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悟方言

大悟方言

大悟方言一、语音特征大悟县方言属北方方言西南次方言区。

语音上虽具有自己的特色,但与普通话的差异不大。

由于大悟县原是割四县边陲新建的县,虽同属北方方言,但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各有特色,约可分为4个方言区:西部芳畈、阳平、城关、高店(原汪洋乡和高店乡一部分村口音中的第四声都读成了第一声所以有所区别)、大新、三里、东新,俗称“一条河儿”,原属孝感县所辖,保持了孝感“山里话”的语音特色,与广水、随州相近。

南部刘集、河口接近黄陂话,但仍保持zh、ch、sh、r卷舌韵母。

说话喜欢带“得”(d芭i)的语尾。

夏店、新城基本属于这一方言片,但发音浑厚重浊,语气高亢,接近豫南方言。

宣化、丰店属“尖音区”,语音较婉柔、尖细,把“完全”说做“打”,“完全不懂”说成“打不懂”。

该片有些发音,与本县其他方言片略有不同,如“街、解、介”读音与普通话相同,读成[jie],其他几个方言片就读作[gai];“鞋”、“苋”,宣化、丰店读成x的声母,念做[xie]、[xian],其他片分别念成[hai]、[han],f与h有时相混,如“风”[feng],读成[hong],sh有时与s相混,如“山”[shan]、“水”[s1]读成[san]、[sei]。

滠水上游东大河一线,四姑、黄站、吕王至河口北岗,是典型的黄安(今红安)话。

特殊韵≈在这一带用得特别多,如“指甲”[zhg≈],“娘”[ni≈]、“儿伢”[ery≈]。

然而建县70余年来,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交通发达,人际交往频繁,4片方言经过长期交流融合,吸收变化,逐渐趋于浑同。

二、语法特征本县方言在语法上基本上符合普通话规范,只是在构词方式及语法功能的某些方面保持独特的乡土色彩。

一)、词的构成本县方言,在词的构成方面,有如下几个特点:1、缀加给词根添加附加词素,较普通话范围广,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即如普通话常见的“老”、“小”、“儿”、“子”“搞”等习惯附加,在本县方言里也不断发展,演化、引伸,采取新的结合方式。

例如:A、词头、词尾“老”:老筋头(长相干瘪)、老迷老眼(一本正经的样子)、老面(酵母面)、老酒、老外(外行);还有在称呼前加上个“老”字,以示亲切:老爸、老妈、老兄、老弟等。

“小”:小毛儿(婴儿)、小乖、小痛儿(对孩子昵称)、(掷)小点儿(低头赔礼)、小鼻子、小眼睛儿(粗俗、悭吝、小气)。

“头”:柴头、个头、房头、兆头(预兆)、奔头(前途出路)、念头、俏头(俏皮角色)。

(注:一般带儿化音)“子”:雪子(霰雪)、痞子(涎皮赖脸)、蔸子(树根或指霸道的人)、流子(二流子)、半欠子(半吊子)、干沟子(身上分文没有)。

“儿”:花苞儿(花蕾)、蒜砣儿(大蒜头)、瓜秧儿(瓜苗)、磬儿、汤勺儿、茶疙瘩儿(泡茶的小陶壶)、锅兜儿、碗兜儿、塘兜儿、屁股兜儿。

(注:儿化音在大悟方言中用得多且杂,不容易归类,本文中涉及到的尽量标注)“货”:邪货(不走正道的人)、丢货、赖货、蠢货(含贬义)。

“佬”:硬佬(过得硬的人)、广西佬(抗日战争时期贬称国民党桂军)、杀人佬(喻面相凶恶)、叉鸡佬、扯白佬(一贯撒谎)。

“娃”:牛娃、狗娃、鸭娃、鸡娃(多指小畜小禽)。

(注:一般带儿化音,有的地方还加个“子”)“伢”:儿伢、姑娘伢、放牛伢、细伢(小孩)。

(注:一般带儿化音)“搞”:搞么事、搞经济、搞艺术、搞一身灰等。

B、动词、形容词后缀“势”:大大势、淡淡势、蔫蔫势、马虎势、歪歪势(东倒西歪)、摇摇势、颤颤势、痞痞势(不正经的样子)。

(注:带儿化音)“巴煞(sā)”:可怜巴煞、造孽巴煞、老年巴煞、眼泪巴煞、吓人巴煞。

(注:一般说的时候还要加个“的”,做名词、动词等的后缀就成了形容词,强调其程度,下面的“拉煞同此)“拉煞(sā)”:胡子拉煞、破衣拉煞、惊张拉煞(过分惊慌恐惧)。

“流wāo的”:灰流wāo的、疮流wāo的、汗流wāo的、鼻子流wāo的。

(注:通常要加上wāo的音)“赛(sái)舀(yāo)的”:确(迥)赛舀的(逞能)、阔赛舀的。

“倒些(儿)”:狠倒些(儿)、吼倒些(儿)、拖倒些(儿),盯倒些(儿)。

“倒”:枯[如蹲]倒、放倒、留倒(相当时态助词“着”,表示动作持续进行)。

“得”:吃得,胀得、拍(闲聊)得、跑得、玩得。

(对行为肯定)。

“法(儿)”:搞法(儿)、说法(儿)、(会么样)开法(儿)。

2、复合并列式:稀散、笔直、赖袋(肮脏)、轻飘儿(物体轻松或喻人性格轻浮)。

限定式:电水笔(钢笔)、团鱼(鳖)、硬壳(乌龟)、火笼、火敦钵、絮裤。

主谓式:火爆(家庭兴旺)、心痛(疼爱)。

动宾式:焐饭(做饭)、过中(中饭前打个尖)、消夜、过宴(晚饭前打个尖)、报信儿(密者)、港几(吵嘴)。

动辅式:挨下(儿)(亲一亲)、歇下(儿)(歇一会儿)、站下、等下(儿)(等一会儿)、进来、拢来。

(注:一般“下”字读“哈儿”音)3、重叠AA抱抱、敲[kau]敲、夸夸[kua],表示行为动作进行时间短。

兜兜(涎兜)、饼饼(饼子)、甜甜(甜食),表示物品小巧可爱。

A一A:犁一犁、管一管、拍一拍(谈心)、闯一闯(出外谋生,闯荡江湖)。

AAB:天天慊(想念)、点点好、些些冷(略微冷)、喷喷[pen]香。

(注:些些冷又叫些微有点儿冷)ABB:冷丝丝、酸叽叽、咸丁丁、苦因因、强霸霸(强霸)、蛮克克[ke](蛮横强迫地)。

(注:蛮克克又叫克蛮的)AABB:聊聊撇撇、疯疯遣遣(嬉笑耍闹)、扒扒捺捺(持家勤劳辛苦)、补补衲衲、花花绿绿(穿戴漂亮)、破破烂烂(穿着破烂)、婆婆妈妈(哕嗦)。

AxAB:痞里痞气、懒里懒散、懑的懑憨(又蛮又疾的样子)、古里古怪。

AB④:猪头狗脸、摇头扭颈、邪皮肉脸(顽皮)、洋[s÷]哈笑、皱皮那干、刮瘦如柴、乌焦巴弓、弯隆古翘、黑古隆冬、踢脚绊手、干净撇脱、油抹水光、零打细敲[kāo]、宽打窄用、明说楷写(直说)、清晨八早(一大早)、古董玩巧、神精打怪(顽皮胡闹、恶作剧)、合乎六形(危险已极)。

二)、词序倒置普通话大悟话普通话大悟话公鸡鸡公回去气[qi]回母鸡鸡婆儿、鸡母儿喜欢欢喜牯牛(公牛) 牛牯整齐齐整力气气力要紧紧要护卫卫护三)、句子的特殊结构本县方言的句法,与普通话大体相同,只是口语方面由于演化、简略,形成小区域的约定俗成,有时略有差异。

(1)被动句式经常省去“被”例:脸晒红了。

山上的树一下儿砍光了。

(省去“被”)你的座位把人占了。

(用“把”代替“被”)王犟牯子叫李书记说服了。

(用“叫”代替“被”)(2)比较句有时不用“比”例:小明大小胜三岁。

(不用“比”,只把表结果的形容词放在比较的两者之间。

)我肯长,他还肯长些。

我钻紧,他更钻紧。

(3)双宾语句,直接宾语在前,间接宾语在后例:借给我一支笔。

(普通话)借支笔我。

(大悟方言)(4)反问句“AB不AB”省常略为“A不AB”或“AB不A”例:买书不买书。

(普通话)买不买书或买书不买。

(大悟方言)开会不开会。

(普通话)开不开会或开会不开。

(大悟方言)(5)程度补语习惯格式表示行为程度极限用“死”、“死人”、“吹了”等等作补语,在本县十分普通,使用频率高。

“死”:热死(热极了)、痛死、笑死、蠢死、小气(吝啬)死、极作(行为恶劣、下流)死。

“死人”:爱死人(可爱极了)、笑死人、吓死人、噘(骂)死人、贵死人(太贵)。

“吹了、逮了”:气吹了(气坏了)、毛逮了(大发脾气)。

(注:了读yāo)(6)动量词做补语普通话动量词作补语,宾语是代词,补语一定在宾语之后。

本县口头语情况特殊,每当这种情况,补语常常提在宾语之前。

例:伙计,等我一下。

(普通话)伙计,等一下我。

(大悟话) (注:下读哈儿)我想喊他一声。

(普通话)我想喊一声他。

(大悟话)另刘集镇金鼓一带有一个不同于其它地方的句式,就是把宾语的词放到状语词的几个字之间。

例:这个壶装不住水。

(普通话)这个壶装不水住。

(大悟金鼓方言)三、词汇特征一)、本县方言词的特异现象1、古词遗留:本县方言还保留了许多古词如:宁馨——美好秀气。

《晋书》:“何物老妪,生此宁馨儿。

”方言:①这伢[yar]长得怪宁馨。

②那位大嫂很宁馨(引申为整洁、标致)。

鹊薄用言语戏弄人、打趣人。

方言:说话鹊薄。

薅——锄草。

《诗·周颂》:“既薅荼蓼”。

方言:棉薅七道白如银。

慊[qiǎn]——渴念,很不满足。

方言:①出门三天就慊家。

②这孩子慊食。

箸[z1]——古称筷子为箸。

方言,箸引伸作动量词:一箸菜、一箸面。

(注:我觉得应该用“撮儿”更好)漉——水中捞物。

刘禹锡诗《淘金》:“干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方言:把衣裳从水里漉起来。

歇肩肩挑背驮短时间歇息,也指人生旅程的短暂休歇。

《红楼梦》第七十五回:“便渐次以歇肩养力为由。

”方言:劳苦了一辈。

该歇下[har]肩了。

2、词汇特性代词表单数:你[n]、你老家[ga]、他老家[对尊老敬称]、自家、人家、别个。

(注:我觉得家用“嘎”更直观)表复数:不用“们”用“者”。

你者[n·z‟1]e](你们)、我者(我们)、他者(他们)、姑妈者(姑妈等)、同学者(同学们)。

表示二者之间:用“伙”。

爷儿伙(老子和儿子)、舅甥伙、亲家伙、伙计伙(大伙)。

数词表示超半数:①用“八分”。

八分一碗、八分一勺、八分一箩筐。

②用“大半”。

大半桶、大半箢篼、(水)大半塘。

表示少数:一嗡点儿、一卡[ka]儿、一混星儿、一挖耳儿、一眼屎儿、一棒儿、一把儿。

表示约数:用“把儿”。

吨把儿(约1吨)、斤把儿、里把儿、秤把儿(约10,J干) 把儿(约5寸)、庹把儿(约5尺)、炮把路(约10里路)。

量词A物量一砣(块)肉,一脞(截)瓜,一乘(辆)车,一火(锅)烟。

B动量(跑)几回(次)、歇一气儿(一会),(跟他讲)一火,(遍)。

3、用词同异本县方言,有些基本词(尤其是名词,对物象的称谓、表述),保持地方独特性,与普通话迥异。

普通话大悟话普通话大悟话祖父爹爹螳螂羞子祖母婆婆(奶奶) 蝌蚪克马冻儿外祖父家(嘎)公蜻蜒鹰蜓儿(丁丁儿)外祖母家家(嘎嘎)雁雁鹅太阳日头赶撵(碾)天气天道抓扣、克、逮雾气罩子肮脏赖袋玉米芦黍砣缓慢滞弄萤火虫夜火虫敏捷麻利蚯蚓畜蟮4、词汇发展变化A、词汇的新创和消失语言是发展的。

本县方言词也随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创新演变,有的逐渐消失。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因列强入侵,民间口语开始出现“洋”字头缀词,如“洋人”、“洋婆”、…洋船”、“洋枪”、“洋炮”等等。

旧中国工商业凋敝,“洋货”充斥市场,举凡引进物什或国内工厂新近产品,一律冠以“洋”字,如“洋烟”、“洋线”、“洋布”、“洋绒头绳”(毛线)、“洋袜子”、“洋伞”(布雨伞)、“洋油”(煤油)、“洋火”(火柴)、“洋灰”(水泥)、“洋铁”(白铁皮)、“洋靛”、“洋红”、“洋绿”、“洋钱”(银圆)等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