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做好幼儿园小班教育管理姜堰市实验小学幼儿园钱菊香[摘要]《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管理条例》指出,教师和保育员是幼儿园班级管理的主要承担者,他们肩负着对幼儿进行教育和保育的双重任务,因而对幼儿的健康发展起着核心的作用。
[关键词]幼儿园小班以小带大分离焦虑没有规矩,难成方圆身心和谐健康发展教育管理我国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管理条例》指出,教师和保育员是幼儿园班级管理的主要承担者,他们肩负着对幼儿进行教育和保育的双重任务,因而对幼儿的健康发展起着核心的作用。
作为幼儿园教师,就是按照体、智、德、美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
幼儿从家庭到幼儿园,经历了教育生态环境的复迁,幼儿园是幼儿进入的第一个专门教育机构,也是幼儿第一次接受正轨机构教育。
家庭中幼儿的活动虽有父母指导,但绝大部分家庭计划性不够,目的性不强,方式方法不一定得当,幼儿更多的是自发探索或游戏,而幼儿园中教师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和引导,活动内容更为丰富,并且与内容相结合创设了特定的环境,配备了特定的材料,活动的目的性非常明确。
在家庭中,由于家庭结构、关系及父母素质的不同,幼儿的角色状况各异。
有的处于绝对中心地位,是“小皇帝”、“小公主”,有的则处于被严格控制的状态。
在幼儿园中,一向倡导良好的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除了师生外,幼儿还享有同其他儿童平等相处的权利,并且大部分的时间是在与其他儿童平等相处的过程中度地的。
在这种相处的过程中,儿童学会尊重、服从同伴,这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在幼儿园中,幼儿可以多层面地体验人际关系,多层面地了解自己的角色。
在与教师的关系中,自己是学生,是集体中的一员,在与别人相片中是朋友、伙伴,正是在这种多层面的体验中,形成了儿童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进而形成了儿童的责任感、荣誉感及集体意识。
在家庭中,幼儿与同伴相处对于儿童来说并不十分迫切,而更多的是一种对成人的依恋感。
3岁后,同伴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儿童有建立密切的同伴关系的愿望,幼儿园中的同伴关系对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对儿童心理成长十分重要。
幼儿园是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所以,尽快地帮助幼儿适应新环境,是每个老师和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幼儿入园时,我们经常会发现三大类现象:1、依恋亲人,不愿入园,情绪不稳,哭泣不止。
这是幼儿入园时一个突出的现象,有的幼儿一接近幼儿园就哭,有的抓住大人的手不放,有的在吃饭、睡觉时哭泣不止,有的紧紧跟住第一位接待他的教师,这位教师一离开便哭。
2、任性专横,强占霸道。
有的幼儿在家中任性惯了,入园后与小朋友抢玩具;在集体活动中独占玩具,不让他人玩;在轮流游戏中要强霸道,稍不如意便会撕打别人。
3、行为散慢,不会学习,生活不习惯。
有不少小朋友由于在家中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到了幼儿园自己不会吃饭,午睡要成人陪,不懂大、小便要上厕所,极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为了让幼儿尽快地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我们老师应与家长团结一致,积极配合,共同努力,做好幼儿的入园引导工作。
首先,老师要通过观察和交往,努力与新来的儿童建立关系,老师要用亲切的态度,温和的语言,温暖的爱抚来打动孩子的心,引起孩子愉快的情绪反应,尽快使孩子把对家长的依恋转移到自己身上来。
班级里难免有自理能力特别差的孩子,老师应该主动热情地帮助这些孩子,不要嫌弃他们,时常提醒孩子。
有的孩子哭闹得很厉害,老师应该过去抱一抱他们,拿手绢给他们擦鼻涕,擦眼泪,哄劝一下,哭闹就会减轻。
老师的关心、体贴会使孩子们心理上感到安全,情感上得到满足,把老师当作陌生环境的保护者,从而减轻儿童刚入园的“分离焦虑”。
再者,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组织有趣的活动来吸引幼儿,分散幼儿“想妈妈、想家”的注意力。
幼儿的好奇心强,注意的持久性差,教师要善于用有趣的游戏活动、图书、新颖的玩具来吸引幼儿,不要只是一味地哄劝个别哭闹严重的孩子而忽视其他孩子,那样,会使本来不哭闹的孩子失去感情寄托受到冷落而跟着哭喊起来,要善于用部分哭闹轻的孩子来带动哭闹严重的孩子参加到游戏活动中来,如组织他们玩大型玩具、滑滑梯、转转椅,做个吹泡泡的游戏等,会使那些哭闹的孩子情不自禁地参加到活动中去。
以大带小也是减轻刚入园幼儿“分离焦虑”的一个有效方法。
大班老师与小班老师可以一起组织以大带小活动,大班的孩子们非常认真:“哥哥给你擦了泪,咱们一起开火车。
”“来,姐姐给你摆座大高楼。
”他们带小班孩子上厕所、喝水,俨然一副大哥哥、大姐姐的模样。
大班的孩子还可自制一些玩具,如七巧板、计算卡等送给小班的孩子,并教他们怎样玩,许多孩子破涕为笑,变消极为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忘却了哭闹喊叫,同时,也锻炼了大班幼儿,进行了非常现实的品德教育。
幼儿就入园,一下子难以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安排。
许多孩子不愿意午睡,期待着家长早点接,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幼儿午睡,个别幼儿活动量大,或者哭闹得严重,中午已经很累了,可以安排他们睡觉。
但是个别极不愿意午睡,一到午休室就哭闹的孩子可以领他们玩一玩,等他们情绪基本稳定时再哄他们入睡。
这样,减轻了幼儿在园的痛苦经验,会使他们的消极情绪向积极情绪发展,充分地信任、依恋老师,给教师管理幼儿的便利。
如果有意地去观察幼儿在家里的一日生活,可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幼儿从早上起床到晚间睡眠,一般都没有固定的活动内容,他们可以随意地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家庭里,他们的种种活动即没有时间的限制,也没有确立的地点,玩腻了自然休息,饿了找东西吃,困了就睡觉,生活、活动往往听其自然,十分宽松。
俗话说“没有规矩,难成方圆”。
这里所指的“规矩”、“方圆”,则是良好行为规范的泛指。
幼儿入园以后,一日活动的安排和家庭不同,有时间的限制、有场所的规定、有活动的规则和要求。
幼儿一日活动带着明显的目的性、组织性和协调性,这些活动的安排对于幼儿的身心和谐、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从幼儿个体发展的重要来看,良好的常规可以使幼儿生活具有合理的节奏,既能使神经系统得到有益的调节,促进身体健康,又能使幼儿积极愉快地参加各种活动,从而受到更为全面的教育,逐步利于培养幼儿自我服务的生活能力,为幼儿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建立良好的班级集体需要来看,每个幼儿都是生活在一个由同十个小朋友组成的集体之中,他们要按一定的要求从事分散的或集体的活动,如果每个幼儿各行其是,不仅教师无法按计划实施教学活动,就连幼儿的日常生活也无法协调。
小班是幼儿跨入集体生活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进行常规教育的关键期。
这是由于:其一,幼儿入小班改变了生活环境,在新的环境中建立新的规则,培养习惯相对容易;其二,小班幼儿无论在生理、心理上都处于个体发展的低级阶段,在品德教育上处于他律时期,这一年龄特点决定了我们教师进行常规管理的有利条件,并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
因此,为了科学地进行小班的常规管理,我们就要认真地制定小班管理目标及实施的措施。
我们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的精神及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主要从健康和动作、语言和认知、品德和社会三方面来确定目标。
健康和动作能力方面:促进幼儿机体正常发育,基本上能适应环境和气候的变化,较少生病;培养幼儿初步的生活卫生习惯,使其基本适应集体生活;鼓励幼儿能参加基本的体育活动,如做操、体育游戏等活动;培养幼儿走、跑、跳、爬等基本动作的能力;引导幼儿能够控制和动作,操作简单材料和工具;培养幼儿能够使用几种运动器械进行活动;鼓励幼儿遵守成人提出的安全要求。
语言和认知方面:发展幼儿模仿、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让幼儿逐渐能听懂成人和同伴的话,能逐步按普通话的语音发音;能用简短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意思;激发幼儿参加数学活动的兴趣,使幼儿能初步按实物数量和特征进行计数和分类、排序;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兴趣,使幼儿能会用感官直接感知和记住周围常见的事物和现象,有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喜欢学习,使幼儿有初步感受和表现周围环境、文学、音乐、舞蹈和美术的情趣。
品德和社会能力方面:通过多种教育手段让幼儿感受成人的关心和爱护,并激发其爱父母、爱老师的情感,会使用一些礼貌用语;提醒帮助幼儿遵守集体生活行为规则,能和同伴共同游戏;培养幼儿初步的自我服务能力,能参加简单的劳动,做自己能做的事;调动幼儿的情绪,参加各项活动,并能发表意见;鼓励幼儿愿意和同伴交往。
为了达到小班的生活及教育常规目标,我们幼儿教师要做到:更新自己的观念,树立科学的儿童观。
应认识到自己的工作是一项需要童心、爱心和责任心的工作,一项需要全身心投入且必须具有广博学识的工作。
幼儿教师是幼儿健康和安全的保护者,是幼儿全面发展的引导者,我们幼教工作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尊重。
班级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及业务水平。
并严格遵守有关规章缺席,有分工有协作,目标一致,相互配合地搞好班级工作。
除了要有知识、技能和幼儿教师要掌握各种文化科学的基础知识及幼儿生理、心理、教育知识之外,要有较强科处理意外事故的能力和水平,高度的教育机智处理好教育过程中突发事件,是衡量一个幼儿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要创设良好的物质和心理环境。
《规程》中有许多指导当前幼教改革的新思想、新要求,其中最主要的是要求幼儿教师不再单纯向幼儿传授知识、技能,而要根据幼儿的不同情况,创设相应的环境条件,调动幼儿主体的积极性,使幼儿身心各方面素质在活动中获得充分发展。
我们幼儿教师必须遵循小班幼儿身心发展及教育教学的规律,充分利用自然、社会、文化中的教育资源,注重教育内容的适宜性和联系性,并合理地、有效地、系统地使用各种教育方法和手段,引导幼儿在全身心参与的诸多活动中得到发展。
例如小班幼儿依恋感特别强,所以,我们教师态度要和蔼,语调要亲切,使幼儿在心理上获得一种安全感。
小班幼儿年龄小,易模仿,合作精神不强,所以我们教师要给幼儿准备丰富多彩且同类数量较多的玩具,以免发生争执。
注重家园联系,提高教育质量。
教师应树立幼儿园与社会、家庭一体化的大教育观。
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儿童发展受着家庭、教育机构及社会三大环境影响,对于小班儿童来说,家庭影响尤其为大,因此在完成幼儿教育任务,提高教育质量同时,要重视并做好家长工作,实现家、园、社会配合,同向,同步地对幼儿进行教育。
注重个别教育,小班幼儿年龄小,性格不一,且从不同的家庭来到幼儿园,受到不同家庭环境的影响,势必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专横霸道、自信心不强等,所以我们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学习习惯,教会他们学会与同伴相处,从而使幼儿身心各方面得到和谐发展,达到各领域的教育教学目标,把小班幼儿培养成合格的幼儿的目标。
以上是我从事幼儿教育教学工作以来,边学边工作的心得和体会,是对做好幼儿园小班的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的肤浅体会和认识,如有不当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