全 阐 明。 本 文 主 要 介 绍 了 合 成 聚 苯 醚 氧 化 偶 合 反 应的三种可能机理:苯氧自由基协同 配 合 物 偶 合 机 理、单 电 子 转 移 偶 合 机 理 和 一 步 双 电 子 转 移 偶 合 机 理。 其 中,一步双电子转移偶合机理是目前学术界所普遍接受的,并进一步阐述了聚苯醚合成过 程 中 醌 缩 酮 中 间 体 再 分配和醌缩酮中间体重排两种合成聚苯醚的链增长机理。 关 键 词 :合 成 机 理 ;双 电 子 转 移 ;醌 缩 酮 中 间 体
收 稿 :2012-03-31;修 回 :2012-08-16; 作 者 简 介 :杨 勇 (1987- ),男 ,硕 士 研 究 生 ,主 要 从 事 高 分 子 化 合 物 的 合 成 ; * 通讯联系人,E-mail:hbin_zhang@通 报
图1 DMP 氧化偶合机理 Figure 1 Oxidative coupling mechanism of DMP
1.1 苯 氧 自 由 基 协 同 催 化 剂 配 合 物 的 偶 合 机 理 由于 DMP 的偶合机理存在 C—O 和 C—C 两种偶合途径,通常认为苯氧自由基偶合机理有利于 C—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