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寻找母语教育的源头——李振村

寻找母语教育的源头——李振村

点评:妙手天成,这是一种智慧。到此方才发觉,前面“急性子”的故事实在铺垫得好!一来,是让“一 人性缓”这句文言出现得十分自然,一点也不突兀;二来,是提供了理解这句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背景”。让学生“首 战告捷”,对于一项新的,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尤为重要。 总结方法,并享有“冠名权”,这一招很绝!有人说,老师课前要准备一百顶高帽子,随时戴在学生 头上。文君这顶高帽子分量不轻!这对学生具有多大的激励作用啊!而在激励的同时,文君也很好 地渗透了自能读书的意识,她让孩子们知道:读小古文,要会自己想办法!
点评:急性子的笑话,为整堂课奠定了轻松愉悦的基调。这个“导入”绝不是节外生枝,更不是为了“套 近乎”,而是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说它“有机”是因为从内容上看,它与课文密切相关,一急一缓, 为学习《一人性缓》作了很好的铺垫。
先发明个组词法 师:那慢性子好不好? 生:也不好。 师:不要轻易下定论。我们来看一个慢性子的故事。 (出示)一人性缓。 师:(师先读此句)什么意思? 生:一个人性子很慢。 师:句子里没有“慢”字,你怎么弄出个“慢”字来? 生:句子里有个“缓“字。缓就是慢。 师:聪明,由“缓”想到“缓慢”,就明白了意思。那么,句子里只有一个“性”,你弄出个“性子”,也是 这样的方法? 生:对。 师:很好。“一人性缓”是一句古文。“一个人性子很缓慢”是我们现在的话,而古时候的人则说:“一 人性缓。”不过,我们也能读懂。因为我们刚才用了什么方法来理解词语? 生:组词。 师:对,你叫什么名字呀? 生:杨天赐。 师:好,这种组词法,咱就命名为“杨天赐组词法”。(请该生上黑板写“杨天赐组词法)真是天赐妙 法啊。
李振村:从文化传承的意义上讲,文言阅读的缺失,意味着民族文化的传承出现了问题。我们民族 基因、民族精神蕴含在哪里?不是蕴含在当下那些空洞的政治口号里,也不是蕴含在各级政府的文 件里,更不是蕴含在党报党刊的宣传里,而是蕴含在流传千古的文言佳作、诗词歌赋中,孩子们在 接触、诵读、默记这些诗文的时候,就是在不知不觉地、潜移默化地接受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熏 陶。现在小学阶段文言文的缺失,意味着在人生读书的黄金时期、人生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民族文 化和精神出现了空白或者说断裂。我们公认台湾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得比大陆好,我以为,这跟台 湾的中小学阶段大量阅读文言文有很大关系。 从语文教育来说,文言教学的缺失,尤其是小学阶段文言教学的缺失,让学生母语素养的发展失去 了根基。 现代的白话文不是凭空产生的一种新语言,它是在文言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今天我们白话文中 精妙的表达、很多的典故、成语,都源自文言文,如果把文言文的因素全部剔除,我们几乎没有办 法讲话,更讲不出精彩的话。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当用白话表达冗长罗嗦的时候,一句文言,可能就一言以蔽之。《培根论 读书》被翻译到中国,王佐良先生一句:“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凝练精准,充满诗意,远胜过这 一句话的各种白话文译法。一个人如果能够在日常的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中,恰当地引用一些文言 典故,他的语言就会变得文采斐然,典雅而富魅力。 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把文言譬喻为“好的白话”的母亲。认为它能使白话文“富赡奥美,而袪其俗病”, 确实如此。台湾的连战和宋楚瑜回大陆访问时,在各种场合发表演讲总能引经据典,语言优雅,倾 倒了无数听众,其魅力就来自于古典文学的功底。而现在大陆人的表达之所以普遍存在空洞、空泛、 没有文采、没有韵味的毛病,我以为,跟自小缺少文言底子大有关系。
第一是兴趣,第二还是兴趣 记者:这样看来,小学文言教学和中学有很大的不同,是一种全新的课程体系。那么在具体的实施 过程中,是否有一些需要注意和避免的问题?
李振村:当今的中学文言文教学,把母语教学变成了外国语教学;把文言文的教学变成了古汉语知 识的教学。小学文言文教学一定要避免重蹈覆辙。 在实施过程中,降低目标要求,字词、理解、背诵等可以不作硬性要求,只要能让学生感兴趣,愿 意读就好。读多了,语感自然就有了。 目标简单了,课堂上就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地读。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文本,创设各种 不同的读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直至读熟。至于意义的理解尽量少讲,甚至完全不讲。粗知大意, 读下来再说。这也要求教师多在读上下功夫,切忌串讲字词和讲解语法。
【课例】 小古文可以这样教 ——朱文君执教《一人性缓》教学实录 评析: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
一人性缓 一人性缓,冬日共人围炉,见人裳尾为火所烧。乃曰:“有一事见之已久,欲言恐君性急,不然又恐 伤君,然则言是耶?不言是耶?” 人问何事,曰:“火烧君裳。” 其人遽收衣而怒曰:“何不早言!” 曰:“我道君性急,果然。” ——选自《明清笑话集》
再者,文言文相比现代文,更讲究声律的抑扬顿挫,起伏有致,因此文言文大多读起来琅琅上口。 儿童对音韵的感受优于成人,所以当他们读文言时,首先感受到的不是意义,而是音韵,他们会像 喜欢唱歌、读诗一样喜欢读文言。这就是为什么小学生拿到文言文,更愿意读一读,而不是解一解 的原因。 第三,教材编写者的担忧可以理解,因为他们当年在中学里受到的文言学习是枯燥而乏味的。多年 来,中学生中一直流传着这样的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但是,他们恰恰没有 意识到,这正是因为六年的小学不读文言导致的后果。 我们都知道,母语学习讲究语感,所谓语感,其实是对语言习惯的熟稔。某词某句在某处表达什么 意义,是由表达习惯决定的。所以,语文大家张中行先生曾经说:“习惯决定意义,因而想确切理解 词句的意义,就不能不通晓习惯。想通晓习惯,显然,除熟之外没有别的办法。”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我们的孩子在小学里几乎没接触过文言,到了初中,文言文骤然出现,到了 高中文言文已经占了很大的比例,孩子从对文言一无所知,到一下子接触大量的文言,接触大量文 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很快面临考试。不得已,教和学只得力求速成,“以知为本”代替了“以熟为 本”——先记住虚实词和句式的用法,再阅读。本末倒置,违背了母语教学的规律,学生学起来吃力, 甚至感到恐惧,当然不会对文言文产生好的印象。
小学文言,读什么,怎么读 记者:您刚才提到,只要有合适的教材,恰当的教法,小学生就可以读文言。我想知道,什么样的 文言适合小学生读?教小学生读文言和中学有什么不同?
李振村:“小古文”一说,就是我们针对小学生提出的。这个“小”字,首先表现为篇幅的“小”,比如一 些小故事,一些名篇中的小片段。其次表现为内容的“小”,浅近、易懂,有小孩子的趣味,比如古 代寓言、典故、传说,甚至笑话。这其中,有不少故事的内容孩子们耳熟能详,也为进入古代原文 阅读降低了理解的难度。再次是语言的“小”,上古时期的诸子言论,近代的一些半文言作品,民国 时期的国文教材等,大多语言质朴、句式简洁,生僻字少,适合小学生阅读。 在小古文教学方面,我们更力求体现“小”字。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重诵读,轻讲解。重积累,轻 应用。教学中重视阅读兴趣的激发;重视诵读情趣的培养;重视和现代生活相联结的学习活动设计。 2006年起,“小古文课程”作为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经典”课题的一项子课题,开 始启动和研究。六年多来,我们主要做了这样几件事情:第一,寻找那些适合小学生诵读的浅易有 趣、琅琅上口、短小精萃的“小古文”,编写教材,开发课程;第二,反复探索实验,摸索出了一套 高效实用的“小古文”教学方法。我们课题组的朱文君老师,是一位有二十多年教学经验的优秀小学 语文教师,她受课题组委托,从2006年起,定期到小学里去教小古文课。六年下来,执教了数百篇 小古文,教学年级从最初的高年段,逐步延伸到低中年段。她的课轻松活泼,风趣幽默,极富童趣, 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教师和家长的欢迎。她的课,最大的意义在于,破除了近半个世纪的“文言文 难读”的“障眼法”,用情趣召唤小学古文课的归来,也用鲜活的事实证明了儿童在文言学习中表现出 来的惊人的学习能力。
你猜你猜你再猜 师:这个人性子慢,他看到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呀?请看—— (出示)冬日共人围炉,见人裳尾为火所烧。 师:(师先读)什么意思呢? 生:冬天的时候,有许多人围着炉子。 师:这里没有“很多”这个词。你怎么知道的? 生:这里有个“共”字。 师:“共”组个词,可以是—— 生:共同。 师:说明是很多人在一起。“杨天赐组词法”又用上了。继续看。发生了什么事? 生:看见有人的衣服尾巴被火烧着了。 师:衣服还有尾巴?(笑) 生:衣服下面被火烧了。 师:裳,我们可以组词—— 生:衣裳。 师:那“尾”呢?组个词叫—— 生:尾巴。 师:这里就要变通一下了,衣服尾巴其实就是—— 生:衣角。 师:是衣服前面的角还是后面的角? 生:后面。
另外,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小学生接触文言之后,常常会有仿写文言的愿望。在这里,写,仅仅是 读的“变式”,是读的“游戏”。通过写,让他们充分体验阅读的成功,感受文言的特点。因此,要避免 为了写而写,更不能拔苗助长,要求学生写文言作文。 一句话,小古文教学第一是兴趣,第二还是兴趣! 我相信,小古文课的开启,将成为我们的小学语文教育寻找源头、回归精神家园的开始,沿着这样 一条润泽的母语教育之路,我们肯定能把孩子带到生机盎然的语言之林,那里水草丰茂,那里鸟语 花香,那里空气清新!在那里,孩子们将真正过上一种神清气爽、诗意盎然、幸福快乐的语言生活!
引子:我是一个什么人 师:人跟人不一样,就比方说有好人和坏人。看看我像好人还是坏人? 生:好人。 师:凭什么说我是好人? 生:凭直觉。 师:你的直觉不错!人还有内向和外向之分。有的人很开朗,整天乐呵呵的。有的人很内向,总是 少言寡语的。你看我像哪一种? 生:你属于外向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你非常爱笑。 师:对。这就叫察言观色,看他的表情,听他说话。这就能初步判断他是个怎样的人。我不仅是个 好人,是个开朗的人,我还是个急性子的人呢!相信不相信? 生:相信。我也是。(笑) 师:跟我一样啊,那我们握握手。(握手)你说急性子好不好啊? 生:不好。 师:我也深有同感,急性子经常会把好好的事弄糟。前段时间,我就出了这么个事儿。那天,我看 见我的一个朋友穿了一双新鞋子,非常漂亮,就问她:“给我看看你的鞋,多少钱呀?”她拿起一只 鞋子给我看,说:“五十……”“哎呀,这么便宜这么好看的鞋子,我也去买。”我放下鞋,拔腿就去了 商场。到了商场,找到那双鞋,一看价格,一百!我急了,对售货员说:“你们有没有搞错?我朋友 昨天刚在你这里买的,才五十块钱。这么今天就涨到一百块?”可那个售货员坚持说,这鞋一直就是 这个价格。气死我了。我掉头就回来了。朋友见到我说:“你怎么那么性急啊,我话还没说完呢。” 她拿起另一只鞋:“我这一只也是五十!”(众大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