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前期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人物,
世界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
9岁开始写诗,15
岁时在法兰西学院写的《读书乐》受到法兰
西学士院的奖励,17岁获得“百花诗赛”第一
名,20岁出版诗集颂诗集》,25岁发表剧本
《克伦威尔》及其序言。
剧本虽未能演出,但
那篇序言却被共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的宣言,成为文学史上划时代的文献,对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8岁剧作《欧那尼》在法兰西大剧院上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确立了浪漫主义在法国文坛的主导地位。
1878年革命推翻拿破仑三世后,他回到巴黎。
雨果一生著作等身,几乎涉及文学所有领域,评论家认为,他的创作思想和现代思想最为接近,他死后法国举国志哀,被安葬在聚集法国名人纪念牌的“先贤祠”。
其他著名作品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海上劳工》、《笑面人》等。
雨果作品特色:
创作主调:赞颂真、善、美,鞭挞黑暗、丑恶、残暴。
诗作方面:有着瑰丽的色彩,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以及绝妙的音乐性,多方面的用字与巧妙的用韵法,达到优雅、精美、雄伟、朴实的非常境界。
小说方面:多半写社会小说描写人生百态为主,融合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情节生动、结构离奇、感情澎湃、气势磅礴,震慑人心,脍炙人口。
剧作方面:打破希腊悲剧的三一律,创始了悲喜交杂的浪漫剧。
运用丰富的想象、强烈的情绪、无边的气魄、美丽的诗词,造成一种强烈而矛盾的戏剧效果。
画作方面:作品包括名著插画、人物画、风景画。
描绘作品中的情节,展现内心的思绪,而以水墨画西方山水。
十九年流亡期间,“海”成了他绘画的主题
雨果的长篇小说《九三年)
《九三年》——法国大革命的史诗(1793年,法国革命与反革命的较量)
这一年年初,代表共和国革命势力的国民公会把路易十六送上断头台,由此引起了保王党的叛乱和外国反动势力的进攻。
于是革命和反革命之间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斗争。
代表共和国的革命势力的是神父西穆尔登和他的学生郭文,代表反共和政府势力的是朗德纳克侯爵。
旺岱叛军首领朗德纳克侯爵和他的侄孙、镇压叛乱的共和军司令郭文,以及郭文的家庭教师、公安委员会特派员西穆尔登这三个中心人物。
围绕他们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情节,生动地描写了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生死搏斗场面。
小说最后:死里逃生的朗德纳克因良心发现,返回大火焚烧中的城堡救出三个孩子;郭文为叔祖的人道精神所感动,情愿用自己的头颅换取朗德纳克的生命;西穆尔登在郭文人头落地的同时开枪自尽。
《九三年》可以说是雨果的写作艺术和人道精神的最终显示。
雨果的《九三年》——法国大革命的史诗
《炮兽》可分为几个场景?
第一场景(开头----“仿佛两只铁锤轮流在敲打”)炮兽肆虐,惊心动魄
第二场景(“突然间”-----“把舵索的……青铜脖子上”)人兽大战,紧张激烈
第三场景(“斗争结束了”----结尾) 赏功罚罪,跌宕起伏
这些场景描写有什么作用?
1.给全篇“定调”。
小说开头的场景就带给我们紧张的气氛,结尾的场景则给我们带来不详的预兆。
从喧嚣的静寂、阴郁的气氛弥漫开来,一直渗透到全篇,给小说定下了悲剧的调子。
2、导引人物出场。
《炮兽》整个场景的设计,都是为了引导全书的主角之一朗德纳克侯爵出场。
3、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
《炮兽》中一开始对大炮疯狂的破坏场景的描写为我们渲染出了一种紧张、急迫、恐怖的气氛,既写出了情势的险恶,又为人物的出场做了铺垫
4、揭示人物性格。
比如第三部分中炮手与大炮搏击的场景,就集中表现出了炮手的英勇无畏、侯爵的智勇双全以及坚毅果敢的性格。
5、作为象征。
《炮兽》中,大海的风暴、船上的劫难,象征了命运隐隐的威胁和凶多吉少的不可测的未来。
作者是采用什么方法来描写这些场景的?
采用对比法(对照法)
雨果说:“丑就在美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与共。
”
雨果的创作主张是“美丑对照原则”,因此对照法是他在创作中最喜欢采取的方法。
•第一场景中的对照:
•1、炮兽的强大,疯狂——人的渺小,怯懦
•2、勇士的六神无主——老人的沉着冷静
•困苦能孕育灵魂和精神的力量。
——雨果
在这一场景里,炮兽越是凶猛、庞大、威力无穷,就越显得人的怯懦、渺小、无能,人越是怯懦、渺小、无能,就越能显出炮队队长的勇敢。
困苦越大,就越能显出人的力量的强大。
这样的对照,为炮队队长的出场作了有力铺垫。
面对“炮兽”巨大的破坏能力,大家内心似乎都充满了恐怖。
连“勇士”都犹豫不决,只有老人沉着冷静。
这一对照暗示了老人作为一位领导人物所具有的临危不乱的优秀品格,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这个神秘的人物身上。
•第二场景中的对照
1.船员的束手无策——炮队队长的英勇无畏
2.炮队队长的勇斗大炮——神秘老人的智取大炮
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
——雨果•通过海洋、天空、心灵的层层对照,写出了心灵的广阔无比。
•在这一场景中,也是通过船员、炮队队长、老人的层层对照,写出了老人的智勇与果敢。
•与其他人的束手无策相比,炮队队长的勇敢无畏就脱颖而出了。
其实,突出炮队队长的勇气,则是为了衬托神秘老人的有勇有谋。
这个场景的重要作用,就是通过层层对照,将重要人物朗德纳克侯爵的坚毅果敢、智勇双全作了第一次展示。
•第三场景中的对照
1.赏功与罚罪
2.欢呼与惊惶
人的两只耳朵,一只听到上帝的声音,一只听到魔鬼的声音。
——雨果
•按照常理,人的两只耳朵听到的是同一个声音,所以,“上帝的声音”与“魔鬼的声音”
是同一个声音。
这句名言与这一场景的共通之处就在于朗德纳克侯爵的赏功与罚罪是集中在一个人身上的。
朗德纳克侯爵对炮队队长两次截然相反的处置的对比,使他赏罚分明,刚毅坚定,严酷无情的性格跃然纸上。
•赏析《炮兽》的场景描写,体会雨果的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
浪漫主义产生并风行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欧洲。
雨果的一个重要的浪漫主义手法是将无生命或非人的事物,描绘得如同有生命的物体一样神奇,动人心魄、令人惊叹。
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和风格,在表现现实上,它强调主观和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像提到创作的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像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
浪漫主义文学偏爱表现主观理想,着重抒发个人感受和体验,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使情节戏剧化、人物超凡化等。
《炮兽》的故事发生在《九三年》的开头,《炮兽》整个场景的设计,都是为了引导全书的主角之一朗德纳克侯爵出场。
讨论:《炮兽》这一场景为朗德纳克侯爵的出场作了哪些设计?
1.恶劣的自然环境烘托人物的坚定意志.船在大海上航行,波涛汹涌,天气恶劣,充满不可预测的危险,这样的环境足以展现人物的坚定意志.
2.炮兽肆虐的特定场景考验了人物的意志和能力,这是英雄人物施展自己才能的良好舞台.
3.船员,炮队队长,老人的层层对照展现了人物的极大勇气,沉着冷静,坚毅果敢,智勇双全.
4.卖足关子,保持神秘,吸引读者.身为重要人物,肩负重大使命,却以\'穿着农民服装的老头\'出场,关键时刻的出色表现,一步步加深了人物的神秘感,吊足了读者的胃口.
•总结:因此,这一场景的设置为塑造朗德纳克这一人物形象的出场提供了一个舞台,初步展现了他的精神和性格,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为后文他在斗争中的表现作了铺垫。