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优秀教案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曹静《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合肥北城中学曹静教学目标1、学生能根据已经掌握的方法对文本的思路和结构做出正确的分析2、理解父爱母爱的区别,认识父爱母爱的伟大,学会爱自己的父母教学重难点分析母爱和父爱的根本区别,学习如何理性地看待爱,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地高度。
教学方法合作(分析结构思路)、对比讨论(父爱母爱的区别)、探究(结合文本和自身的体验谈谈对爱的认识)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解题从题目入手得出本文的中心话题是“爱”,那么什么是爱呢?请学生自己谈谈对爱的认识是怎样的?然后过渡到弗罗姆对爱的认识。
二、认识“爱”“爱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行为艺术。
”——弗罗姆提问1、人的这种“爱”的能力是否与生俱来?他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速读文本,筛选重要信息完成表格)2、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有关的是什么?(爱的对象)三、分析“爱”思考母爱和父爱的本质是什么?他们有何不同?又有何作用?母爱的本质是无条件的,是祝福,是和平。
母亲代表自然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父爱是有条件的,它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象。
父亲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作用上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信心。
母爱和父爱的积极面和消极面母爱积极面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
消极面;母爱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
父爱积极面父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消极面;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
四、体验“爱”合作探究文章通过这两种爱的对比为我们支出了成熟爱的标准,即“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
那么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该爱如何实践着两种爱?又如何去成就完美的人生呢?提示爱的途径——努力和奋斗爱的内涵——爱自己,爱他人爱的升华——珍惜情感,学会感恩五,课堂小结世界上有一部永远也写不完的书——那便是父母;让家永远充满爱与温馨的那也是父母。
(播放音乐)六,布置作业1、阅读毕淑敏的文章《孩子,我为什么要打你》。
2、给父母写一封家书。
孩板书设计母亲父亲无条件爱有条件自然思想【篇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优秀教案《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一、【学习者分析】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第四册第三单元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高中二年级下册的学习内容,学生大概在十六七岁左右,学生的认知、情感、社会心理都已经有一定的成熟度。
学习本文,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与父母之间的爱,从而正确处理在这一时期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分歧和矛盾。
记叙能力、说明能力和议论能力是中学生要具备的语文基本能力。
初中生形象思维发达、逻辑思维相对较弱,而高中生在初中基础上逻辑思维逐步增强。
初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记叙能力、说明能力,而高中在培养学生记叙能力、说明能力的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议论能力,从而使学生的记叙、说明、议论能力获得协调发展。
在整套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中,议论文只有两个单元(文言文除外)。
这个单元首先出现,意义非比寻常。
针对学情,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将作这样的设计。
二、【课标分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论述类文章,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优秀教案三、【教材分析】这篇文章是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爱的艺术》这本书阐释了爱并不仅是一种感情,更是一个能力的问题,与人的成熟程度有关,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从而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这篇文章是第四模块第三单元的精读文章。
这一单元的六篇文章是随笔和杂文,属于论述类。
具有思想深度,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时,作为学习主导者的教师,要努力缩短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是伦理学方面的随笔。
父爱、母爱与学生的关系非常密切,每个孩子都是在父爱与母爱的笼罩下成长起来的。
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等。
学习这篇文章,首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看看作者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体味关键语句、难点语句的含义,做深入探究,甚至是评价,对于作者的观点,学生可以有不同的看法。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作者,理解父爱的本质和母爱的本质,了解弗罗姆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掌握阅读论述类文章的方法,即理性分析的解读方法。
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理解、探究和评价作者对父爱与母爱本质的思考以及对于理想人格的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且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对文章进行结构分析,品味关键语句,并进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父爱与母爱的本质及部分关键语句。
六、【教学策略】点拨法、问题探究法、比较阅读法(课堂上重点使用的是前两种,尤其是问题探究法,课下运用比较阅读法指导学生完成作业)本堂课分为这几个部分课前导入、本堂呈现、总结和回顾、作业的布置【篇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优秀教案《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清作者思路,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尝试将感性的体验与理性的思考相结合。
情感目标认识父母之爱的伟大无私,学会爱他人,懂得感恩。
激发学生培养健康而成熟的心灵的激情。
教学重点品味关键语句,引导学生如何理性的看待爱。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对“爱”的理性思考,引导学生用理性的语言提升生活的感悟。
教学方法问题点拨法,合作探求法,情境感受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先看一段视频(渲染气氛)。
同学们,其实亲情就在我们的身边当你远去,我在泪光中看见你的《背影》;遥隔千山万水,让我在明月下折起一艘艘《纸船》;载不动的许多忧愁,寄不尽的许多思念,让我在甜蜜的梦中为你献上一枝《金色花》这些都是讴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
慈母爱子,非为报也;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
父母的爱为我们的一生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给予我们享用不尽的财富。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哲学家弗洛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看看哲人笔下对《爱的艺术》的诠释。
第一乐章爱的理解1、解题大家看标题,你能解读出怎样的信息?(学生回答,而后小结点题并板书)对象父亲、母亲、孩子)内容三者之间的爱,即不仅有父母之爱的阐述,更有孩子对父母之爱的解读。
2、请大家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快速浏览课文,试编写全文提纲。
(出示幻灯片)第一部分(第1~3段) 自恋阶段被人爱阶段成长过程被人爱—爱别人—创造爱第二部分(第4~7段) 情感对象现象先理解母爱,再认识父爱原因母爱无条件,父爱有条件第三部分(第8~10段) 总结全文,构成自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第二乐章爱的感悟合作探究1、弗洛姆笔下父爱与母爱有什么优点与缺点?2、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有什么特征?3、作者认为人发展成熟的标志是什么?稍顿几分钟,然后依次完成问题。
第一个问题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有什么特征?明确(边总结边板书)也就是说人从婴儿期无爱的意识,到幼儿期的有被爱的意识,到童年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到过渡期的开始呼唤爱和学习爱别人,最后发展到成熟期爱别人,创造爱。
PPT第一个问题父爱与母爱的优点与缺点各是什么?(指名2人回答)明确母爱积极面母爱是无条件的。
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
消极面母爱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
父爱积极面父爱是有条件的。
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赢得这种爱,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努力的支配。
消极面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赢得,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就会失去父爱。
第二个问题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有什么特征?明确(边总结边板书)也就是说人从婴儿期无爱的意识,到幼儿期的有被爱的意识,到童年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到过渡期的开始呼唤爱和学习爱别人,最后发展到成熟期爱别人,创造爱。
PPT第三个问题是作者认为人发展成熟的标志是什么?(指明2人回答)明确成熟的人不依赖父母提供的世界,而是自己心中拥有两个世界,树立两个形象在母性的良知即就是爱的能力之上同时具备理智和判断。
(出示幻灯)正如弗罗姆在他《爱的艺术》里阐述的那样“爱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艺术。
”“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爱和其他艺术一样,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
”小结并探求出主旨(出示幻灯片,边小结边板书)随着一个人不断地生长发展,其爱的情感也会渐趋成熟由最初的感受母爱,到体验父爱,最后到完善自身,在自己的内心达到父爱与母爱的综合,从而达到灵魂健康和成熟。
第三乐章爱的升华幻灯出示问题讨论交流1、母爱是无条件的,父爱是有条件的。
对作者这个观点,你怎么看?孩子给予母亲慰藉与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意识潜在。
父爱也无私。
2、什么样的爱是幼稚的爱,什么样的爱才是成熟的爱?二者的区别在哪里?文中提到两种爱的原则,一种是“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另一种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
PPT出示会爱上你,因为我寂寞因为你有车,有房,所以我嫁给你。
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幼稚的爱爱人者,人恒爱之成熟的爱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比较前者因为需要别人,才去爱别人,是被动的,这种爱是幼稚、不成熟的。
后者是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是主动的,这种爱是成熟的。
3、作者认为怎样的状态才算拥有成熟的健康的灵魂?①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
②树立起两个形象。
③成熟的人,他就是自己的父母,学会自立。
④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理智和判断力上。
前后座位的同学可互相探讨,合作完成,然后我们进行交流。
(时间3-5分钟左右。
教师要走下讲台巡视、指导,然后找同学回答。
(探究下面语句时,出示幻灯,并要找多人谈)“写作是有心人的活儿”。
我们要培养自己良好的写作习惯,学会用一颗敏感的心去发现生活的美好,捕捉生命的悸动。
要将耳之所闻、目之所及、身之所历等在内心的这种动容经过理性的沉淀与升华,最后落于笔端,形成一种深刻一种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